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鉴 | 米罗和考尔德:璀璨夜空中的星际联线
“没有什么比在春天的纽约,将考尔德和米罗放在一块更美好的事情了”

左:《候鸟(The Migratory Bird)》,胡安·米罗,1941年。
右:《带扯铃的星座(Constellation with Diabolo)》,亚历山大·考尔德,约创作于1943年。
2017.04.20-2017.06.30,位于纽约的两家老牌画廊佩斯(Pace Gallery)和阿奎维拉(Acquavella Galleries)联袂呈现出两位现代主义大师-胡安·米罗(Joan Miró)和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星座(Constellation)”主题展览,展览将把两位艺术家大致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作品首次放置在一起,这对现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一对挚友将以作品对话的形式再度聚首。这距离二人1937年的第一次双人展已过去了整整80年。

胡安·米罗(1893-1983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年),美国著名雕塑家、艺术家,也是动态雕塑(Mobile Sculpture)的发明者。

左:考尔德;右:米罗,1969年拍摄
这样的展览搭配,其实是源于米罗和考尔德间的永恒友谊,和二战后期他们在各自居住的欧洲和美洲分别创作的显著且互补的作品。考尔德和米罗都对宇宙都有着深深的迷恋和向往,他们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都用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材料对宇宙、星辰进行了无限地探索。考尔德用金属丝和木料创作雕塑,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米罗则是用水粉和油彩在纸上涂抹。他们的作品既有仿佛冥冥中安排好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对另一个人完美的补充。

考尔德用铁丝创作的“米罗肖像”,1930年
“星座”的一部分是米罗创作于1940年至1941年的小幅纸上水粉画;另一部分则是考尔德大约创作于1943年的木制雕塑和活动雕塑。展览将展示两位艺术家几乎在同一时期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材料并就同一概念进行的艺术探索。“这或许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佩斯画廊总监马克·格里姆彻(Marc Glimcher)介绍说,“这些作品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

左:胡安·米罗作品 右:考尔德作品
1928年,米罗和考尔德曾在巴黎短暂会面。时年30岁的考尔德造访了35岁的米罗在蒙马特的工作室。显然,两位的作品在颜色和形态上的亲缘关系显而易见,但他们却很少谈论艺术,偶尔谈论起来也像喝酒聊天一般的随意;曾跟随作家海明威学习拳击的米罗欣然教导考尔德,而考尔德也传授米罗如何跳舞。考尔德首次创作的金属丝肖像画中有一幅《加泰罗尼亚艺术家》就是关于米罗的。

左:胡安·米罗作品 右:考尔德作品
考尔德1938年回到了美国,两人仍维系着联系。二战后,米罗携家人搬迁至纽约,考尔德提供了很多帮助。然而,多年的私交和友谊并没有在两位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来,据阿奎维拉画廊的代表埃莉诺·阿奎维拉(Eleanor Acquavella)介绍,“他们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并没有真正的交流,相反,两者的创作关系则是在作品完成之后”。

左:考尔德作品 右:胡安·米罗作品
在上世纪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运动中,曾诞生过许多段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师“组合”,他们在创作上惺惺相惜而又暗自较量,在那个剧变而动荡的时代给予了彼此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激励。而即使在这些伟大的友谊中间,米罗与考尔德也无疑是独特的。

米罗作品“Morning star”此次将在阿奎维拉画廊展出
“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共融之境是神秘的。”米罗的孙子Joan Punyet Miró曾如此描述祖辈的关系。二人的创作背景、方式、风格均不相同,但作品中的内在精神气质却有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共通性。在1936年,纽约时报就曾撰写评论提到二者的协同效应,并称考尔德的活动雕塑为“活的米罗抽象画”。

“考尔德:星座”在佩斯画廊的展览现场
艺术的世界往往是相通的,大师间的对话展是一个时代的体现,也是艺术最真实的一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