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能“吃苦”的人越穷?有一种人哪怕吃30年的苦,也依旧很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有人问:我月薪3000,什么苦都能吃,但是为什么能吃苦的我,一直都很穷?客观讲,能这么问问题的人,显然是个迫切想改变命运的人;但是以本问题所呈现出来的逻辑水平而言,这个人再吃三十年的苦,也依然成为不了富人,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穷。3000月薪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用3000块钱把自己一天8小时不止的时间,卖给了公司或老板。在这8小时不止的工作时间里,无论你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做了多少事情,你的月收入,都只是3000不会多也不会少。这在入职之初就已经通过白纸黑字的合同签订明白了。那么,这3000是给什么人的呢?客观地说,是给基础工作、可有可无、主要工作体系的边缘化人物的。

在这里,并不是说月薪30000的人就一定是毫无能力建树的人,而是说,某人当下的实力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只适合3000月薪,但并不保证今后获取经验与人脉之后,他/她有所提升。一个人在人生起步阶段,倘若没有背景荫蔽,没有特殊技能,的确只能以初阶价值存在,要能吃苦,才能换来在体系内的生存机会,从而为自己寻找到更大的机会。因此,这3000,是在以时间换空间而已,假设你能这么乐观看待问题的话。“什么苦都能吃,为啥还一直很穷”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动脑筋的死循环问题。是谁告诉你,这世上一定是能吃苦的人最后一定就能富裕?这种伪命题之间的关联,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能吃苦不一定能富有,有时候,甚至是越吃苦越穷,完全是相反的。

成功者,如马云、柳传志、王石、王兴、李书福等,都会对后辈循循善诱说:年轻人一定要懂得吃苦,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错,万事要成功,必然要吃苦。比如读书想要高中状元,考出好成绩就必须能吃苦(算题、写字、背诵、编写作文等),运动员想要拿冠军就必须夜以继日地加以训练,冬天三九夏练三伏;科学家要出科研成就也要吃苦,守着实验室不停的验证方向和试验推论……以上列举的这些硬核吃苦,是方向正确且有规律地重复动作,重复动作久了,自然就会驾轻就熟,自然能够突破阈限达到理想状态。这种有规律有目的的吃苦,是最为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相反,不知所以的吃苦,自以为是的吃苦,自以为方向对了就豪横一气地努力一番,实际上却是南辕北辙的吃苦不叫吃苦,叫瞎胡闹。也就是那句老话说的:方向不对,做得越多,错得越离谱。别说成功了,连上道都是个问题。所以,所谓能吃苦就不会穷,是一个极其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关于改变贫穷与命运,关于吃苦,这两者之间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应该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然后才开始进行有规律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并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坚持、忍耐并不断奋进,最终实现自我突破。科学、有序、有规律地去吃苦,去克服困难,才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此时,让我们重新回到社会成功学那里,看看名人们所谓的吃苦背后,到底是怎样的真相。都知道创业之初,马云为了自己的互联网黄页东奔西走,结果还没人搭理他,受尽白眼和冷遇。但事实真相是,马云的父亲是曲艺协会会长,算是半个体制内的人,体制内的规则和人情信息那是非常清楚清晰的。

其意识上的先知先觉,往往领先于其他家庭。这一点,从那个困难年代,凑钱也要让马云去澳大利亚家庭体验生活可见一斑。而马云在创办互联网黄页创业时,就已经和浙江电信公司有过成功合作,可以说,马云的创业,不是在一穷二白,不知前途命运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对自我的扬升与迭代,并非普通人眼中认为的穷途末路式创业。并且为了做成自己的事业,马云的确吃了很多苦,那就是赶上互联网时代初期,必须为公司融资的辛苦,以及网罗人才,稳定军心,行业竞争的苦。

再来了解一下美团创始人王兴,都说王兴厉害,也十分能吃苦。但其实,美团外卖事业部负责人王慧文,就是离开时王兴给了1个亿的那职业经理人,才是美团业务实际推行者,所有困难的啃噬者,而王兴,则主要负责的是顶层设计与预判。为什么是这样一种设置呢?看看王兴的家庭环境,你就知道为什么王兴做企业的辛苦仅限于某种层面,而王慧文的辛苦,才就真刀真枪地实干与犁地。王兴的父亲王苗做的是水泥生意,家里的水泥厂是一个投资6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的现代化水泥厂,王苗是这家水泥厂的大股东兼董事长,占有全部股份的40%;从龙岩到永定途经的多座桥梁,造桥用的水泥都是他的工厂生产的。而王兴的母亲,则是厦门大学著名经济学者王亚楠的高徒,王兴的姐姐则是清华大学高材生。

生长在良好家庭环境之下的王兴,被父亲从小就培养远大目光和拼搏精神。正是因为这样,在之后王兴创办公司失败的时候没有气馁,而是去研究更多的项目,创办更多本土化的东西。在2004年校园网用户暴增,王兴没有钱增加服务器的时候,他的父亲马上打了50万给他用于运营。因此,从25岁创业到如今,15年来王兴一直在创业的路上寻找机会和打拼。其中当然也吃过苦,但这种“苦”,可不是穷人眼中的那些苦,而是为了更好实现自我价值的苦。所以,综合各个方面来说,一个人不是能吃任何苦,就有可能变得富有不再贫穷。既要考虑客观条件,也要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并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才可能摆脱贫穷,变得富有。- The End -作者 | 汤靡达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Erik H. Erikson, Joan M.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 W. Norton, 199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