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做到这点,上展、获奖都不成问题

问:王先生,您写书法多少年了?

答:现在应该说有四十年了吧!从十一二岁到五十多岁。开始的时候写楷、行书写了将近三十年,楷、行书都上过全国的展览,包括国展和”兰亭奖“。

三十年的楷、行书,应该说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然后从2000年开始,主攻狂草,写了十五六年。

我的体会是,一个书家,获奖并不神秘、神奇。它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基本功,把古人经典的作品搞到手,把传统搞深入。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上展、获奖实际上都不成问题。

我们往往是不肯下这样的功夫,临帖临一段不临了,研究古人也没有研究的这么深入、细腻,这是最重要的。

把古人的东西,法度的东西,做深入。李可染先生说:”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认为第一句话是对的,”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但是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你也可以打出来。

没有一个人会写古人出不来的,有学古人之后出不来这种顾虑的人,是没有学书法切身经历的。

有切身经历的人懂得,没有一个人会写古人出不来。

因为你想写也不可能写的特别像,你写王羲之,你努力的往像了写,你还有自己的审美去衡量,你写出来的王羲之和我写出来的王羲之还不一样。

问:王先生,您是写了多少年书法之后才加入了中国书法协会?才入了国展?

答:差不多十七八年吧!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加入中国书法协会。

不客气的讲,有的老先生写书法写了三十四年,他还处于一个写字的状态,还没有进入书法,抑或是艺术的范畴。

问:就是说书法和写字是有区别的吗?

答:比较准确或严格的话来讲,书法不完全是写字。一般人写字,是把字写对,书法家写字,是把字写美,所以书法家要研究怎么把字写美的问题。

找到这个字最美的角度和瞬间。

问:但是每个人认为的美是不一样的,您怎么看?

答:有一部分人是对的,有一部分人是不对的。因为美有它的特殊性,和它的共性,书法家练得是共性,开始学习古人,古人的东西就是美的共性,比如王羲之。

王羲之的东西为什么能代表历史上的书家,他的高度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共性,传统思想审美的共性,传统哲学的共性。

我们找到这个共性,大家就认可,认为你这个东西好;如果你找不到这个共性,自己随意去写,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个是野狐禅。

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审美是有共性的。

既有特殊性,又有共性。我们学习古人,其实是学习了这种共性。

你首先要学到共性,你学不到共性,你就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学到了共性,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你今后的魅力之所在,在你的个性,在你个人的审美追求。

问:如果一个人也写书法,也临了很多碑帖了。我只临一本,我就喜欢王羲之,就认为王羲之是经典,除了王羲之以外,其他人都是野狐禅,这种观点对不对?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应该说王羲之是经典里面的经典,但是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经典。

毛主席讲呢,“百花齐放”。为什么要“百花齐放”,就是美有多种,清秀的美,甚至还有枯槁的美。

美有多种,并不是只有王羲之那一种秀美,或者说那一种清冶之美。颜真卿有他粗犷的美,他是盛唐气象。

但是呢,临帖的时候,在一定阶段之内,要集中精力写一本帖是对的。

为什么?临帖的时候,你为了把这种贴在更快的时间内,把它写像,效率更高,你要写一本帖,信息越单纯,越纯正,你越容易抓住规律。

若从长远来讲,让你的作品能够厚重起来,我觉得你只写一个人是不够的。

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内,三五年之内,我就写这本帖,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你集中了精力。

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说,比如说,你写《圣教序》,你买五本《圣教序》,茶几上一本,书桌上一本,工作单位办公桌上一本,甚至你洗手间一本,到处都是这本帖子的信息,你就特别容易抓住这本帖子的规律。

搞杂了,比如说,今天写隶书,明天写篆书,后天写楷书,然后呢,大后天写草书,那么你像想把草书写好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繁杂。

我以为一本帖写上七八十遍,甚至是一百多遍,有可能你才能把这本帖的精髓抓住。但是听王老师讲,可不是我认为的半年、一年,是要写上三年五年对吗?

答:一本帖至少写三五年,少于三年,写不透。什么叫写透呢?你随性写出来就是这个帖上的字,就叫写透了。

一个生词,比如说一首七言绝句,二十七八个字,这里面有一个”张“字,你马上就想起了王羲之的”张“字怎么写,这就叫写透了。

有人跟我说,我一临帖就写像了,进行创作写出来的还是自己的字。我开玩笑地说,你写得少。

为什么写得少?当你拿一首诗写的时候,写到一个字想不起帖上的字,就是写的少,写的多了就想的起来了。

首先每一个书家都得经历把帖写像的过程,你今后才能发展自己。一个书家如果说一本帖都没写像过,一本帖都没写透过,这种书家是出不了成绩的。

写透一本帖,能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把你带到一个高度。

问:您下功夫下的最多的帖子是哪一本?练了多少年?

答:如果是草书的话,我下过功夫比较大的帖有两本,一本是怀素的《自叙帖》,一个是张旭的《古诗四帖》。

怀素的《自叙帖》,我从2000年开始,真正练了三年。个别字的研究,个别字组的研究不算,整个一遍一遍的写,我写了七十多遍,六百多字一遍,七十多遍,我就把这个贴写的比较像了。

包括现在,我拿一个生词,写出《自叙帖》的那种感觉是没有问题的。

《古诗四帖》是天天在我手上的,我几乎每天早晨就要写。

《自叙帖》《古诗四帖》可以说是我写草书的两个基础性的版本,版本也好,叫我的审美基调也好。

我现在创作作品,可以写成《自叙帖》的风格,也可以写成《古诗四帖》的风格,也可以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