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94):千里烽火,宣告着前方得胜的消息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94)

贞观十九年(645年)的高句丽战役,可说是李世民军事生涯最大的败笔。当年以百胜之师定鼎天下,这次竟受困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唐军一向打遍强敌难逢对手,这次竟折戟于偏处一隅的小邻。战前,李世民信心满满,专门跑去参观了一趟曹操墓,还亲自写篇作文,文中说道:“老曹啊,你当个将领绰绰有余。但要说做皇帝,还差那么点意思。”('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自满之情,溢于言表。

本来他这次去,想着给自己档案里再添笔功劳,没承想最后,竟弄成一碗难以下咽的夹生饭。李世民回到长安后,百思不解,找来他唯一觉得还能请教下的李靖:“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对他出的这个大题目,李靖的答案倒相当简单——他指出唐军战术上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者说一个(可能算是)错失掉的机会。听了他的回答,李世民怅然若失,甚至想不起来曾经有过这个机会。

李靖的回答,的确点出唐军一个致命的错误。但作为这种规模的战役,一来战场上机会肯定不止一个(后面我们会讲到,类似机会白纸黑字记下来的起码有三个);二来李靖又没有上前线,他光坐在家里看看战报,顶多老部下回来聊一聊。对战场具体形势的把握,还能超过身处一线的李世民他们?可以肯定,他的思考以关注全局为主。那为什么,单单拿一个战术问题来说事呢?

我相信,以李靖的水平,一定有更好、更全面的答案。但问题在于:他面对的是皇上、和皇上打的败仗。这就不单单是一个军事问题,同时也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唐军的失败,我们最后将要分析,其根本在于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李靖的话,只不过讲出了矛盾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他出于某种原因不能讲、或者不敢讲。我们没有他那种顾虑,因此不妨来一次全面的复盘检讨。同时,也试着替李靖说出另外那半句话。

先看全局,战役实施基本分为三个阶段:进攻、围城(安市)和撤兵。

第一阶段的作战相对顺利,标志是攻占高句丽一线重镇辽东(辽宁辽阳),这是隋炀帝两次集重兵都没打下来的'钉子户’。第二阶段的作战比较曲折,它有一个辉煌的开局、一个漫长而血腥的续章,以及一个意外又无奈的结局。第三阶段是收尾,精疲力尽的双方都保持了某种克制。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三个阶段分别讲述。

第一阶段作战:攻占辽东。

4月1日(以下均指农历),李世勣率军渡过辽河,战役正式发起。

唐军第一作战目标是辽东。但李世勣并未选择正面进攻,而是绕了个圈子,北上至沈阳(玄菟)方向渡河。他这么做有两个理由:第一此处遗留有隋炀帝时修筑的甬道(通往江心的堤坝,方便往对岸搭接浮桥);第二沈阳方面另有两个重要目标——盖弁(抚顺)和新城(抚顺市北)。

他这一招声东击西还是比较成功的,很顺利就渡过了辽河(当年隋炀帝可死了不少人)。4月5日,派李道宗率数千兵去新城武装侦察,看完后大概觉得没把握。从4月15日起,集中力量攻盖弁,26日,攻克,俘虏两万人、获粮食十万石。休息几天喘口气,5月2日,主力南下辽东,开始围城。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辽东是高句丽一线防御体系的核心,5月8日,高句丽调集新城等地'步骑四万救辽东’。这里就可以看出唐军攻新城、盖弁的必要性了——这些防御体系上的要点,有兵有粮,你不打掉他,他有机会就要从背后搞你。

李世勣总共六万兵,前面攻城多少会有消耗,攻下盖弁还要派人留守。现在一边围辽东城、一边还要打援,从兵力对比看,形势是不太有利的。'军中皆以为众寡悬绝,不若深沟高垒以俟车驾之至。’大家说:敌众我寡,不如组织弟兄们先挖挖工事,等皇上来了再说。

皇上在哪儿?这会儿正陷在泥坑里、着急喊人搬砖呢!

