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报看中国平安科技“大跃进” | 十字财经

无意外,中国平安再次成为保险业首个发布财报的金融机构。

虽然过去一年面对了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诸多挑战,但凭借在多元综合金融业务以及“科技+生态”的战略加持,平安集团依然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成绩单。

值得注意的是,除主营业务板块之外,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表现亮眼。过去三年间,这两大业务板块对集团的整体利润贡献增速明显。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归母营运利润67.70亿元,在集团归母营运利润中占比6.0%。平安集团“all in”科技的战略部署开始进入一个稳定的回报周期。

此外,年报还同步披露了陆金所已完成C轮融资。作为平安集团旗下独角兽之一,最大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其投后估值高达394亿美元。潜在子公司持续利润贡献或将打开全新估值想象空间。

事实上,“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量并非单一的模式创新,更重要的是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以及生态圈之间的协同式创新。包括未来进一步突击互联网下半程,产业互联网城池,发力智慧城市等全新生态。

1

科技利润贡献再跃进

陆金所收官C轮融资

业绩出炉,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板块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67.70亿元,在集团归母营运利润中占比6%。

之于平安,科技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平台和IT技术供应商,而是在自身业务基础之上糅合金融与生态共性的利润贡献板块。作为科技战略的第一步,赋能主营业务成效已凸显。

而当前市场的关注点仍受限于盈利增长和短期内业务分拆带来的价值释放,通过科技带来的传统业务倍速发展以及创新业务指数价值增长的部分仍在潜伏期,仍被市场所低估。在平安看来,科技板块未来或将作为集中发力点,一旦全方位突破,对于利润的贡献度将呈现高速边际递增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年报披露,作为金融科技利润的重要贡献板块之一,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独角兽陆金所完成了C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394亿美元。眼下,陆金所已经严格依照监管要求完成了产品清理及结构调整,其强大的盈利能力,深厚的科技禀赋,多元化定制性的产品体系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同。

年报显示,在财富管理领域,陆金所控股为中产人群提供超过5,000种金融服务产品,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035万,较年初增长19.3%;资产管理规模为3,694.14亿元;在个人借款领域,陆金所控股为超过1,028万名客户提供线上服务,管理贷款余额3,750.06亿元;在政府金融领域,陆金所控股已先后在南宁、长沙和深圳等多个城市完成智慧财政试点。

陆金所并非唯一。

作为金融科技的另一独角兽,金融壹账通打造的是战略赋能型的金融科技服务云平台,通过建立智能银行云、智能保险云、智能投资云以及开放科技平台等多个业务板块,为银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在这个开放式的平台上,模块化、一站式的金融科技产品云服务触手可及,通过输出智能营销、风控、客服工具等,能够切实帮助金融机构提升运营水平和科技能力。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金融壹账通已累计为3289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国内银行590家、保险公司72家、其它非银金融机构2627家);参与发起的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覆盖国内260家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超过47万亿元。

在这个金融生态圈中,科技实现了对生态的赋能,而这也正是平安战略选择的第二步,“科技赋能生态”。从这一阶段开始,单纯的一元化业务已经不能将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一网打尽,建立互联网的平台协同效应成为王道,平安开始以自身的科技对外赋能从而构建开放平台。通过孵化覆盖各个产业的独角兽,平安构建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看来,互联网的下半程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天下,G端及B端将代替C端,成为巨头们争夺流量的核心战场。

正因如此,面对第四个十年的大门,平安攥紧了智慧城市这把金钥匙。在平安看来,能否使用好这把钥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十年的生死存亡。

年报业绩数据显示,平安所构建的“1+N”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已在全国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超过100个城市以及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实施,涵盖财政、政务、交通、生活、卫健、海关、教育、农业、司法、环保、社区治理等领域。在该体系中,平安丰富的商业场景与多元化的产业互相交错,业务能够同时覆盖C端、B端和G端三种不同类别的客户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近一个月来,平安在智慧城市司法领域与财政领域的又分别攻下一城。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及深圳市财政局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构建一站式、综合性、一体化的智慧管理平台。

2

科技力量持续增强 

专利、人才、资金齐发力

伴随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是,传统金融业的增长出现瓶颈。所有金融机构都试图寻找一种内生性的增长动能,科技成为平安交出的答案。

早在2013年底,马明哲就发出了“科技,让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的慨叹。平安开始全面“all in”科技,经过5年的高速跃进,平安的科技力量持续深化,成为传统主营业务降本增效、新金融业务扩张边界、形成全新盈利增长点的强支撑。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科技专利申请较年初增加9021项至12051项,科技成果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领域。

亮眼成绩的背后则是大手笔的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的投入。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平安累计科研投入约500亿元,建立技术孵化基金65亿元,并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为科研投入约1000亿元。

据悉,平安已联合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建立起25个研究室,组建了宏观经济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院、医疗科技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六大研究机构,拥有超30000名技术人员与超1000位顶尖科学家,与此同时投资建立了2个海外研发基地。

在平安全种类10000多个国际专利中,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技术的研究均属于国际领先的水平,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声纹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7%,微表情识别准确率达到98.1%,后者在全球唯一图像识别比赛COCO Text中拔得头筹。

从金融机构转型为科技公司,除了大量资本投入打造的技术壁垒,数十年综合金融业务积累的多元场景与海量数据亦功不可没,这为平安的科技生态圈奠定了优厚基础。正是这些“无形资产”,使平安拥有声纹、微表情、大数据等方面独一无二的庞大数据库,继而奠定了其转型的成功。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认知等技术所打造微表情智能信贷平台,实现信贷全线上化,平均信贷审批时效由原先的5天降至2小时,减少信贷损失高达60%;利用大数据、图片识别等技术,缔造产险“510”车险急速理赔,实现60%的理赔业务通过自助理赔服务,98%的理赔业务做到一天赔付。

野村证券研报认为,平安的“金融+科技”战略执行良好。通过11条科技业务线,在B2B业务已经服务了3000多家机构,B2C业务积累了逾5亿线上用户。相比同业,平安所具备的丰富的业务场景、广泛的真实数据、强的大的研究团队及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等四大优势将助力科技板块高速成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