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愈正:一个“老福州”的五代茉莉花茶情缘 | 大家说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
嘿,这是高愈正的
“说茶”专访视频
请点击观看↓↓↓
一把蒲扇,一个躺椅,一杯茉莉花茶,这样的场景是高愈正和绝大多数老福州人生活的记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福州过去是个茉莉花城,因为很适合种植茉莉花。我小时候住的仓山湖边村,到处都有种着茉莉花,可以说福州的市民们对这个茉莉花是有一种眷恋。那时候点一杯2分钱或者5分钱的茉莉花茶,躺在躺椅上面,扇着扇子,听着评书先生在讲评话......”说起福州茉莉花茶,高愈正滔滔不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没有花,怎么加工茉莉花茶?”这是高愈正时常会忧虑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展完以后,福州茉莉花园面积在不断地缩小。再加上制茶过程太辛苦,很多人就渐渐放弃了,最后坚持下来的茶企只剩二三十家。这与20世纪80年代,福州近四五百家的茉莉花茶企业成了鲜明的对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56年福州茶厂筛花技艺比赛场景
据高愈正的回忆,那时候福州的新店、盖山、城门、建新,还有闽侯、长乐,到处都是大片的茉莉花园。毫不夸张地说,风一吹,满城都飘散着茉莉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可以这么说,当时是哪里有烟囱,哪里就是茶厂。”在20世纪80年代,茉莉花茶被消费者所追崇,于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都投身于制作茉莉花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茉莉花香扑鼻的环境下成长,高愈正对茉莉花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高朝泉就是一名茉莉花茶制茶师傅,在父亲的影响下,高愈正开启了他的制茶生涯。
“'花茶年年加工,工艺道道手工’这是我总结的一句顺口溜。为什么要年年加工呢?主要是有一个情怀在里面。”高愈正说道,“我们家世代做茉莉花茶,到我这儿是第四代,我儿子已经是第五代了。我做茶叶是在1976年,那时候还是跟父亲一起住在福州茶厂的宿舍,距离窨花车间很近。那时候父亲偶尔会带一两斤已经使用过的茉莉花的花渣回来,与绿茶进行拌和,拌和完以后进行手工拣剔,然后拿到炭火上慢慢地去烤。我最早就是学着父亲这样开始做茶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说起父亲高朝泉,高愈正眼里满是敬佩,一直强调父亲是他做茶这么多年来学习的榜样。开展过技术创新,花茶工艺改革,名茶窨制等工作,即使从福州茶厂退休之后的高朝泉依然醉心于研究茉莉花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关于高朝泉的记录、报道
时至今日,高愈正也会常常翻看父亲留下的手稿,以及由他父亲主笔编写的《福建茉莉花茶》一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高朝泉主笔的《福州茉莉花茶》
因为他觉得这里面的干货是不掺杂任何的“水分”,是父亲留给他们的经验总结。这些成为了他坚持每周二在传播茉莉花茶相关知识的背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高愈正每周二在朋友圈发送茉莉花茶的文化、知识
“我一直在想,如何用我的一点微薄之力,去把福州茉莉花茶这种文化慢慢给它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福州茉莉花茶?从2016年6月28号到今天为止,我一期不落地在朋友圈里面进行宣传,讲一些福州茉莉花茶的历史、工艺、精制、窨制、泡饮、健康,还包括一些民俗。”
高愈正认为,仅仅去科普茉莉花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更多的人实实在在地掌握制茶技艺,才是福州茉莉花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关键。这也是做茶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窨制茉莉花茶
“现在福州茉莉花茶的势头还是很好的。我们有两个东西是全国公认的,第一,福州茉莉花茶的味道跟他们是不一样的;第二,由于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所以还是有挺多人在收集和总结福州茉莉花茶。我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斗茶赛,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福州茉莉花茶’这六个字给它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原来福州茉莉花茶是这么棒的。”
在传承福州茉莉花茶的队伍里,高愈正就是先锋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