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在得失之间进行平衡》
写作群里,一个群友发了一篇文章。
从我的角度来看,文章的标题太广告化,我随即便发了一些平日整理的参考资料,包括如何取标题、文章如何立意、如何引导读者等。
事后,朋友告诉我说:你的用意没错,但方式错了!
我疑惑,同样是写作的,我发的资料都是自己搜集整理的实用技巧......
没等我把话说完,朋友说,
“帮助这回事儿,分人!
你的好心,对别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
'建议’,很可能会被理解成为'意见’!
你可以发,但不能看完别人的立刻发,这就有很大的批评意味儿!”
“我没想这么多!我就是觉得标题不太好,下意识的就把自己手里的资料发了出去,好让人家有个借鉴!”
“你的用心我知道!在我看来你也没错,这么热心!但是你得考虑到,每个人的思维出发点是不同的!”
朋友给我举了一个他曾经的例子。
几年前的他也像现在的我,做事不经大脑,只想自己的出发点,不曾考虑对方的接受点。
公司某个部门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而朋友和那个部门的领导关系很好。
朋友和那个领导说,“你们部门的XX工作挺好的,能力强、态度也好,但就是有一点儿再完善一下会更好。他要是......”
朋友并非是打小报告或者指责谁,但等他的话说完,平日里开心玩耍的朋友,也就是那个部门领导,脸色立马变了。
朋友说,也许是对方护犊子不愿意外人说自己人不好,也许是对方不愿意承认手底下人能力差继而承认自己管理不当,但无论哪种原因,都让他记住了一点:
除非是别人主动请求,否则不要随意对别人的好坏进行评价。
我反问,“你们平日里关系那么好,你提个建议都不行吗?”
“关系好,那时私下,不是工作!
义气和气量不一定都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
也是从那以后,我们俩几乎不怎么谈工作,因为不谈工作一团和气,一谈工作就得有争执。
当时我不明白,后来就想通了。
能接受你的建议,说明一个人有气量、有学习的心。相反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不足都当成一种风格,那你所做的一切对Ta来说都是贬低和否定的。”
接着,朋友像师长一样和我讲了一个与此相关的、孔子的一个小故事。
孔子的一个弟子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问此弟子:一年有几季。
弟子回答说,四季。
这个人说,一年只有三季。
就在两人为此争执不休的时候,孔子出来了。
令弟子意外的是,孔子竟然也和那人一样,说一年只有三季。
对方离开以后,弟子按捺不住好奇地问孔子:
为什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却说只有三季?
孔子说:你没看见那个人吗?他是只蚱蜢!
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是没有见过冬天的。
你和一个只知道三季的人,说什么四季呢!
听完朋友的话,我立马涌起了“悔意”。
我哭笑不得地说,“我总是在事后才能发觉自己做的事很蠢!成年人没心眼儿,其实就是缺心眼儿!”
朋友笑笑,“过去了!没事!以后注意点!可别得罪人了都不知道!”
我沉默了一会儿,五味杂陈地说,“通过这一件事再想想我做过的其他事......可能我真的比较自我吧!一身锋芒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锋芒!也不知道今后自己若有所改变,究竟是好还是坏!”
“一个人三十岁之前不狂,说明这个人没出息。
一个人三十岁以后还狂,也说明这个人没出息!”
“我倒是觉得,在三十岁之前,整个世界都在压制人的本性。
有谁不狂?但只要你敢狂,大家就敢蜂拥而上批斗你!
我矛盾的不是狂不狂的问题。
我矛盾的是,不知道究竟该做我自己,还是按大家的喜好去做!
真的是,得到些什么,就得失去些什么!”
朋友看着我,示意我继续说。
“一个人要是成熟,就一定失了天真。没了莽撞,也就没了率真。”
......
静下来的时候,我思考这件事。
忽然觉得,这就像是,“黄蓉”。
《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聪明、天真、可爱、直率。
《神雕侠侣》中的黄蓉,精明、世故、虚伪、城府。
阅历给了人经验,也偷了人的纯真。
得与失,真的是对半的,只是看每个人在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哪方。
也许生活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得失之间平衡利益、平衡自我,在取舍间现人的性情与品质。
——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