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之江大学旧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第六批)】
在梵天寺经幢时,天色虽然尚未大亮,但是个晴朗的天。大概是靠近江边的缘故,来到六和塔塔下,漫天大雾扑面而来。时间还早,六和塔还没开门。趁这个空当,先去转一圈之江大学旧址。之江大学旧址现在是浙江大学的之江校区,离着六和塔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把车停在六和塔停车场,顺着之江路向前溜达。大道边岔开一条明显的上坡路,沿着这条路就到了大学校门。
之江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教会大学之一,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和南长老会在杭州联合创办。其英文校名(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直译过来是杭州基督学院,因其校园坐落于钱塘江畔的秦望山麓,随钱塘江旧称'之江’而得名。解放后高校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各院系分别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
之江大学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但当年的校园建筑依然大部尚存,并继续着校园功用。1911年,之江新校园建成,第一批建成的校园建筑包括有教学主楼、学生宿舍两幢以及教员宿舍和别墅五幢。
主课堂现在也是浙大之江校区的主楼,当时旧名慎思堂。以美国捐资人命名,也称为赛佛论堂(Severance Hall)。平面长方形,中段略带凸起。中部南向为主入口,向外突出一个门廊,门廊上方并带露台。门廊有四根爱奥尼克柱围成,柱头和露台栏杆都雕饰精美,简约中带出浓浓的古典之美。
在主楼前方两侧对称分布的是一号楼和二号楼,即原之江大学最早期建筑中的东斋、西斋。东西二斋结构相同,建成于1909年,是当时的学生宿舍。东斋由美国人甘卜夫妇捐建,冠名甘卜堂(Gamble Hall);西斋由美国人维勒夫妇、杜森伯瑞夫妇捐建,冠名惠德堂或吴窦堂(Wheeler and Dusenbury Hall)。
在之江大学第一批八幢建筑中,除了主讲楼和东西二斋这两座学生宿舍外,剩下的五幢建筑是教员住宅。这其中还现存三处:下红房、上红房、灰房。这三幢住宅楼以外墙颜色得名,两幢红楼在山坡上下分布,分别称之为下红房和上红房。
下红房,也称帕斯顿楼(Paxton Memorial Residence),是一幢小型西式别墅楼,最早为时任教务长的周懋功夫妇居住。
上红房也称北太平洋楼(North Pacific Residence),外廊带拱券,柱头上并有精美的砖雕,是之江大学旧址建筑中最华丽的一幢。当年是校长住宅。上红房带有独立院落,去的时候铁门紧锁,未能进去靠近一观。
灰房,也叫康沃斯楼(Converse Residence)。
自1911年在之江新址正式上课后,之江大学的扩充建设还一直在不断进行中。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天文台、都克、白房、绿房(现九号楼)、佩韦斋(现六号楼)等建筑陆续建成。
都克堂(Tooker Memorial Chapel)是由美国人都克(Nathaniel Tooker)捐建的一座基督会礼拜堂,修建于1917至1919年,现在是浙大之江校区小礼堂。都克堂为石砌建筑,粗砺的质感契合着礼拜堂的凝重气氛,青灰的基调更是历史岁月沉淀后的陈韵。
上下红房和灰房都名副其实,名称和外墙颜色十分吻合,但白房不白。白房建造于1918年,是之江大学第二批建造的外籍教员别墅之一。白房建成后,由威尔逊一家居住。威尔逊是之江大学建造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建筑师,都克堂、白房、绿房等建筑都是由威尔逊设计建造。
1929年,民国政府规范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以私立学校立案,不得强制宗教活动。之江大学曾因为宗教权利之争停办几年,1931年学校更名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后复校。复校后,图书馆、科学馆(现四号楼)、材料试验所(现五号楼)、经济学馆(现钟楼)等建筑陆续建成。
钟楼在主楼对面,和主楼隔着中心广场南北相对。钟楼是原经济学馆,建成于1936年。史量才先生之子史咏赓当时就读于之江大学经济系,1934年11月,史量才在由杭返沪途中遭特务暗杀,同车的史咏赓幸免于难,但史咏赓的同学邓祖询则不幸遭池鱼之殃。事后,史夫人和史咏赓捐资修建了这座经济学馆,并命名为邓祖询纪念馆。
钟楼是之江大学标志性的建筑。由校门拾阶而上,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座高耸的钟楼,在整个建筑群分布中,起着先声夺人的引导作用。
图书馆和科学馆都建成于1932年。
因为正值寒假期间,校园里面十分清静。漫步清幽山林,一幢幢历经沧桑的红砖老楼仿佛要将时光倒流,身边萦绕的薄雾更添一分梦幻之感。孤身处此,竟生出一丝多愁善感的迷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