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趣翁 | 白璧关访旧
往期回顾
· 12位神秘的孝义人亮相国庆阅兵,49万孝义父老乡亲为你们骄傲!
作者:自得趣翁
说来遗憾,我于1983年3月奉调白璧关公社工作三年,白璧关村就在鼻子尖底下,竟而对这处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毫无考究,亦对人们津津乐道的尉迟恭镇守白璧关传说如风过耳。近十余来年,省市各路文物专家经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确证“当李世民通过美良川大战收刘武周大将唐尉迟恭后,为防御刘武周军,就曾派尉迟恭戍守白壁城。”清雍正《山西通志·关隘》孝义县名下载明:“白璧关,(县)西二十里,唐尉迟恭戍守于此。”那么,除了尉迟恭戍守、练兵的一些地名、村名沿用至今,还有哪些历史遗迹存在?心念乍起,立即联系了白璧关村的小郑,请他为我做向导一探究竟。小郑原是白璧关公社通讯员,至今与我保持往来。12月9日,约好小郑在原社办企业“孝义县焦化一厂”门口等待。这个厂子是我任内与许英杰主任共同策划成功的一件大事。而今厂子不存在了,厂址犹在。
小郑今年也53了,平日里上下班开车,今日执意与我骑车同行。先去村南新修复的静安寺,行至寺前车道半坡,旁有新建魁星阁一座,寺周遍植松柏。
驻足静安寺山门四顾,左向湿地公园一湖如镜,右向大桥车水马龙。
前瞻金龙山青云十八甲隔河在望,下瞰北川河丰枯无定,煌煌古寺地理位置绝佳。
寺院前方八十阶青石雕龙踏道堪比皇家御路。
山门殿两侧钟鼓楼高耸,廊下左右古铜色哼哈二将造像生动。
门外砖雕楹联“月来水白僧眼白,日上山红佛色红”,联语尽显禅意,古朴当在百年。
山门殿呈联体窑洞形制,四大天王彩塑颇为可观。↕
进寺院,举头便见四角方亭,迎面端坐弥勒佛金身。
护法神韦陀与弥勒佛背靠,右手插腰,左手掌杵,威风凛凛震慑八方。
登上窑殿顶俯瞰方型四合院整洁,殿亭脊饰俱为三色琉璃装修,明亮鲜艳而又庄严。
大雄宝殿枋木斗拱年岁古远,据行家考察,结合平面移柱布置及梁架、铺作结构对比,可证明该殿为元代遗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2004年8月被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塑佛像如同其他大雄宝殿……
两侧山墙分塑十八罗汉,孝义境内鲜见。↕
逐一看去,造像大都生动有趣,开心罗汉、挖耳罗汉等几尊泥塑尤其形神毕肖。↕
殿前存两幢断裂古碑,一幢存半截,字迹清晰,信息不明。另一幢漫漶不可辨认,唯碑首竖刻两行较大字体,“重修敕赐静安古寺碑记”历历可辨。“敕赐”二字蕴含信息量巨大,但不知來自哪个朝代、哪个皇帝?
再看二零一零年七月第七届村委重修静安寺碑记,“……敬德归唐,因功图绘凌烟阁,太宗文皇帝悉其事,遂敕修斯庙。题额曰'静安',故知是庙乃唐时遗构也。”碑文系介休人宋力青草。不知宋先生此说是依据古碑,还是另有依据?亟待行家论证。
还有两幢二零一四年第八届村委修复静安寺碑记,其中一幢也是介休宋力青撰文。现有规模较之于二零一零年的修复又扩大许多。
正殿两侧各有耳殿小院。西侧财神殿、土地殿。
两殿的共壁有门相通,壁绘琳琅,塑像亦颇可观。
东侧是关圣殿、娘娘殿,塑像、壁画工艺与西耳殿等量齐观。↕
忽见娘娘殿一侧侍女敛目凝神,笑意微微,形神生动引人注目。↕
两座耳殿小院皆存残碑数块,缺身断角,模糊不清。后来听小郑的本家叔叔讲,静安寺曽做油坊,做工的人将村里古碑拼凑一起作了轧棉籽的底盘……
轧棉耔用的是半人高的驴拉石磙,碾来碾去,下边的石碑焉能不断?这下我明白了,原来我在这里看到的轧棉耔石磙,和在上吐京大贤寺误认为的柱石或旗杆石完全一样。
转看东西配殿各三间,西地藏殿,东观音殿。
都是满墙彩绘,彩塑甚多。↕
瞻仰一个多小时方罢,出寺院往古村而去。
小郑领我到侯家老宅,其临街院墙城堡也似高大坚牢,目测高度六米左右,东西长约五十米上下。
推开厚重的原木大门……
甬道两侧高墙耸立,前方砖雕影壁隐然。
甬道尽头返身看,左边一处二进院落,右边是两处院落格局。
左院已失前部院墙,前院只存东厢破败瓦房,古式门窗残存。
里院正窑坍圮,瓦砾拥塞半墙,厦窑暗通上窑顶砖阶,窑顶砖雕小门兀立……
大开口的窑洞现出里边木隔断精致,想见主人家生活优渥。
返身进入右边院落通道……
门楣嵌“思三益”木匾。
二院门廊原木颜色,院墙菱形方砖拼砌图案,出檐荒草萋萋。
里院穿廊遗痕宛然……
上下墙体结实,正窑明间通体以木格雕花构件装成。↕
