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我的存在
昨日,在汲安庆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一个访谈视频。访谈的内容是汲安庆老师对一本作文书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推介。
作文书的书名是《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作者是江苏省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一位善于钻研,躬耕语文田园的研究型教师。
针对李仁甫老师的微博式写作, 在访谈中,汲安庆老师巧解了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句话,说,写作,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来成就学生,让学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听闻此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里,有这样的话语:“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其实,强调的就是,在写作中,要有我的存在。
在访谈中,汲安庆老师高度评价了李仁甫老师的微博式写作。微博式写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抒真情,叙真事,言真意。虽然,在书中也有一些写作技法的传授,但,此书摆脱了应试性授受模式,而是立足于学生实际,让学生主动地去说,主动地去想。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达到了写作的理想化状态。这样的写作,不拘泥于眼前的应试,而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长远发展,把学生生活和语文学科打通了。
对于李仁甫老师提出的“此在性写作”概念,汲老师这样解释:此在性写作把生活中的种种的学生经历,全部激活为学生的写作资源,避免了语文学科成为外在学生心灵的一种冷落的存在。
的确,在现今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过多地传授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模式,期望这些能够成为学生在写作中百试百灵的锦囊。而实际上,没有学生真实经历的填充,这样的技巧、方法、模式,只是文章中的空壳,没有灵魂,只不过是一具躯壳而已。在写作中,技法真不是主要的,放在第一位的,应是写作的这个人。
汲老师很是欣赏李老师学生的作文,认为读李老师学生的作文,会被作文中学生新鲜的体验,独特的想象,个性的思索所打动。李老师的学生在写作中把独识和共识相融合了起来,可一些人的写作,只有共识,没有独识。缺乏自我见解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
当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点燃,就突破了微博式写作的字数限制,写作开始由片段式写作过渡到了篇章式写作,从而,达到了写作教学的目的。
写作激情被激发了,写作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这样的写作,写的是真人,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突出了人的存在,突出了我的存在。在汲老师的讲述中,我细细地听,慢慢地悟,听着听着,悟着悟着,不禁深以为然,对汲老师愈发佩服。
汲安庆老师是语文界的一个传奇,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教来,成果斐然,成就突出,他为何能够让人仰止,皆是因为,他心灵纯净如水,沉潜深得其乐,研究深邃入微。只此访谈视频中的一番见解,就能达到启思维,开茅塞的效果。
想一想我多年来的写作实践,我的存在占了很大比重。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写作的源,以我手写我心,写我思,写我想,把“我”植入到文章中,能给人以真实感,文章自然就感人了。
可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太多了!有人,有事,有情,但,就没有一个我,读这样的文章,浊臭扑鼻。
在访谈视频中,汲老师谈到了写作习惯、写作意识、写作兴趣,但,我觉得,他还应强调一下写作者的写作思维。
在写作能力的诸多因素里,最重要的,就是写作思维。
只有具有写作思维,写作者才会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以我手写我心;
只有具有写作思维,写作者才会主动地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列纲起草,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只有具有写作思维,写作者的写作之笔才不会枯竭,写作的源头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补给写作营养。
在访谈中,汲老师引用了一句美国教育家弗洛姆的话:学习,要从占有式的学习走向存在式的学习。
这种存在式的学习,突出了写作者的重要性。所以说,当写作者能够意识到,在写作中要有我的存在后,那么,写作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