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粽子蕴含中医大“门道”
“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少不了吃粽子、挂香囊、饮雄黄酒、赛龙舟等活动。其中最深入人心的非吃粽子莫属,小小的粽子其实蕴含了很多中医的“门道”。
现在市面上的粽子五花八门,但总体是以粽叶包裹糯米为主,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红枣、豆沙、杂粮、蛋黄、肉类等等,甚至还有加入巧克力、奶油等“中西合璧”的做法。
粽叶的材料通常为芦叶、竹叶或者荷叶,不仅能将绿叶的清香之气渗透进糯米之中以加强口感,同时还能起到清热生津、和胃化湿的作用,中和了糯米的黏腻碍胃之性。粽叶作为粽子的“外衣”,除了美观之外,还起到了天然包装的作用,可谓“绿色”食品。
糯米作为粽子的主体食材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人的普遍青睐。糯米可以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同时还有一定的收敛止汗作用。端午天气炎热,容易引起人食欲不佳,久伤脾胃。糯米可以促进食欲,同时还能止汗,避免出汗过多伤津。糯米与粽叶相配可谓相得益彰。
粽子当中的辅料如红枣、豆沙等除了可以改善口感外,也能弥补糯米营养单一的不足。如红枣、红豆沙有补血安神之效;蛋黄、肉类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可以益气养血等。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粽子就包含了中医“君臣佐使”“和谐统一”的思想,难怪老百姓称粽子为“药膳”。
温馨提示
粽子虽好处多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食用。老年人、儿童消化能力差,糯米多食易碍胃,因此需要小口、少量、慢慢咀嚼。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红枣、豆沙、巧克力馅的粽子。肉和蛋黄馅的粽子稍油腻,血脂高、冠心病的患者不宜多吃。此外,粽子最好作为一种主食食用,适当配一些凉拌菜、清炒菜,不仅营养均衡,还有助于消化。
“九子粽香仙醴熟,共瞻宸极祝千春”,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
(本文作者为北京按摩医院项痹病科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医学硕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