东西厢屋檐砖雕无缺,石雕龙口出水两厢相对,下大雨时,二龙戏水一定壮观。侯家后代或许继承了先人善经商的基因,我在公社时,接触过一位侯家院后人,此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领办筑路工队致富,因此名闻乡里,令上下刮目相看。
小郑领我去郑家楼院途中,指明一座老宅系去台人员白太冲的故居。白太冲原为阎锡山政权区长,投靠日本侵略者后,阎锡山委任该为二战区长官、少将参议兼平遥县长、敌区工作团团长。白议员周旋于日阎之间,曾将日军参谋长田中隆光和伪省长苏体仁的信件送达阎锡山,以求合作剿共。阎锡山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曾两次派军政要员去白璧关白太冲家中与日本山西派遣军参谋长楠山秀吉、伪省长苏体仁等会谈,最终达成互相提携、共同"反共"协议。
共产党宽厚,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太冲返回故里探亲,对台办出面招待,亲眼见这位名人孤独一隅在经贸接待站就餐。眼下这座老宅门锁着,门缝里看去,前院半圮,荒草及膝,二院门钉死。卖身求荣留作今日之羞,其故居或可当做抗日历史展馆修复。
郑家楼院位于古村正街,俗称“郑家一院”,系郑家长房所传。大门洞青石铺装,人来车去磨蹭的锃光瓦亮。
进得大门宽敞,显见是场院与下人居所。大门右侧才是主人居住的宅院。院墙向东开两座旁门,纵深五进院落坐北向南。
北边旁门无奇,门额匾刻残损,似为“山川掩映”四字,旁刻小字“丙申季夏”,查丙申纪年,上溯近代分别是2016年 、1956年、 1896年、 1836年、 1776年等等。可以断定,这块匾距今最近在道光十六年(1836),远至1776年是乾隆四十一年,存世183年至243年之间了。
入内观之凄凉,前后院落只剩第四进与第三进之间的半截院门,两座角楼坐落半截院门两侧窑顶,院门向南是倒坐南厅,南厅已成一片废墟……
废墟里荆棘丛生,锯掉野生大树所留根茬,直径在二尺左右。
由残缺的窑阶战战兢兢爬上窑顶,东西角楼门窗洞开,由此向北的两院瓦檐尚存,向南则残破无形了。
小郑于1966年出生在第五进院正窑西卧,他记得小时候正窑楼房还在,现在只剩一间西北小屋和残缺的角门。
下了窑顶复由东墙旁门出,向南旁门而入……
这便是南厅后墙的二进、一进院落了,两院之间有半截垒墙,东西厢各有三间,明显不是同一年代建造。
小郑再领我去郑家二院,不显眼的院门里别有洞天。门洞里福字照壁迎面……
向左三进院落,二院门一如侯家,装修略有缺失。
三进院门不复存在,正窑穿廊也已拆除,各个窑面却是完整,还有一两户人家住着。照壁右侧院落倒塌的不成样子,一掠而过。
日近黄昏,看了西头新修复的李家老院。李、郑两族俱为白壁关大姓,人才辈出不相上下。
李家院居高临下,展望北川一览无遗;一株老槐在侧迎风招展,正南新修了休闲广场环境优美。
隔着锁门的缝隙向里窥视,二进院布局无甚出奇。
李家院向东依次是新装潢的村卫生所、戏场,再往东即是以郑家楼院为起点的古村老街了。
沿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的新村北去,本世纪新建的村民住宅楼群位于西北,远看靓丽大气。
施施然出古村跨过乡村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的白璧关公社大院就在白璧关村北门遗址一侧,白璧关乡也撤销了,原来的大院门脸还是那个框架,只是装潢一新为村党支部、村委等单位所占。
大院前部菜园搞了新的建筑,后部机关曾分割给学校占用,新主人将原大小会议室和办公室做了瓷砖贴面,不久建了新的校区,遂搬迁一空荒废至今。
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小会议室圆门小院,看着自己居住办公的一孔窑洞,做梦也没有想到,后半生的公务始终与农业农村结缘,竟然是由此三年发端。
感慨一番离去,与做过初中教师的小郑本家叔叔小叙。而后跨骑由村北乡村公路返东,右看昔日寨壁尽被建筑物替换,石子路翻新硬化,路肩、排水纳入规范。
郑家后人于路北新建了仿古宅院,貌相富丽,如同殿堂。
村东尽头残存一截土壁,旁立“中国传统村落——孝义市高阳镇白璧关村”。遗憾此来并未找到尉迟恭镇守白壁关遗迹,转念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名句“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自问何必刻舟求剑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