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王阳明无意于书,他的书法却卓尔不群,心法即书法
在1512年1月9日这一天,有个人完成了他在人间的使命,归于尘土。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以三人为最:诸葛亮、他和毛泽东;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他、再加上半个曾国藩。
王阳明
他就是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生而不凡。传说,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王云,还把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只是王阳明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幼年的王守仁有良好的家世,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也会他后来“心学”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只是长期以来,他辉煌的哲学和思想光芒,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还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王守仁《矫亭说》下同
其实,王阳明在书法上也可称为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据查,王阳明其实是王羲之伯父王导的第四十世孙。王阳明书法承续“二王”,却又更加自由挥洒,表现出一代大家的风范。既师承古人,又妙悟自得,开明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的先河。
《矫亭说》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是王阳明代其父王华为朋友方秋卿建立"矫亭"后所作的文章。文章论述了过柔者,矫之以刚;过慈者,矫之以毅;过奢者,矫之以俭等道理,认为一个人要想变得完美,必须随时注重修正的德行,加强修养。
王阳明酷爱书法,在写字上非常勤奋,他曾经没日没夜的研究书法,完全沉浸其中:“此时不知在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据说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岳父的官宅内。房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等到第二年十二月启程回家时,盛纸的箱子竟然都空了,可见其习书之刻苦。
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是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有多厉害?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一切都得归功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阳明心学。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天皇的庆功宴上,分享了自己成功秘诀,来自一块腰牌,上面只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28岁就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从此步入仕途。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不满宦官刘瑾对大臣的陷害,冒死上书,结果反被刘瑾重打四十大板,还被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个没品级的驿丞。刘瑾甚至准备在王阳明赴任的路上,伺机杀死王阳明。幸亏聪明的王阳明制造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才躲过此劫。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终于感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就是我们都有的“本心”,也就是初心。遇到任何问题,不必向外寻求,而是求理于你的心。
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喜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观王阳明书法,我们看到他的书法创作,也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过程与体验,流露的是其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那么王阳明是如何领悟学习书法的方法呢?在他的传世名著《传习录》里有段话这样说: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段中的“明道先生”是北宋大儒程颢,他的思想是象山心学之源。王阳明悟出了明道先生所说:书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法,同时这种心法,也是做学问的根本。
王阳明无意于书,他的书法却卓尔不群。这是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果。书法在王阳明这里,已经越过“我执”,升到“心上学”的高度。
王阳明书法取势凌厉,看上去风卷云舒,却难掩刚健之气。字行略向右倾,灵动飞舞是他书法的一大特点,他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他的草书,笔意清新,矫若龙蛇;他的行书,笔势隽逸,豪放舒展。
在王阳明临终时,他的学生周积流着泪问他:“先生有何遗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