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嗟嘘,却存千秋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文天祥21岁参加殿试,作“御试策”,提出改革方案,显露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皇帝从601名进士中钦点他为状元。可惜的是,南宋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之时,已经无可挽回。强大的蒙古军虎视眈眈,南宋的灭亡之日已为期不远了。但是就是在这种危难时刻,文天祥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满腔热血、一身正气投身于保卫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最终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名留青史,鼓舞着千千万万有血性的好男儿。
1259年,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古大汗蒙哥率西路军入川,攻占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宋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暂保一时平安。贾似道转而谎报前线大捷,被理宗加封卫国公,再度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弃贤人用奸佞,的确是末世之兆。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隔岸观火,既而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十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文天祥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诗文多应酬之作,比较好的诗也只表现了隐逸的志趣,或带有感伤哀愁的情绪。赣州起兵以后,风格为之一变,诗词散文都悲壮刚劲,感人至深。他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诗词逐事记录,把从镇江逃出元营后的记事诗,编成《指南录》;又将被俘以后所作,编为《指南后录》;在狱中又集杜甫诗句,成《集杜诗》二百首,历述“颠沛以来”的“世变人事”,抒发亡国之痛。其他作品如《正气歌》,历数史书所传各代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人物,表示自己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决心,尤为数百年来传诵不绝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