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73
苓桂术甘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主治痰饮病。病机为中阳不足,水湿内积,聚而成痰。中焦阳虚,脾失运化,财湿聚成饮,饮阻气机,气上冲胸,故胸胁支满,咳而气短;饮邪凌心,则心悸;饮入于经,则振振身摇;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石痰饮之象。治宜温化痰饮,健脾化湿。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之主方。方中用桂枝温阳化气,温阳化饮,化气利水,且兼平冲降逆,为君药。茯苓健脾渗湿,与桂枝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为臣药,正与《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相符。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水湿自消。使以甘草益气和中。共收饮水脾和,湿不复聚之功。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良剂。
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振摇。证虽不一,病机相同,故均为一方治之。
【按语】:本方以目眩心惊,胸胁支满、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慢性胃炎、为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病、睾丸鞘膜积液等。若眩冒、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呕吐痰水,加陈皮、半夏;脘部冷痛、吐涎沫,加吴茱萸,干姜;心下胀满,加枳实;脾气虚重者,加党参;哮喘,加苏子、杏仁、麻黄。
【附方】:
1、 茯苓甘草汤(《伤寒论》),由本方去白术,加生姜构成。功能温中化饮,通阳行水。主治伤寒汗出不可,或厥而心下悸者。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论》),由本方去白术,加大枣构成。功能温通心阳,化气利水。主治伤寒汗后,脐下动悸,欲做奔豚。
真武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芍药6克,白术6克,生姜9克,炮附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气行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或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方解】:本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为主药,温肾补阳,以化气利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辅以茯苓、白术健脾助湿,淡惨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去。佐以生姜之温散,可助附子温阳散寒,又伍白术、茯苓散水湿;其用白芍者,乃一药三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柔肝以去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诸药合用,温脾肾,利水湿,有温阳利水之效。
【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如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用量。
【用法】:本方以浮肿,苔白,小便不利,口不渴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心源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梅尼埃综合症、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旺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利尿强心,排除体内残余物质促进胃肠吸收的功效。
独活寄生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9克,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秦艽6克,茯苓6克,肉桂新6克,防风6克,川芎6克,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芍药6克,干地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方解】:方中重用独活辛苦微温,入足少阴肾经,祛风化湿,蠲痹去痛;寄生苦平,入肝肾经,强筋骨,补肝肾,去风湿,《本经》谓其“主腰痛”,《别录》谓其“去痹”,以上二味共为君药。臣以杜仲甘辛温,滋肝补肾,强筋健骨;《本经》谓其“主腰脊痛,……坚筋骨”;牛膝苦酸平,补肝肾,强腰膝,且能活血,通利关节,《本经》谓其“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佐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所谓“祛邪先补正,正旺邪自除”;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养血和营,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又有细辛发散少阴风寒,使邪溢出;秦艽、防风祛风胜湿,蠲痹止痛。桂心入肝肾血分,以散阴寒;独活为少阴引经药,故又为使药。诸药配伍,标本兼济,扶正祛邪,使肝肾强而痹痛愈,血气足而风湿除,该方用意颇为周到。
【按语】:本方以四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软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背或四肢的关节痛、慢性劳损、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脊髓灰质炎、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下肢象皮肿、疏精管结扎术后的痛性结节等。如见关节肿胀者,加车前子、防己;肢体麻木者,加天麻、白附子;疼痛甚者,加制川乌、延胡索、没药、乳香、地龙、红花、白花蛇;寒邪偏重者,加附子;病程日久者,加丹参;正虚不甚者,减地黄、人参;湿邪偏重者,加防己等。
【附方】:
1、 三痹汤(《妇人良方》),由本方去桑寄生,加续断、黄芪、生姜构成。功能益气养血,散风祛湿。主治血气凝阻,手足痉挛,风痹等。
2、 独活寄生丹(《沈氏尊生书》),由本方干地黄改熟地黄,去桂心、川芎、加生姜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同。
桑枝虎杖汤
【方源】:《方剂学》
