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繁昌区云路街上有故事
位于繁昌区中心地带的云路街,是一条古老的街巷,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条极具文化底蕴的老街……
云路街 有一段历史
云路街在繁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查了许多文献,何时命名、为何命名为“云路”却不见记载,道光六年《繁昌县志》载:“云路街,在朱拐角至学宫内。”据此推断,云路街的得名最晚也在清道光之前。据1993年版《繁昌县志》记载:“云路街:繁昌一中至县邮电局,长164.7米,宽12米,沥青路面……沿街主要单位和建筑物有春谷饭店、春谷商场、工商银行、九华饭店、图书馆、邮电局旧楼等。”
现在云路街是从大戏院至繁昌第四中学门口,南北走向,长约165米。是目前县城中唯一仍沿用清代路名的街道,而且是未改变走向、未延伸长度,也没有大规模扩宽改造的街道。今天的云路街当然不是历史原貌,这里曾经只是几尺宽的便道、里弄,全是平房和少数的草房,1936年的云路街路面“石板坎坷不平,两侧石子路早已形成坑洼。一到下雨天,积水成潭,人们无法行走。”当时的县长卓衡之发动全城百姓动手修整,但也只能是小修小补。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将旧时的石板路改为砂石路,后又改建柏油路、水泥路面,两边砌上路牙栽种树木,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云路街 有一缕文脉
当年繁昌县城原来仅有的两所学校,在云路街两端。抗日战争前,云路街的南端是“夫子庙小学”,北端是“云路小学”。
“夫子庙小学”所在位置,是以前繁昌著名的“学宫”旧址。繁昌学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是当时繁昌最大建筑群。据道光版《繁昌县志》记载:“繁昌学宫在县城西南隅,东至街巷,西至学河,南至汤李强地,北至云路街,东北至江于二姓地。明嘉靖四十五年,署县事府推邱浙迁建今址。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吴缜重修。万历三十五年蛟水泛溢,学宫倾圮,知县邓一懦重修。”此后,繁昌学宫又几经毁建,学宫中心建筑“大成殿”,是目前繁昌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当年这里是繁昌最高学府,众多学子在这里学习、科考。废除科举以后,县署在此创办“繁昌高等小学堂”,民国期间曾经改名“繁昌第一高级小学校”“夫子庙高等小学堂”等。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城关第一小学”,2011年搬迁后,这里就改建为“城关幼儿园”。当时的学宫及后来学校北面广场连接着云路街。
1926年,云路街的北端新建了一所小学:云路街小学。云路街小学就是以学校前一条街道名称来命名的。这所小学从1926年到1937年的整十年中,不论从校舍规模、教学设备、教师质量等各方面,算是全县条件比较好的一所完全小学。抗战时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
1932年至1936年夏,繁昌早期革命先驱严旦先生,在云路街的“庐和会馆”内自办一所补习班,为高小毕业学生报考中学进行基础辅导。当时繁昌尚未设立中学,故各乡镇前来补习的学生很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云路小学改建为“繁昌中学”,于1946年9月开始招生。建校后的第一学年,共设四个班,初一3个班,简易师范1个班。教职员工共24人。学生共计220多人。从此以后,五十多年,这里一直是繁昌“最高学府”。
云路街 有一份繁华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云路街逐渐成为繁昌一处非常繁华的地方。众多商贾在此建宅造房,庐江县与和县人在就此建起一座庐和会馆,作为“老乡”活动聚会场所。为了加强对云路街的管理,1937年,云路街上还设置过“城厢镇云路保”,作为这一带的常设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云路街成为繁昌的金融和文化中心。
194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繁昌县支行成立后,办公楼和营业大厅设立在云路街上,全城百姓存钱取款都要到这里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一直是繁昌唯一的“金库”,也是被繁昌百姓称作最有钱的地方。如今,作为繁昌金融史重要见证者,这座银行大楼整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
1960年10月,在云路街南端小学北广场建成的“繁昌大戏院”,是仿照芜湖市和平大戏院而修建的,可容纳1200多名观众。接待过来自全国各级各类演出团体。在没有演出任务时,也放映电影,此后的四、五十年间,这里一直是繁昌热闹之处。
云路街中段原来是县图书馆所在,楼上是《繁昌报社》编辑部,这里是县城“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1990年后的,交谊舞曾经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当时在繁昌县城有十多家歌舞厅营业,云路街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比如,图书馆院楼上的“月亮城歌舞厅”,南端大戏院楼上的“明珠舞厅”,还有近处电影院楼上的“好来乌舞厅”,都曾经是十分热闹,至今它们依然经常出现在繁昌百姓茶余饭后闲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