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
【操作方法】
1.针具选择一般选用28~30号、1.5~3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2.体位与刺激区选择患者可取坐位或卧位,暴露刺激区。刺激区依不同疾病进行选择,单侧肢体患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患病,选用双侧刺激区。也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3.针刺方法
(1)进针法
1)针刺的角度与深度:一般针体与皮肤成15~30°,即沿皮刺(横刺、平刺)。如此则针体在帽状腱膜下,易于操作,患者痛感轻,临床较易获效。若角度过小,针身易刺入肌层;而角度太大,则针身易刺入骨膜。这两种情况均产生较强的疼痛感,影响治疗效果。
针刺的深度,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以进针1寸左右为宜。婴幼儿宜浅刺。例如,婴幼儿腹泻取额顶线中段,直刺0.1寸破皮即可。
2)刺入组织结构:头针疗法的施术部位是覆盖于颅顶部的软组织,而颅顶部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颅骨外膜。针刺一般透过皮肤、浅筋膜,直达帽状腱膜下。
3)进针方法
A.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尖紧靠指甲边缘,迅速刺入皮下。
B.捻转进针法:右手持针,稍微用力,缓慢捻转进针,捻转角度在45°以内,拇指向前后均匀捻转,边捻转边进针。
C.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示指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约2cm处,将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cm,手腕背屈后,手腕突然向腹侧屈曲,使针尖冲进头皮下或肌层。
4)推针方法:
A.单手推进:针刺后,一手拇指、示指指尖捏住针全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头针刺激(治疗线)方向,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B.双手推进:针刺后,一手拇指、示指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指、示指指尖轻轻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2)行针法:头针常采用快速捻转的方法行针。术者肩、、腕、拇指关节固定,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示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示指指间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左右,每次左右各2转。捻转持续0.5~1min,然后静留针5~10min再重复捻转,如此反复再捻转2次即可起针。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捻转进行治疗。
(3)出针法:右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如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出针后必须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4.疗程与间隔:一般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d。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偏瘫、口眼㖞斜、肢体麻木、失语、水肿、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失眠、夜尿、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还可用于外科手术中的针刺麻醉。由于头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时间不长,因此,其适应范围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发展。
【注意事项】
(1)因头部长有头发,针刺前必须认真消,以防感染。起针后要认真检查每一针孔,有无出血和血肿,如有出血,则应用无菌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血止。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治疗时应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更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变化。
(3)高热、心力衰竭等患者,不宜立即采用头针疗法,待退热、心功能恢复时,方可针刺。
(4)脑出血引起的偏瘫患者,要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头针治疗。
(5)头颅骨缺损者、开放性颅脑损伤者禁用。未满周岁的幼儿,由于头部的前门及后门未闭合,骨化不完全,故忌用头针。
(6)对过劳或空腹患者,也应慎用头针,以防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