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在分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亚洲艺术品中,唯有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品不用标签便一望可知。在中国美术史上,唯有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品可以独成一脉。从11至20世纪近千年的绘画艺术发展史中,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题材、构图、色彩和绘画技法均独具特色,给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其深层的宗教底蕴和文化内涵更可引发我们心灵的触动。可以说,唐卡艺术是绘画艺术与宗教及文化的完美结合。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从11至16世纪,西藏由于各地分治,其不同区域的唐卡绘画风格所受周边地区的影响各不相同,分别受到东北印度、西北印度及尼泊尔文化的影响。及至元代之后,因大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才逐步统一。这个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风格:
一、印度的波罗艺术风格(包括吐蕃时代的大昭寺、11世纪的扎塘寺、12世纪的黑水城)
波罗艺术风格,是指印度波罗王朝时期(公元8世纪中叶-12世纪末期)的艺术风格。人物面部造形的主要特征是:侧面脸型呈斜方形,下巴突出宽大,下唇厚且外凸;正面脸形上宽下窄,呈方形。
扎塘寺壁画
黑水城唐卡
二、克什米尔艺术风格(包括11世纪的阿基寺、15世纪以前的古格艺术)
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是指犍陀罗风格与波斯艺术传统互相结合后,最终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区形成的佛教艺术风格。人物造形的主要特征是:圆脸、丰乳、细腰、宽臀和小巧的手足,眼睛呈弓形。
阿基寺壁画
阿基寺壁画
三、尼泊尔艺术风格(包括14世纪的夏鲁寺、14世纪卫藏地区的齐岗活佛画风,15世纪江孜样式的一部分)
尼泊尔艺术风格,是由印度笈多王朝艺术风格的发展而成。人物造形的主要特征是:头部上宽下窄,眼睛位置偏下,面部甜美,肩宽挺拔,四肢修长,整体造型健美、写实。
尼泊尔绘画风格唐卡
14世纪卫藏地区齐岗活佛画风
江孜白居寺风格唐卡
四、中原汉地艺术风格(15世纪以后的藏东绘画风格)
中原汉地风格,主要受到来自汉地宗教艺术和民间青绿山水绘画艺术的影响。
嘎赤绘画风格唐卡
从15世纪以后,唐卡绘画艺术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各地域形成了各自的绘画风格,以卫藏地区的勉唐画派、后藏及山南地区的钦则画派、康区(流行于西藏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的噶玛嘎孜画派尤为突出。
一、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又译称"门赤画派",是西藏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以拉萨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得名。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
勉唐画派唐卡
新勉唐画派
15世纪再往后,西藏格鲁派基本统一西藏各地区,其主要推崇新勉唐画风。
新勉唐画派派生的“标准样式”
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图式→修正”过程中,风格样式从吐蕃时代起,共历经西部克什米尔风格、卫藏波罗风格、尼泊尔样式、江孜样式、古格样式、勉唐派艺术、青孜派艺术、东部绘画艺术和新勉唐派艺术9种演化,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转移”:一、从印度、克什米尔、尼泊尔风格向汉地绘画风格转移;二、从外域风格向本土样式转移。审美取向也随之从静穆空灵向华丽世俗转变,从凝重庄严向真实亲切转变,绘画的内在精神追求也从表达宗教精神的殊胜境界向崇尚世俗社会物质感观刺激转变。
新勉唐绘画风格唐卡
二、钦则画派
钦则画派是西藏著名的三大绘画流派之一,因其创始人贡嘎岗堆·钦则钦莫而得名。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合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钦派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动中有静且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
钦则画派唐卡
三、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西藏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噶玛噶赤绘画风格受汉藏绘画艺术的双重影响,在藏地唐卡绘画艺术中融入了汉地流行的青绿山水工笔画风,将青绿山水、花鸟山石融入唐卡作品,设色清灵淡雅。尤其色彩的过度和晕染方面使其绘画视觉效果有远近的层次变化,唐卡构图晕色通常由浅渐深,画面由近至远,背景中画有花鸟树木、山川祥云,主尊背后画有雾状头光,背光等衬托出主尊形象的祥和、尊圣。
从18世纪后,伴随着藏传佛教在西藏域外的北京、蒙古地区的大量传播,逐步形成了西藏以外的藏传佛教唐卡绘画风格。
一、北京宫廷风格
乾隆深深了解藏传佛教对蒙藏地区的影响,通过藏传佛教的传播,对笼络蒙藏上层具有特殊意义。乾隆皇帝佛像画大都在宫中收藏,乾隆佛装像是布本设色。宫廷像布本与藏族地区布本唐卡含义不同,洋布、细布、绢均称布本。佛像画色彩丰富,勾画工整。乾隆时期宫中设有主司绘画的如意馆,如意馆画师常与中正殿喇嘛合作绘画。乾隆佛装像中乾隆皇帝的头像就是由如意馆画师而且极可能为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所绘。
北京宫廷唐卡
二、雍和宫风格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唐卡承袭北京宫廷唐卡的风格,构图比例严谨,色彩浓烈,画工精美,人物面容具有中原人的相貌。
雍和宫风格唐卡
三、蒙古风格(内蒙、外蒙)
蒙古风格唐卡大抵以蓝色、青色为主体,具有优美的线条、严格的比例、艳丽的色彩、精细的画工,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传入蒙古地区形成蒙古风格唐卡。
蒙古风格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