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信用卡五年收入增长4.5倍:科技赋能下的零售转型 | 十字财经

2014年7月中信银行启动的“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到2019年迎来了五年大考。

3月26日晚间,中信银行交出了2019年的成绩单。年报数据显示,零售业务的价值贡献持续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688.15亿元,已达全行净收入的38.66%,相较2014年底这一数据仅为19.9%,已近乎实现翻番。此外,零售中间业务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87.48亿元,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66.96%,也已突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零售业务的飞跃,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增速亦突破新高。2019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8,332.5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 24.26%;信用卡贷款余额5,142.5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3%。信用卡交易量达25,613.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05%;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605.09亿元,同比增长31.47%。

某种程度而言,零售业务的“二次转型”与信用卡经营数据的再上层楼是彼此成就的关系。这点并不奇怪,在银行们齐齐启动零售转型的当下,将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突破口已经成为共识。同为股份行梯队的平安、浦发等银行均在不遗余力地发力信用卡业务。

在信用卡这片早已经红海化的江湖,产品同质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真正实现突破,必须依赖经营模式的转型和科技力量的赋能。从中信银行过去五年的财报信息来看,中信银行在这两方面都交出了差异化的答卷。

1

质量、规模、效益的平衡

某种程度而言,2014年至今,无论是零售金融生态还是信用卡经营环境都已换了天日。
2014年是消费金融贴地起飞的开端,同样也是银行们集体意识到零售金融重要性的一年。中信银行开启于2014年的 “零售业务二次转型”,几乎是完美捕捉了这一时间窗口。
而更重要的是,2014年同样是移动支付起势的开端,一方面,移动支付疯狂攻城略地,另一方面,线下刷卡生态的繁荣也依然在持续。中信信用卡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捕捉到了移动支付的趋势,开始探索与财付通等移动支付生态的合作模式,并率先开启了移动支付积分等政策尝试。
从数据上来看,2014年至2019年,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收入由237.89亿攀升至688.15亿,将近增长了三倍,零售收入在全行收入中的结构占比亦稳步上扬,五年间,已从19.88%上升到38.44%,算得上转型成果喜人。但相较于零售业务的稳步上涨,信用卡表现则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数据整理自中信银行2014-2019年年报)
十字财经统计2014年至2019年财报数据可见,五年间,中信银行信用卡增长曲线算得上十分漂亮:发卡量从不到2500万张,到突破8000万张,年度交易量从6072亿到2.56万亿,贷款余额2019年已经突破5000亿大关。
(数据整理自中信银行2014-2019年年报)
更重要的是收入数据。2019年,信用卡收入增速突破新高,同比增幅达到31.47%。纵观过去五年,信用卡收入规模从132.9亿攀升至605.09亿,实现了4.5倍增长。信用卡业务收入在零售业务中的占比数据亦一路走高,由55.87%上升至87.93%。在股份制商业银行梯队中,综合各项数据表现来看,仅次于招商银行。
事实上,发卡速度的提升和放贷规模的扩容考验的是信用卡中心对获客、场景运营及风控的综合能力。
可以看到,一方面,中信银行在跨行业多元合作体系的构建方面十分超前,而近年来对场景生态与数字经营能力的打造尤为着力,2019年,场景获客效能同比提升76%,通过优化“动卡空间”APP及新媒体平台布局,实现粉丝规模持续增长,全平台用户数突破1亿,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而另一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节奏上来看,中信银行对风险资产的经营意识超前于同行。从历年财报信息来看,信用卡对资产流转速度的重视程度很高。2018年开始,历年年报都重点提及了信用卡资产的资产证券化。2019年,累计发行信用卡分期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30.52亿元;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本金规模25.45亿元。
资产证券化有效节约了资本金的占用,从而提升了资产流转的效率,让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资产模式更“轻”,这也成为过去五年信用卡规模扩容的重要原因。
此外,五年发展也并非没有波澜。
随着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变化,2017年底,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大幕开启。互金崩塌,大量P2P机构覆灭,致使共债风险蔓延,信用卡行业整体风险上升。受这一因素影响,加之年报统计口径的调整,2018年不良数据激增。
某种程度而言,银行业务本身就是一门经营风险的生意。“规避”风险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履险如夷”。
2019年,中信银行全面强化风险管理,持续强化贷前、贷中、贷后联动风险管控体系:贷前强化客群结构优化,通过模型及策略的不断调优,严控共债客户通过率,优化目标客群;贷中,完善授信规则,实行差异化授信,并根据客户用卡及还款情况进行动态化授信调整,针对疑似共债等高风险客户及信用卡套现等不合规用卡行为,开展专项侦测与治理。贷后,运用智能电催和关系图谱等创新技术和数据创新应用,提升清收效能。
而严风控不仅是一种态度,也需要能力。持续经年的科技投入也开始带来正向的产能回馈,实时风险监测模型与实时申请反欺诈模型的构建下,欺诈件识别精准度提升4.3倍,风险评分时效控制在200ms以内。
2019年不良数据表现开始逐步向好,年报显示,2019年不良率为1.7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2

