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文不是“象形文字”之十五

为什么说中文不是“象形文字”之十五

中文的衍义来自对“宪象”的认识与引申。不是谁定的。而古人考据经典只是见证该意义的存在。说明典籍就是这么使用的或古人有这样的使用方法。用考据经典来说明该字有该种意义的方法。其实是不是正确的方法。常常会挂一漏万。

某个典籍通常只是使用了其中的某个意义,表达的是该语境下有该意义。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理解意义只有从“宪象”着手,根据“宪象”的导向来衍义。这是有清晰的脉络可以追寻的。

(囗、丨两范式叠加。“丨”上下通于囗(性交)是中字之范式。读作zhòng ㄓㄨㄥˋ。性交即下种。故“中”又有由外入内的意蕴。)

性交是一个很明显由外栽入物体内部或中间的导向性认识。所以箭矢至的曰“中”。《史记·周本纪》:“养由基去柳叶百步射之,百发百中。”又如:中靶、猜中了、命中(射中)、 中雀(中目)、中钩(上钩)、中的(箭射中靶子)、中鹄(射中靶子)。

“丨”上下通于囗这个范式(宪象)从“囗”的角度来看,就有由外向内栽入便有受到;遭受的意思。《荀子·彊国》:“敌中则夺。”。欧阳修《卖油翁》上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又如:中诡计,中埋伏,中煤气,中枪。

“丨”上下通于囗这个范式(宪象)也可以衍义引申指“栽入适合物体进入内部便是合适、恰当”。如:《易・系辞下》上说:“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进而衍义引申指符合标准。如:《韩非子・有度》上说:“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庄子·养生主》上说:“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合乎音律。)”。《荀子·劝学》上说:“其曲中规。又如:中节(合乎规定)、中墨(符合准绳)、中准(符合水准)、中水(符合水平面标准)、中绳(符合墨线)。再进而衍义引申指“合心”。如: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中意、

“丨”上下通于囗这个范式(宪象)有外在进入内部的意蕴,那么就可以衍义引申指“获取、取得”。如《二刻拍案惊奇》上说:“后来孟沂中了进士。”。又如:中才(科举考试的中式之才)、中元(高中)、中签(获得了标签认定的资格) 中榜(中试)、中眉(中榜)、中第(中选)。进而衍义引申指“得到”。如:沙汀《丁跛公》上说:“这龟儿,就是中了头奖,什么人还想沾你一文钱吗?”又如:中失(得失)。

因为是由外向内的,那么就有可能不适合的物体栽入内部。如:《淮南子·原道》:“好事者未尝不中。”《汉书·何武传》:“欲以吏事中商。”。而栽入不适合的物体到内部则会出现问题。如:《庄子·达生》:“中身当心则为病。”(犹医书言:中风、中暑。)。再进一步就衍义引申指“一种栽赃陷害带来的伤害”。如:中伤。

因为“中”是多音字,多音字意随声转,范例:

“中”读作:zhōng ㄓㄨㄥˉ时,中第:释义为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诏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中”读作zhòng ㄓㄨㄥˋ时,中第:专指科举考试及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