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
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升级版)
千古谁识拜将台细目
引言
1.韩信真的会跑吗
2.韩信拜将的背景破绽
3.韩信拜将的过程破绽
4.拜将台对话的真实原型
5.“拜将”之后韩信没有作为
6.拜将台神话是谁炮制的
7. 为什么说是蒯通在编造韩信假史呢
8.蒯通编造韩信假史的动机何在
9.韩信的真实功绩简述
10.结束语
引言
汉王西封日,淮阴拜将时。
坛场如往昔,朝代几迁移。
王气风云歇,雄图日月垂。
江山空故国,谁复见旌旗。
这是明人何景明的《拜将台》诗。拜将台又作拜将坛,景点介绍称其建于公元前206年,即汉元年。网络搜检,知现台址始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汉将韩信而筑,其所本当为《史记》中韩信拜将的故事。仍据网络,嘉靖年间为公元1522~1566年,而那个时间段诗人何景明已经去世了,则此坛或台之筑当远在嘉靖(公元1522~1566年)之前。可以肯定,台或坛的存在不下六百年,而拜将台传说的存在更超过两千年。如今菜九要对拜将台或拜将坛千古谁识了,肯定不是要向人们介绍拜将台。菜九没去过此台,但几百年来,因游览而见识过此台者不计其数,根本轮不到菜九来识。难道这种千古谁识要对韩信拜将的历史予以否定不成?看来菜九段又要搞大纰漏了吧。
菜九对韩信拜将的故事起疑多年,总觉得里面有猫腻,早在十多年前搞《秦楚纲鉴》时,发现拜将台上的刘韩对话中有一些内容应该是当时的韩信掌握不了的信息,便对此事的真伪开始怀疑。因为忌惮司马迁坚实的资料来源,一直未敢动手打理。《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来源确实太过硬了,既有司马迁掌握的官方档案资料及市面上广为流传的韩信故事,也有司马迁的直接采访,太史公说得明明白白:“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像这样可以定义为司马迁的第一手资料,焉能轻易动摇。有鉴于此,要找《淮阴侯列传》或韩信的茬,绝对是个找骂的节奏,对韩信的事迹搞颠覆更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不能接受。难怪很多人都厌烦菜九,老是在定论定型的历史记载中搞翻案,不是无事生非又是什么,大概想走哗众取宠、自我拔高路线吧。尤其是韩信拜将作为一独立事件,根本找不到反证,相当于板上钉钉的事。对这种铁板钉钉的事还要去翻案,是不是吃饱了撑得慌?
其实菜九在搞翻案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疑虑,倒不是对自己的翻案的功力不自信,而是觉得如此大块、如此重大的差错,怎么偏偏两千年来那么多高人没有发现,让菜九这种不学无术的菜鸟给了掀出来,岂非咄咄怪事?菜九的难题是,找骂归找骂,还是不能收手。总不能因为害怕挨骂,就对已经觉察到的史实纰漏置之不理吧?韩信拜将的事与其他事无涉,且不仅有萧何的世家支持,更有刘邦、张良的高评支撑,显得特别真实过硬。只是,过硬归过硬,不合情理的情况也严重存在,虽然没有明确的反证,但不利于此事迹成立的史实还是比比皆是嘛。让我们来看看,不合情理的矛如何扎透材料过硬的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