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水气痞,呕吐腹泻,慢性肠炎,心痞腹泻
3水气痞——刘渡舟医案
丁某,男,47岁。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舌苔白厚,脉沉弦滑。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干姜3克 黄连4.5克 黄芩4.5克党参9克茯苓18克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2枚。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上方又服六剂而安。《经方临证指南》
4呕吐泄泻
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余矣,后复得疾,请医杂治益剧。延余诊时,心下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已。见《遁园医案》。《伤寒掣要》
岳美中
5嗳气腹鸣——岳美中医案
胡某,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体形瘦削,面少光泽。认为是胃机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成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以上种种见症,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
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劈)。
以水8盅,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两次温服--《伤寒论》方。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又俞某,患慢性胃炎,具有“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之证候,投以生姜泻心汤,不日而愈。
生姜泻心汤,仲景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重点在散水气之痞结,并补益中气,故以生姜为主药,辅以半夏宣泄胁下之水气。惟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用苦寒性的芩、连,以降之清之,但湿浊久积之邪,又非苦降直泄所能尽祛,故必佐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发之。一苦一辛,一降一开,相反正所以相成,在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作用下,以成其和胃散痞之功。更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中州,振起胃机能的衰弱,以预防苦辛开泄药的过当。尤其具有特点的是在于将此方药“去渣再煎”,以协调药味之手段,达到和解胃气之目的。这种煎服法,是仲景对和解剂独具匠心的创作,观大、小柴胡汤等之和少阳剂、三泻心汤、旋覆花代赭石汤之和胃剂,都取“去渣再煎”之法。适应症:应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下利,胃酸过多症,胃扩张等之具有此证候者。《岳美中医案集》
6心痞便溏——姜春华医案
备注:本条暂空
7慢性肠炎——胡希恕医案
刘某,男,38岁,初诊日期1965年11月1日:腹泻四十余日,日行6~7次,泻前腹痛、肠鸣,常胃脘痞满,饮水则心下悸,时口苦、咽干、头昏、耳鸣,舌苔白,脉沉细。与生姜泻心汤:生姜四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干姜一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二诊11月4日:上药服三剂,腹泻已,上方隔日服一剂调理。
按:本例因肠鸣、心下悸,为寒饮证重,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方中黄柏是代黄连,因当时黄连无货不得已代用,以下同。《经方专家》
论:沉为太阴之虚,阳气不散。细为胆木之逆,心下痞满。
8干噫泄泻——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三十八岁。初诊:一九六二年七月三十一日。有结核病史,经透视,近又发展。病干噫泄泻将近两个月,中西药弥投无效。据西医诊断:(一)胃下垂14厘米;(二)肝肿大;(三)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可疑,(四)右肺结核浸润。
头晕,口苦,咽干,胸闷,心下、右胁、脐周围均压痛。以手按其腹,肠鸣辘辘,噫气加多。据称每逢进食后,噫气特多,胃口差,下利日三、四次,杂有不消化物之水样便,间有咳嗽,微有寒热。舌苔薄白,脉弦。病原属生姜泻心汤证,近染外感呈小柴胡汤证。当先解外,后治其宿。先服小柴胡汤一剂。
二诊:八月一日。药后寒热止,头晕、口苦、咽干、胸闷、肢倦等症除,胃口进步,但不敢多食,多食则上腹部感不舒,余症如旧,舌苔根黄腻、中白、尖红。给生姜泻心汤:生姜12克、干姜3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党参15克、炙甘草8克、法半夏10克、大枣12枚。连服九剂,各症渐减。
三诊:八月十二日。干噫停,胸腹部压痛大减,腹中雷鸣日仅一、二次,大便成条,胃口更好,每餐吃饭两碗(来治前每餐仅吃薄粥大半碗已两月)。入夜舌燥,喜热饮漱口而不喜饮,咳嗽如旧。昨经医院检查:胃下垂大见好转,十二指肠溃疡未排除。西医嘱注射链霉素,口服异烟肼片一个月,续服中药调治。患者舌质湿润,舌苔根淡黄、中褐色、尖淡红,小便清长,口内多唾液,此乃阳虚及阴,予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淮山药、党参,服两剂。
四诊:八月十四日。药后夜间舌燥好转,咳亦减少,精神与胃纳续趋好转。此后续服真武汤、甘草泻心汤等调理一个月上班工作。《伤寒论方运用法》
9心痞泄泻
《成绩录》云:一男子,年三十余岁,心下痞塞,左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则必下利,如此者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伤寒论今释》
10泄泻——闫云科医案
闫某,女,19岁,工人。前年病黄疸,经余治愈。今年盛夏,气温炎热,瓜果梨枣,恣意取凉,致泄泻无度。某医用庆大霉素、痢特灵等治疗,十余日泄泻方止。近又饮食不洁,致泄泻复作,一日五六行,腹不痛,不后重,心下满闷,纳谷不馨,嗳腐食臭,腹中雷鸣,矢气频频,口苦。舌淡红,少苔,脉沉缓。诊腹,心下痞软,脐周无抵抗。证属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心下痞也。盖胃不和,谷不消,则暖腐食臭;脾不运,湿不化,则肠鸣泄泻。治当健脾散结,苦辛消宿。拟生姜泻心汤加味:
生姜12g炙草10g 黄芩6g 黄连6g干姜6g半夏15g党参10g 茯苓15g红枣5枚三剂
二诊:泻止痞消,诸症随杳,嘱其饮食自调。
按:仲圣立诸泻心汤以治痞满。痞满一症,大论谓误下后邪热内陷而成。证之临床,凡脾胃虚弱,升降失职皆可成痞,本例即过食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而成,故不必限于误下。腹诊时心下濡软,无压痛,故虽见暖腐,亦不宜消导,而应补益脾胃,调其寒热,辛开苦降,其痞自消。《临证实验录》
论:生姜泻心汤,胃病专用方。胃为阳腑,恣食寒凉,阳腑不化,则停水不和也。脾阳不足,不能蒸化精微,则停于胃中,流于胁下,走于肠间。水在胃中不散,即是水木合邪而贼土。生姜半夏,散胃中之停水,降胃气以化水也。人参干姜,温补寒伤之脾阳,蒸腾水谷,以化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