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作书如做人,凡勤勉、坚韧、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18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双峰人。1838年中进士后,10年7迁,连升10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2年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斌闲在家,俱不忘事輸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写字曾是曾国藩日课的三大内容之一。曾国藩一生于书法艺术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一直为其功名学问所掩。曾国藩是清朝咸同间与何绍基、包世臣等同样有着重要地位的书法家。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
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曾国藩对于书法的论断与批评虽未有专著行世,但散见于其《日记》《家书及一些文章中》。
曾国藩主张书法的大势雄阔的深刻之处,是他在反对表面的剑拔弩张。曾国藩更认为雄奇加上淡远,但则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他的日记中写道,看到刘文清公就是刘墉,《清爱堂帖》略得其中冲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淡远,曰雄奇。若能合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提倡书法雄奇的同时,曾国藩又提出书法家精神中的大气。下笔之前,胸中要有跌宕俊伟的气势,到了下笔之后,则要追求笔端的一种意蕴,如同很多书法大家一样,曾国藩十分重视用笔和用墨。
曾国藩一生勤于书法,不论是他十年寒窗苦读,终还是在京为官与镇压太平天国沉重的军务中,他都临池不倦,创作了大量的楹联凭条。在勤奋的同时,又不时反省检讨自己,以达到不松懈而锐进的目的。他在书法上走过了一条由泛到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的曲折探索道路,其成就主要在楷书与行书上。
他的楷书劲健挺拔而又不失洒脱,丽雅的风神用笔严谨规范而又不失活泼自在之姿态,用墨不肥不瘦儿具适度之美,笔意连贯而内涵昂扬的精神与气骨。他的行书依然是劲健峻峭的风格,只是参透虞、赵集徐浩《朱巨川》的笔意为多。因此,较之其楷书显得温润和柔,故其风格骨梗而肉润,气质清俊而雅逸,节奏活跃而行笔清晰明显,并有一种华丽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