'庚午(五月三日),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辽河流域降水充沛,不知何时搞出一个方圆二百里的大沼泽,唐军路线侦察不到位,竟一头撞进这片沼泽地里。

打仗嘛,什么情况都会碰上。李世民立即叫工程部长(将作大匠)组织人运土填路,'布土作桥,军不留行。’不留行,就是没耽误行军的意思。5月10日,渡过辽河。

辽东会战是第一阶段作战的核心任务。古代没有手机电台,多支部队会战,最要紧的是按约定好的日子会师。史书里经常有某某'失期当斩’的记录,典型的如飞将军李广,打匈奴时迷路没按时赶到战场,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竟自杀承担了责任。李世勣放着新城不打,不敢耽误和皇上会师是个重要因素。李世民晚了近十天才赶到,说没耽搁,不过是在替领导掩饰。

再说高句丽援军。大家认为不能打,李道宗不同意,说:“敌人仗着人多,有轻敌之心,又是远道赶来,人马疲弊。况且,我们给皇上当先锋,怎么能把麻烦留给他老人家呢?”

他这么一说,李世勣不好再讲什么,给他四千骑兵出战。

仗打得相当惊险,唐军先败而后胜,属于标准意义的'险胜’。主要是高句丽军训练水平和战场纪律差了点,在进攻得手后一哄而上'阵乱’,被李道宗抓住机会一个反击,李世勣再从旁补刀,胜利结束了战斗。

仗虽然打赢了,但只算个击溃战,从战果'斩首千余级’就可以看出。四万人才干掉一千多,剩下那三万多不用说,又跑回新城等地修城墙、挖壕沟去了。

李世民赶到辽东城下,把李道宗表扬一顿,又杀掉一个作战不力的将领示众,5月12日,开始攻城。

听前外交部长(鸿胪卿)郑元璹(shú)说高句丽善守城,李世勣这次专门带来几件大家伙。'勣有抛车,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所当辄溃。’搞了一门巨型投石机,三百斤的石头能给你丢一里远,'又推撞车撞其楼阁,无不倾倒。’又弄来一辆加高加重型推土机,专门对付城墙上的岗楼瞭望哨,一推就倒。

既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又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指挥员和部队,这仗照样打得艰苦,'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旬有二日。’攻了十二天,5月17日那天突发大风,唐军爬上高竿乘风放火,守军终于崩溃,辽东城克。

回顾这一阶段的作战,可以用两句话来作个小结。第一句:战果显著,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攻克辽东,'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加上前面盖弁城的战果,唐军在辽河以东建立起稳固的前进基地。

第二句:进展偏慢,给后续作战带来较大压力。从作战进程看,前期战役准备既充分又不充分。说充分,一来时间长,从去年七月于江南造船开始,到本年四月发起战役为止,共计九个月时间。二来内容细致,做了大量人员、装备、军需物资等方面的准备。象攻城器械设计,李世民就亲自参加方案评审('时献攻城器械者不可胜数,上皆亲加损益,取其便易。’)所以才能有实战这种效果。

说不充分,主要是敌情估计和战场环境侦察不足,导致未能全部达成预期目的。第一渡辽河时间偏晚。东北寒季在农历二三月结束,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即于三月中旬渡过辽河。而李世勣渡河已在四月初,到李世民渡河更在五月初十,晚了近两个月。当地寒季八九月份到来,届时气温骤降,不适合继续作战,因此总计作战窗口只有半年左右时间。任何延迟,都将给后面的作战带来压力。第二对新城的情况不掌握,不但未能攻克,反而对围攻辽东造成了相当的威胁。

李世民3月24日告别太子、从河北定州出发,之后每三十里设置一座烽火台,约定攻下辽东即燃烽传信。5月17日,'帝命举烽,传入塞。’从辽河平原至华北大地,千里烽烟宣告着前方得胜的消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