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话绩效管理
年底,很多企业都在算奖金,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企业在核算奖金时,通常搞得上下级、部门与部门间、员工与领导间很不愉快,究其原因是大家均站在不同的位置,对绩效的界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歧,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相对来讲,越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通常员工对绩效的满意度越低,本质是技术性工作难以有效量化,而如果老板(体制内企业讲工资总额)再吝啬一些的话,不满的声音就会非常多。
一直以来,国内大多数企业都使用KPI作为绩效管理主要工具,必须得说,工具是好工具,但是近两年我接触到的企业,基本上把KPI用坏了。如,去年我们服务的某央企,KPI的设置甚至出现了某岗位尽管各类财务指标完成得很好,但是因为某一天下暴雨,办公室未关窗而被扣分,也出现了几乎没做出什么突出贡献的岗位,但因为“关键扣分项”都没有出现,反而绩效考核名列前茅……类似地,也有一些企业开始使用OKR绩效管理工具,而在我接触到的企业里,用OKR的效果几乎都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OKR需要有高度的责任、自觉以及对遵守契约意识的文化氛围,而这些恰恰是国内很多企业所欠缺的……
事实上,无论是哪种绩效管理工具,有的企业用得好,有些企业却用不出结果,就是那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然工具落地的土壤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今天我们主要想讨论的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绩效考核?
毫无疑问,我们正常的思考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好的业绩。而实际上,我看到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最后都变成了“扣除员工奖金”——管理者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手段来挑员工工作的不足,然后扣钱,以致很多企业、很多员工谈绩效色变,很自然地,最终很多企业绩效管理也无法起到有效地提升公司业绩的作用,长此以往,要么责怪绩效工具不好用,不适用于本企业,要么责怪管理者无能,更大点的,就把锅扣给公司全体员工——人员结构、能力、水平跟不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绝大部分企业是不重视管理的,或者说更重视生产、技术、经营,而在过去大环境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确实也掩盖了很多管理问题,再加上,过去,企业大部分员工对管理的认识多半停留在:服务岗、休闲岗(养老岗)……也因此管理的成效在很多企业基本未能真正体现。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为管理“正名”,在我看来,要让国内的企业像西方企业一样重视管理,让管理者获得足够高额的回馈,管理必须创造业绩,而且是可衡量的业绩。事实上,我们一直信奉“管理的核心,是要追求业绩,无论是财务业绩,还是综合业绩”。一切的领导活动,一切的管理工作,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业绩目标。绩效管理更是如此。
在我看来,绩效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业绩,而是要通过业绩管理提升组织实现愿景的能力。一句话,,只有员工达成绩效,才能够实现部门的绩效,也只有部门达成绩效,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绩效。简言之,管理者应该想尽办法帮助为下属达成绩效提供资源、服务、培训等,这一系列动作应贯穿在全年的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年底像“审犯人”一样指出下属的种种不足。下面就如何操作,提供三点建议:
第一,结合部门目标,帮助下属每位员工设定明确的业绩指标,并进行业绩规划(告诉员工如何达成绩效)。业绩规划的核心不是强硬的把指标压下去,而是与被下属进行协商,达成对业绩规划的共同认知。依我的经验,通常哪些靠权力压下去的指标,执行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我知道某部门每年自然的给下属员工下分解公司的指标,但员工每年都只完成相当于30%左右,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要进行及时的、持续的业绩沟通与改善。绩效的达成需要管理者和下属共同的努力,绝非指标任务一甩,下属就会自动完成,这样“完美”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公司当年市场好得不得了,而这也会带来极大的问题——下属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须随时随地和下属员工保持沟通,并且随时随地提醒员工绩效目标,帮助整合前端资源,个人能力提升等,不断帮助员工成长,帮助员工一步一步完成绩效——实际上,这就是最好的激励。
第三,根据阶段性业绩考核情况,进行业绩面谈。业绩面谈和业绩沟通非常重要。一定要进行正式的、阶段性的(每月、每季度、半年度等)绩效面谈,我知道很多企业绩效面谈常常是流于形式,或者完全没有绩效面谈环节,管理者如果不花心思,期望员工自觉,或者是一个制度就取得好绩效,在非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非快速增长的企业基本不可能。绩效面谈核心是以数据说话,找出阶段性差距(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调整绩效目标),重点要找到员工可以着力的点,再提供有效的帮助,并有效鼓励和鞭策!
最后,今天是2020年的除夕夜,祝愿各位新年快乐,鼠年行大运!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擅长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管理作品《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各大电商网站及书店热卖,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