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往年农家用织布机织土布的点滴往事

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母亲的织布机旁度过的。那时,母亲经常给我做“椤梭袄”和“椤梭裤子”穿。
所谓“椤梭”,就是把织好的布匹头剪下来(其余的到集市出卖),因布匹的两头,即机头和机尾属于线头加上小部分布,我们当地就称之为“椤梭”。
当年,母亲就把这些剩下的布料接起来给我们做衣服。一层又一层,这些线头就成了“椤梭袄”和“椤梭裤子”。有时候用的是柳布头,就是用各种颜色染成的类似于花格布做的,可好看了。
我母亲常说,那时候闺女出嫁,嫁妆一定要有架织布机,再备几条麻袋。织布机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那麻袋是备用家当,一旦“跑反”(躲避扫荡)就将家里的衣物等装上带着出去。
记得那时我母亲用的是一架平机,我大妈是一架腰机。平机比腰机要更先进一些,就是一边脚踏机板使其部件上下挪动,一边用右手拽机头上空的吊环,线梭子就来回自动串动,左手再卡机头。熟练了就能发出“嘎达、嘎达、嘎达……”的织机声。
腰机子就是将机头用袋子缠绕在腰上,用手将线梭子来回串动。1965年,19岁的我已经在村里当了民办教师。趁星期天,我还常坐在母亲的织布机上学织布,慢慢地我也能发出连续的“嘎达、嘎达、嘎达……”的织机声。不过我织过的地方布面显得窄,因为我用力大,机头卡得紧。
上个世纪60——70年代,胶东乡村土布机织布还比较流行,染坊和货郎经常进村收布匹或衣服用来染。掉色和陈旧的衣物在染坊一染,上色的衣服就像新的一样,赶集出门就显得格外精神。
在我的记忆中,织布工序大约有这么几个步骤:
压棉花:就是将籽棉放在压花机上压。手摇一个拇指粗的铁滚子,将一个个棉花桃的种子除掉。
卷棉花聚聚:将棉花捻成拇指粗、长一尺左右的棉花棒。
纺线:将棉花聚聚拿在手中,用纺车纺把细线缠绕在纺车的锥尖上(锥尖上插一个高粱杆细棒,以备缠绕满了取下)
牵机:就是将线车根据布匹的宽度将线一一拉好,大约2000多根(一般在较宽敞的大街上,趁好天气几人合伙干)。
刷机:就是用白面浆糊刷在线上,让线硬织的布抗穿。刷子是用莱阳的一种山草根捆绑的大炊帚。
纫筝:把线一一纫在筝上。
后面再就是纫线梭子、织机、锤布、晒布、染布,开头简单提到,就不一一而足了。
(本文作者:隋建国,1946年生人,籍贯栖霞大花园村,从教数十年,退休后致力于民俗文化收集和研究,著述颇多。)
(0)

相关推荐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纺织情结

    纺织情结 原创/周纪合 "一条龙,撂过城,城动弹,龙叫唤"."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坐个穆桂英.脚一踏,手一搬,旮里旮旯都动弹."早先,农村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这是描 ...

  • 小上海岁月丨老界首:男耕女织的花布行业

    男耕女织的花布行业 张士友 曹挺   纺纱织布是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劳动,也是农户经济收人.界首四周广大农村的女孩从七八岁起就要学纺花(纱),到了十五六岁就要学织布,从而形成了农村妇女个个会纺花,户户都 ...

  • 李中军 | 娘的编织情结

    娘的编织情结 借礼拜天休班时日,我和妻驱车回乡下看望住在老家的父母,见到娘正从老屋一墙角旮旯里把那台旧的几乎要散架木纺车拿出来侍弄.我纳闷地问娘,还侍弄这个老古董干啥?娘说,我和你爹去年在老堂屋后那片 ...