科技驱动核心竞争力

在“零售业务二次转型”的战略主导下,近年来,中信银行举全行之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科技投入逐年加大。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科技投入增速均达30%以上。2019年,中信银行科技总投入近49亿元,同比增长36.8%,科技人员达到3,182人,同比增长56.2%。敏捷型IT组织转型布局基本完成,科技全流程研发提速超50%,全行信息科技基础架构整体云化率接近94%。
事实上,作为零售业务重要的引流入口和服务载体,信用卡的服务体验至为重要,背后考验的是其产品设计和系统支持的综合能力。而除了优化自身系统、提升服务体验以外,亦将目光锁定在了信用卡系统的行业痛点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26日,这一自主研发的云架构信用卡核心业务系统StarCard正式上线投产,成为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统。旋即迎来了“双十一”大考。去年“双11”,中信银行信用卡网络线上交易额仅2分钟即突破1亿元,一小时突破10亿元,系统交易速度提升3倍,首战告捷。
近年来,政府及监管部门都在积极号召金融核心系统“去IOE”,(所谓“IOE”,指的是以IBM为代表的主机、以ORACLE为代表的数据库和以EMC为代表的IT基础体系。)
中信银行信用卡成为行业中首家响应并落实这一号召的信用卡中心。而从经营层面来看,这不仅仅是一种对政策响应的积极表态,更是业务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零售业务二次转型的战略纵深,为贴合信用业务端的快速发展需求,实现敏捷作战,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长期IT建设成本及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两年前,中信银行开始酝酿信用卡中心的核心系统自主研发,以实现金融系统自主知识产权化。
十字财经了解到,中信银行原信用卡核心系统是国际上信用卡行业普及度较高的成熟系统,也是传统银行普遍采用的系统,虽然运行稳定,但客观上也存在架构陈旧的现实痛点,在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国内市场,与国内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已然形成脱节,不但“容量瓶颈”的局限愈发明显,扩容成本亦高居不下。
据介绍,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和核心系统采用国产品牌的X86服务器搭建基础设施层,在线数据库使用GoldenDB数据库系统,不但可以提供秒级时延的海量数据实时查询,亦能提供数据在不同场景下横向关联的穿透能力,全面面向卡中心客户服务、营销支撑、产品服务、信贷风险、运营支撑等条线提供不同时效、复杂场景的数据服务能力,容量、可用性、性能等各层面都进行了全方位升级,与眼下的发展速度和产品需求完美贴合。
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中信银行信用卡积极打造数字化产品体系,构建运营大脑,贯穿从监控预警、分析决策、决策执行、决策评价的全流程;搭建数据挖掘全生命周期模型。
新核心系统上线后,依托于这一开放式平台,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实现了实时入账服务、搭建了新额度体系、交易级账户体系、统一参数管理平台和全新资产证劵化管理体系,基于客户统一授信构建灵活定制“额度树”,满足额度集中管控和服务场景多样化的要求。在及时推动贷中管控、精准进行风险防控、灵活支持业务发展方面,细致化的额度体系促进了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新系统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已经支撑全行8000万信用卡量,未来可通过资源投入线性扩充,保障亿+级客户经营管理需要,并实现了“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同时,满足客户、营销、产品、风险、运营等多条线复杂场景的数据和服务需求。
新系统以应用为中心构建资源配置库和资源账单、建成自动化、智能化的AIOps运维体系、构建复杂金融科技项目中端到端的敏捷交付与治理体系。
2019年报透露,2020年,中信银行信用卡将布局搭建“5G全IP开放式服务平台”形成系统融合、数据互通、人员互补的新型作业和管理模式。由此可见,2020,仍将是技术布局的重要年份。
事实上,零售转型风潮下,银行们的技术军备赛才刚刚开始。从已发布财报的各家银行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金融科技的建设投入。核心系统的自主可控,不但为中信信用卡带来了快速、灵活、弹性、创新的敏捷作战能力,亦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创|独家|深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