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中,赵普力助赵元侃成为太子,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许云辉

《大宋宫词》序幕,箭伤发作的宋太宗决意破除杜太后“金匮之盟”中传弟不传子的禁锢,越过本应继承皇位的秦王赵廷美,在自己的三个儿子(实为八子)中确立储君。

电视剧借赵普之口点评宋太宗三个儿子:“大皇子元佐本性纯良,只是缺乏权谋上的杀伐决断;二皇子元僖资貌雄毅,颇具君王之野心,却不擅权略;三皇子(赵元侃)文武双全,却不显皇权野心,且能忧国忧民,且与陛下少年时相似,也颇具一代明君之相啊!”宋太宗因“自幼喜欢三弟(即赵元侃)”,遂发出倾向性明显的“三位皇子率先诞下皇孙者,立为储君”诏令。

显然,赵元侃能碾压秦王赵廷美与两个哥哥上位,完全得益于赵普力荐。而事实上,力推赵元侃成为储君者,却是《大宋宫词》第三集中得以登场的寇准。寇准不负厚望,明察秋毫,为赵元侃洗清了杀人嫌,巩固了赵元侃的太子地位,推动了剧情发展。

赵普与寇准,谁才是力助赵元侃成皇太子的功臣?在《大宋宫词》中,当然是赵普,但事实并非如此!

(寇准)

(一)寇准入朝

《大宋宫词》中,宋太宗答应群臣彻查赵德昭被毒死一案,同意“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最高法院副院长)寇准负责彻查此案,寇准开始闪亮登场。

寇准出身名门望族,“少英迈,通《春秋》三传。”他考取进士之时,年仅19岁。宋太宗有个怪癖,深信“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每次在金殿考察进士时,经常嫌弃并淘汰少年英俊者。有人劝寇准殿试时虚增岁数,寇准断然拒绝欺君之举。考取进士后,他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兜兜转转重新成为京官。

寇准在宋太宗诏令百官言事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劲头,直言不讳对朝政“极陈利害”,与察言观色和善于打太极拳的政治老油条们形成鲜明对比,使“帝益器重之。”

他在吏部担任考察八九品官员的东铨期间,曾在金殿奏事,因建议不符合宋太宗心意而惹怒宋太宗。宋太宗几次发怒起身欲退朝,却被寇准拽住衣角不放,只得好好坐在龙椅上,被迫同意寇准的意见。宋太宗冷静下来后,“由是嘉之”,公开表扬:“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徵也。”

寇准秉性刚直,嫉恶如仇。朝廷处理过两桩贪腐受贿案件,犯罪情节较轻的的祖吉被处以死刑,受贿千万的王淮在大老虎哥哥庇护下,仅被撤职杖责,且很快官复原职。朝臣议论纷纷,寇准亦忿忿不平,一直寻找机会进谏。

恰逢次年春大旱,宋太宗邀请群臣“问时政得失。”群臣宽慰他,干旱纯属天意,与皇上德政无关。

寇准却直言不讳:“《洪范》云,天人相互感应。可见,大旱是因我朝刑罚不公!”

宋太宗大怒,起身回后宫。怒气平息后,宋太宗悟出寇准太宗言有所指,特意召其入后宫问他为何说刑罚不公?寇准请他将二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东府)与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同时召入后,才有理有据道“去年,祖吉与王淮均犯贪腐受贿罪。祖吉赃少被杀头,'盗主守财至千万’的王淮却因哥哥王沔身居高位而逍遥法外。这不是刑罚不公又是什么?”宋太宗厉声责问王沔,得知寇准所奏属实后,被寇准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准凭借自己的忠诚与才干,得以进入朝廷决策圈子。

寇准与同事因一件小事闹到宋太宗面前,宋太宗为摆平关系,将二人各打五十大板,把寇准赶出朝堂出任青州知府。寇准出京后,宋太宗“念之,常不乐”,经常问左右:“寇准在青州乐乎?”复召寇准入京之意极为明显。“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都为寇准说好话。寇准在青州只呆了一年,便回京“召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又加“给事中(皇帝政治顾问)”。

可见,寇准是以卓越的行政能力得以封相和成为皇宫政治顾问,而非以善于侦破疑难杂案而进入宋太宗视野。换言之,《大宋宫词》中给予寇准“大理寺少卿”身份,不仅降低了他的政治地位和权力,更改换了他的专业与特长,纯属编导戏说而已。

(赵普,赵光义)

(二)立储风波

宋太宗决定破除“传弟不传子”的祖训后,秦王赵廷美郁愤难平,后因“被谋反”于38岁时在流放地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

宋太宗长子被理所当然视为第一皇位继承人,但他却因四叔冤死而精神失常被废为庶人,自动退出皇位争夺战。

陈王赵元僖被封为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为公认的准皇储。他力挺第三次拜相的赵普,赵普投桃报李为他美言,使他晋封许王,稳固了皇储地位。赵普被罢相后,赵元僖见风使舵,与宰相吕蒙正眉来眼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赵元僖早朝后突患恶疾,当日病逝,年仅28岁。

宋太宗一子发疯一子夭亡,痛不欲生,遂暂停立储之事。有些大臣哪壶不开提哪壶,“上言请立太子。”宋太宗大怒,将这些没有一点儿眼力劲的大臣“谪之岭南”,使朝臣自此无人再敢议论立储之事。

(右起:赵普,赵廷美,赵光义)

(三)立储功臣

可是,随着箭伤的频繁发作,宋太宗再也无法回避立储问题。他把寇准从青州召回京城后,主动征求意见:“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寇准意味深长回答:“陛下为天下选择储君,一不可与妇人和宦官商议,二不能与近臣商量。臣希望陛下自己选择能够'副天下望者。’”

宋太宗低头沉思良久,屏退左右后低声问:“襄王可乎?”寇准顺水推舟:“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宋太宗由此下定决心,“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宋太宗携赵元侃至祖庙举行告祖仪式后,回宫途中,闻讯而来的“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宋太宗醋意大发,召问寇准:“太子才立,就如此深得人心。这是想把我置于何地?”

寇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依然半信半疑,进后宫问嫔妃们同样的话,“宫中皆前贺。”宋太宗这才相信寇准说的是实话,从后宫出来后,宴请寇准,君臣们“极醉而罢。”

在宋太宗醋意大发时,如果没有寇准巧妙劝解,猜忌多疑的宋太宗难说还会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可见,在宋太宗一锤定音决心立赵元侃为太子一事上,寇准居功至伟(当然,赵普亦功不可没)。至于其后寇准力荐宋真宗御驾亲征,与辽国定下檀渊之盟而招致非议,已与本文和《大宋宫词》无关。

(赵普)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