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你的每一种状态,更应该学会成人状态
————一起读书吧,一页也好—————
英国国民心理入门书
续写柳林风声中意气风发的蛤蟆先生
由情绪低落迷失自我
到经过十次的心理咨询
重新认识自我
找回了从前的那份快乐
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本在某浪上风声很大的书罢了,各大读博的推荐使得它被挤在了购物车中作为凑单入选了。
阅读过后啪啪打脸,本书篇幅不长,集中时间看的话一个下午就能看完。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现了一场心理咨询,引入了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蛤蟆先生这位童话人物将整个过程由一种童趣、简单的字句呈现在读者面前。
跟随着白鹭医生的提问,阅读时也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发现了一些自己与蛤蟆先生相同的问题,那么蛤蟆先生究竟是如何在这短短十天的心理咨询中又找回了从前快乐、积极的自己的呢?
书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1.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由图所示,我们的人格结构分为:
父母自我状态 —— 我们表现得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成人自我状态 —— 我们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儿童自我状态 —— 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
这里白鹭医生以“布置作业”这一任务使得蛤蟆先生充分地明白了儿童状态,即过去多有的恐惧和焦虑涌上心头,仍旧渲染着学生时代的感情色彩;以獾对蛤蟆先生的评判逐步探寻到蛤蟆先生对自己的评判,从而又验证了父母状态的存在。
这三种状态在生活中都是必要存在的,但成人状态有着它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在成人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会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当我们处在成人状态时通常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再这两种状态下都无法学到任何新的东西。
回想自己生活中遇事处事的态度,不免发现我也绝大多数时候都以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面对问题,那么如何学习更好地进入成人状态呢?
在我们做出相应的反应之后,想想自己此刻是否在肆无忌惮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或者感到害怕畏惧,那么很有可能这时候我们正处于儿童状态;当我们惯于批判数落或教育别人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想我们是不是又处在成人状态了。
通过多次地意识承认自己当下的状态,事后记录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再由此罗列如果当时处于成人状态下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回应。
这个人生坐标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二、你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白鹭医生讲到从我们的童年起就决定了用那种态度和观点,而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新年和预期即“自证预言”。
文中以心情不好喝酒为例解释这个专业名词,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就是围绕着固有观念行事,这也正是我们自己在玩的一种心理游戏。
这个人生坐标的问题我就可以很自信的回答,大多数我处在“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中,少数时候会在“我不好,你好”的坐标上。这一部分我认为书中没有很好地解读这一人生坐标的概念(欢迎小伙伴们分享这一块的感想)
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白鹭从一开始向蛤蟆先生抛出问题,后续一步一步引导蛤蟆先生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自我这正是心理咨询的意义。
正如咨询师所说的“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我想更完美的咨询就是最后开始学会探索自己的情绪。
摘录:
1.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2.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3.在我看来,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4.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5.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6.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7.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