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经中共豫西工委批准,中共洛宁县委在县立中学成立,韩达生任书记。这个洛宁第一任县委书记当时只有32岁,是个“年轻的老革命”。
韩达生,原名德荫,河南杞县人,生于1905年,1924年在开封二中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不久,他奉命回杞县任县委委员兼共青团县委书记。1927年春天,韩达生与萧楚女、吴芝圃、张海峰领导豫东农民暴动,攻克杞县、睢县、陈留等县城,建立人民政权,惩办土豪劣绅,免除苛捐杂税。大革命失败后,韩达生遭通缉转入地下工作,隐名埋姓在开封掩护中共河南省委机关的活动。1934年,他和吴芝圃赴上海寻找党组织,遭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1937年3月,豫西工委派韩达生到洛宁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员。4月,他与曲乃生、贺崇升组建中共洛宁县委,任书记。9月,根据豫西特委指示,成立中共洛宁中心县委,韩达生任书记(仍兼任洛宁县委书记),领导洛宁、宜阳、新安、渑池四县党的工作。1938年12月,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韩达生仍任书记。1939年4月,洛宁地委驻地移至宜阳赵堡,他才卸任洛宁县委书记。当年秋末,韩达生奉调任睢杞太特委书记兼睢杞太独立团政委,为巩固、发展水东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4月,在杞县南梁寨战斗中被捕,因叛徒出卖惨遭杀害,沉尸黄河。时年36岁。1944年8月,豫皖苏边区在杞县、通许县、陈留县结合部,建立了“达生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示对烈士的纪念。韩达生在洛宁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为洛宁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把全县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新高潮。具体来说,有六大成绩:一、党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县委建立前,全县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县委建立后,韩达生立即派曲乃生、贺崇升分别恢复了洛南、洛北的党组织。同时,他在县立中学亲自考察、发展了30多名教师、学生党员,并成立党支部。他利用各种名义举办多种培训班,发展彭仲韬、李洪潮、马子明等人入党,为党组织培养骨干力量。韩达生对建立农村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工作也十分重视,经常亲自前去指导。到1938年10月,全县建立了8个区委、8个区分委,党支部发展到60多个,有党员约400人。二、抗日救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在县立中学,韩达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持进行课程改革。他用自己的钱购买进步书刊让学生阅读,亲自编写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教材,教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他和周声远合写的《洛宁县歌》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到处传唱。韩达生经常组织学生在星期天或节假日下乡宣传抗日,慰问抗日军人家属。他还指导那些由党组织掌握的小学建立业余剧团,到各个村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业余剧团把《中华民族不会亡》《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抗战歌曲唱遍了全县,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三、建立众多党的外围组织。在韩达生的领导下,县委首先在县立中学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后来又在县立一小和党掌握的小学建立了同样的组织。民先队员年龄小、热情高,活动起来又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他们中许多人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韩达生还指导各地党组织成立了“抗日军人家属联合会”或“青年读书会”“青年联合会”等群众性组织,促进了农村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四、推荐一批党员、青年参加培训。韩达生任县委书记期间,推荐25名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确山县竹沟镇省委党校、晋东南抗大分校学习或接受短期培训,为洛宁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38年10月,他通过驻三乡镇的孙殿英部教导大队特别支部,选派彭仲韬等10多名青年党员,进入该部学习军事和兵运工作经验,为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五、领导“县中学潮”。1938年9月,因国民党省当局撤销曲乃生的校长职务,同时开除教员韩达生、周声远、王子珍,县委决定发动学潮。学生们罢课游行,遭到镇压。韩达生亲自带领部分学生先后赴陕州专署、驻洛阳的省教育厅请愿。由于多种原因,学潮最后虽然没有实现全部目标,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给反动当局以沉重打击,锻炼了党的干部队伍。六、指导党组织夺取农会领导权。“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 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当局提出建立的,他们还提出了“团结抗日、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的口号。国民党依靠土豪劣绅搞农会,但这些人不愿意搞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广大农民对他们也不信任,都不愿意参加农会。韩达生号召各地党组织千方百计夺取农会领导权,接过当局的口号,发动农民参加农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到1938年春天,许多有党组织的村子都建立了农会。当年夏季,农民依靠农会实行“二五减租”,保护了自身利益。韩达生离开洛宁之前,全县农会会员发展到了1万余人。党组织通过农会开展“反贪污、反不公”斗争,接连斗倒了好几个鱼肉百姓的联保主任和保长,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韩达生担任中共洛宁县委书记时,曾经赠给他的学生彭仲韬一副对联。那副对联就是他心中的信仰,也是他人生的写照。我们就以那副对联来缅怀这位革命英烈吧。上联:被捕坐牢家常便饭;下联:砍头枪毙告老还家。横披:革命到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洛宁历史上的十个“第一”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