  • 通挽百岁老人黄咪利巧织土布裹生涯

    吃水还是家乡水, 穿衣还是土布衣: 吃饭还是家常饭, 相知还是结发妻. 当一缕线从土著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一条深棕色纯棉土布在静美的壮乡灿然晾起,空气中散发着棉花和蓝靛特有的清香,这是乡村美丽的图景. ...

  • 那些儿时传来的织布声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与织布有关的记忆,只是那时候还是太小,根本没来得及仔细观察,织布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害怕自己写出了不确切的记忆,会贻笑大方. 今天,又是一个阴雨天,这让我关于织布的记忆再次复 ...

  • 【大荔文学·散文·张红梅】妈妈的织布机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21 妈妈的织布机 文/张红梅 前几天姐姐家要拆房,收拾屋子的时候,从一堆旧家具底下清理出了妈妈的织布机.姐就给三哥打电话,问要不要了,这也算父母给你留 ...

  •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作者 秦获幸 华州农谚有"枣芽发,种棉花"一说.在经过了播种,掐尖,抹裤腿好几道工序后,棉花没有辜负主人的期望 ...

  • 胶东乡村记忆:儿时有种快乐,叫做“走五子”

    前段时间,笔者来到烟台一处乡村,准备参观当地的老房子. 在街巷里转了一圈儿之后,一条石块斑驳的胡同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条胡同两侧的房子不仅"老",而且"空".路 ...

  • 胶东乡村记忆:生产队时期用镰刀割麦子的一段往事

    民谚曰:"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忙不及麦上场."麦收,是北方农事的重头戏.而如今,随着端午节的到来,胶东半岛的麦收又要陆续开始了. (端午之前,莱阳莱西交界处已可见到收麦子的场景) 现 ...

  • 胶东乡村记忆:元宵节之前,重温正月“出门”的点滴往事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三,距离元宵节只有两天的时间.按照民俗,过了正月十五,就算"出了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过年的气氛就会就此淡化,新一年的征程也将正式开启. 元宵节前后的气氛差别,在 ...

  • 胶东乡村记忆:正月初二思祖父

    今天是正月初二,按照胶东民俗,是拜姑姑或者拜舅舅的日子.我的父辈,就是姑家表弟的舅舅.表弟今日登门,我作为表哥,自然也要陪着张罗一番. 觥筹交错之间,不知不觉已有醉意.待到清醒之际,已是夜半时分.此时 ...

  • 胶东乡村记忆:栖霞招远莱阳莱西交界地带的过年讲究

    "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这是多年前流行的一句话. 旧时候的年关,对贫穷人家和年老者来说比较"难过",因为过年不仅需要花钱,也意味着又老了一岁,总有一种五味杂 ...

  • 胶东乡村记忆:当年蒸饽饽时剩下的枣核,吃起来也很甜

    此前发过一篇介绍胶东大枣饽饽"枣眼"数量差异的图文,吸引了不少朋友讨论.在留言当中,多数朋友都在讲述自己家乡的枣饽饽做法,不过也有朋友把重点放到了"童年糗事"上 ...

  • 胶东乡村记忆:过年之前,那些埋在雪堆里的肉和鱼

    年关将近,很多人家的年货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吧. 在胶东地区,常见的年货就是大鱼大肉.各种海鲜产品以及大枣饽饽等. 年货的数量,需要根据家里的人口以及可预见的来客数量进行准备.今年为了配合防疫,正月走亲戚 ...

  • 胶东乡村记忆:老辈过年之前要“糊墙”,这算是个技术活

    "二十四,扫房子."正如这句民谚所说,年关将至,不少人家也开始打扫卫生,准备辞旧迎新.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家里都有了装修,所谓"扫房子" ...

  • 胶东乡村记忆:童年寒假“拆放鞭炮”之趣

    此前我们讨论过不少胶东乡村"腊月大集"的话题,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不如几十年前热闹了." "腊月大集"之所以没有过去热闹,原因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