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辉《联海荡舟》九、对联与叠字 十、对联与数词

九、对联与叠字

字词叠用是汉字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在各种文体中都广泛运用,而用在对联中似乎更为普遍。因对联仅两句,将叠字对称起来,其表达效果更为明显。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这一副旧时喜庆联,运用AB 、AB、AAB反复重叠形式,顺承“庆”、“狂”之音,模拟锣鼓之声,诵之如在耳际,把喜庆气氛渲染得异常热烈。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燕燕莺莺,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联,运用AABB 重叠形式,写尽莺歌燕语、乍暖还寒的暮春景象和百无聊赖的心情。又如济南趵突泉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上下联中“飘”、“冒”各五次叠用。“飘”字重叠,把清泉轻柔飞逸之态缕缕展现;“冒”字重叠,则将源头活水相竞跳跃之势勃勃串出;煞是可爱。又如西湖天下景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其中名词重叠,扩大范围;形容词重叠,加深程度;道出了西湖不分时空美不胜收的特点。

“文革”时,一切都颠倒了,无真理可讲。有人气愤撰联云:“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此联回环重叠并用,深刻地揭露了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无耻行径,讽刺强烈。又如某君戏拟的“中华民国”联: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斗斗争争,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全联叠字到底,音短气促。上联写到处官僚军阀争权夺利,血雨腥风,哀鸿遍野;下联写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民不聊生。怎不令人愤然、怒然,哀哉、痛哉。二十几个汉字的重叠,就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情,叹为观止。

以上可见,叠字在对联中,用以模拟声音,惟妙惟肖;用以描景状物,形神兼备;用以议论抒情,淋漓尽致。且不管何种用意,只要叠得巧妙,还能收到或激昂、或清悠、或急促的音乐效果。不过,还须一提:尽管叠字对联表达力强,但写作对联时要自然天成,不宜过分追求,否则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收不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十、对联与数词

不管翻开那种联集、联刊,你都会有这种发现:对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本来为数不多的数词。对联何以对数词如此青睐?原因是数词在对联中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有极为奇妙的作用。它名为数词却很少表示实在的数量,而能包含十分广泛而隽永的意义。

数词相竞  有的对联,两联中的数词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竞相夸张。如成都青羊宫联“紫气东来三万里,函谷初度五千年。”灌县伏龙观八角亭联“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座上浮。”一比状地域辽阔,一比言历史悠久,写尽时空纵横之势。又如杭州凤凰山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八百里”力状湖山壮丽,“十万家”极夸人物丰阜,可谓人杰地灵。再如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上下联的数词更是如两骏并驰,双龙腾空。

数字对比  很多对联,上下联采用的数词往往是一大一小,一多一少,对比之中恰恰揭示了某种事理。如镇江甘露寺更上楼联“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入一层楼”、古联“老我书千卷,惊人笔一支。”两联都是“千”与“一”的对比。“千”数之多,“一”数之始,反衬鲜明。前联:登“一层”可观“千里”,寄寓登高望远的哲学道理;后联:读“千卷”书方练“一支”笔,则蕴涵知识与才能来自博览勤学的逻辑关系。再如“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桂林独秀峰联)、“野烟千迭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阳朔画山临江亭联),两联则是作者在细心观察事物中,发现了景物与景物,景物与人物的某种巧妙的结合,而通过数词对比把它们统一在一幅和谐的图画里,有浓有淡,有疏有密,错落有致。

数词呼应  一联里,有时用上多个数词,前后呼应,其关系或因果,或对照,或并列,或层递。淮阴侯庙联“十年兴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两联中两个数词均前果后因,把韩信成败的原因概括的十分切当。云南昆明大观楼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每联中的两个数词对立统一。三杯不多,可使人豪情满怀,逸兴遄飞;一楼虽小,能目接万里云山,意境开阔。苏州闲吟亭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新月半亭风。”每联中呼应的数词则是前后并列,这样就能多角度地去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这副趣联运用了数词的层递,结合汉字的形体特征,妙趣横生。每联中数词的前后使用,如同街市华灯,有的红绿相映,有的明暗相生,有的大小相衬,有的远近相应,锦线串珠,妙不可言。

数词反复  同一数词有时在一副对联中反复出现。如“公一碗,婆一碗,姑姑嫂嫂合一碗;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衲衲又三年”这副俗语巧联,寓庄于谐,把缺衣少食的那种贫苦家境强调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庐山虎溪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话;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中,“三”与“一”四度重现,把与三笑亭有关的事物、景物、人物、典故传说一并牵出,一气呵成,且节奏明快。

数词回环  相传明代才子徐文长一日邀友泛舟东湖,触景生情,随口出一上联:“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谓十分风雅。”此句切景切事,颇有情趣,但因为依序运用了十个数词,众友难以为对。徐文长只得自对出:“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终获一举成名。”话音刚落,众友拍手称妙。这副对联,不但数词顺反嵌用,还道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追取功名的艰辛。有一副歌颂教师的对联云:“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降神州。”高度地概括了教师职业的辛勤清苦,教学内容的广博精深以及教师甘为人梯的思想境界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这样的对联运用数词由小而大复又由大而小,顺去逆来,组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自然天成。

数词隐用  数词隐用指在对联中有意将不便直说的数词隐去,让人去根据联面上的数词去推测隐去的“谜底”。相传一人称“王八”的劣绅大厦竣工请蒲松龄题联以抬高身价,蒲松龄撰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以讽刺。原来这副对联上联隐“八”,即“忘(王)八”,下联隐“耻”,即“无耻”。“王八无耻”讽刺辛辣。“文革”时,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异常艰苦,但文字狱大兴,言辄得咎,不敢怨言。有人在自家门上挂联云:“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隐去“一”与“十”,通过谐音双关,即“缺衣少食”之意。饥寒交迫,不敢吭声,而只能这样用心良苦的转弯抹角,足见当时的空气多么沉闷。

数词在对联中的巧用千姿百态,细细体会,趣味良多,而且大多还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作者简介】朱亮辉(1957—  ),邵阳市人,原邵东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湖南对联文化传承人,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户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邵东市诗词协会名誉主席、邵东市楹联家协会顾问。著有《联海荡舟》《诗林漫笔》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