【组成】:桑枝30克,虎杖根15克,金雀根30克,臭梧桐30克,红枣10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主治】:风湿或劳损,关节肌肉痹痛,手脚麻木,动作不利。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劳损疼痛和风湿痹痛。方用桑枝、臭梧桐祛风湿、利经络,虎杖根,金雀根散风利湿,活血通脉,配以红枣滋补,能填正气之虚;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感受风湿或气候转换时显现疼痛,以及劳累后肌肉关节疼痛,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临床如见偏寒者,加细辛、桂枝;体虚者,加黄芪、防风;偏热者,加知母、石膏。
原著称:桑枝用“新鲜者更好,可用至60克”,“还可再加乌梢蛇肉同煎,或酒浸服,效果更佳”。
火证通治
大金花丸
【处方】 黄连、黄檗、黄芩、大黄,各等分。
【炮制】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新水下。
【备注】 加栀子减大黄名栀子金花丸。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疫疠心疼,一切热毒,不服水土等
大金丹
【处方】 甘草2两,黄芩2两,黄柏2两,栀子2两,黄连2两。
【制法】 加大黄3两,麻油熬,黄丹收,加雄黄5钱,朱砂5钱和匀。
【功能主治】 疫疠心疼,一切热毒,不服水土等。
【用法用量】 临用掺药末贴,亦可为丸,口服或磨敷。
【摘录】 《理瀹》
虚火上升,咽喉疼痛
大金丹
【处方】 朱砂3钱,雄精1钱,硼砂1钱,川连3钱,西黄1分,甘草1钱,枯矾3分,黄精3钱,淡秋石1钱,制熟附1钱半。
【功能主治】 虚火上升,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吹患处。
【摘录】 《外科传薪集》
加减苍术石膏知母汤
【方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羌活9克,独活9克,鸭跖草30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知母9克,防己9克,西河柳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功能祛风化湿,清热止痛。
【主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腻而润,脉数。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热痹疼痛。本方用白虎苍术汤利湿清热为主,配以羌活、西河柳、独活、防己熄风除湿,赤芍凉血,鸭跖草清退邪热;以臻祛风除湿,凉血清热并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全身有口渴发热症状、舌质红、苔腻而润、脉数,为其辩证要点。
【按语】:临床如见局部焮红,加紫草、牡丹皮、地骨皮以凉血去热;高热,加金银花、黄莲、连翘以清热解毒;高热汗多、正气已虚,加黄芪、太子参、生地、当归等补养气血;疼痛明显,加重防己、甘草用量;病在上肢,加姜黄、桑枝;病在下肢,加黄柏、牛膝、米仁。
肾着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9克,白术、干姜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脾燥湿。
【主治】:肾着病。症见身重,腰冷如坐水中,腰一下常有冷痛,并有腹部重坠感,但饮食如常,口不渴,小便自利。
【方解】:本方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所治肾着之病,由脾虚不运利水湿、寒湿之邪留着于肾引起的,故肾病脾药,取益土制水之意。
【按语】: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各种因伤于寒湿所引发的腰膝疼痛之症,若尤为寒冷,可酌加狗脊、牛膝、熟附子等,其效颇佳。
五草汤
【方源】:(广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验方)
【组成】:车前草、玉米须、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叶下珠(又名珍珠草)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症见浮肿,小便黄赤,或短涩不通,或咽痛发热,舌红,脉数者。
【方解】:方中车前草、玉米须利水渗湿;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叶下珠清热解毒利水。本方亦可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
五痹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麻痹不仁。
【方解】:方中姜黄散风寒,行气血,通经止痛;羌活祛风除湿;防己祛风湿止痛;生姜辛散寒湿;白术健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达散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
【按语】:本方以筋骨酸痛,更以上肢肩臂为甚、举动不便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如见腰骶痛,加桑寄生、杜仲;肩背痛,加防风、桑枝;腰腿痛,加川断、牛膝、威灵仙等。
【同名方】:
《医宗必读》无痹汤,本方由茯苓、人参、当归、白芍、白术、川芎、细辛、五味子、生姜、甘草构成。功能益气养血。主治五脏痹,肺痹烦满,喘而呕;心痹烦恐,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口干善噫;肝痹夜卧则惊,多饮,小便多;脾痹四肢怠惰,发咳呕汁;肾痹促弯不能直。
【附方】:舒筋汤(《证治准绳》),由本方去防己,加赤芍、当归、海桐皮。功能散除风湿,活血止痛。主治肩臂痹痛。
痰火燔膈,中风湿痰,虚损怯症
大金丹
【处方】 牛黄5钱,珍珠5钱,冰片5钱,麝香5钱,犀角5钱,狗宝5钱,羚羊角5钱,孩儿茶5钱,血竭3钱,朱砂3钱,鸦片3钱,琥珀3钱,珊瑚3钱,沉香3钱,木香3钱,白檀香3钱,金箔5帖(存一半为衣)。
【制法】 上为细末,用人乳汁为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 痰火燔膈,中风湿痰,虚损怯症。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不拘时候,用梨汁送下。
【摘录】 《遵生八笺》卷十八
产后血晕、血崩、风痉,气血不调,小产胎坠,诸虚百损
大金丹
【处方】 当归(酒洗净,晒干,切片)2两,白茯苓(乳拌,晒)2两,白术(黄土裹,饭上煮7次,去土,切片)2两,延胡索(酒煮透,晒于)2两,蕲艾(去梗,淘净灰尘,醋煮)2两,川芎2两,川藁本(去土,洗净,晒干)2两,丹皮(水洗净,晒)2两,赤石脂(煅)2两,茵陈(童便煮)2两,鳖甲(醋炙酥)2两,黄芩(酒炒)2两,白芷2两,人参(切片,饭上蒸)4两,大地黄(酒煮烂)4两,益母草(取上半截,熬膏)4两,香附(醋、乳、酒、童便、盐水、泔水六制)4两,桂心1两2钱,大粉草(酒洗,炒)1两2钱,没药(透明者,去油)1两2钱,五味子(去梗,净炒)1两,沉香6钱,阿胶(蛤粉炒成珠)3两,紫河车1具。
【制法】 先将紫河车1具,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半日,去其秽恶;用黄柏4两,入煨罐内,将河车放入黄柏上,酒浸,炭火煨烂,取起,合各药同捣晒干,磨极细如飞面,复合益母草膏,地黄、阿胶和匀,捣20杵,如10渐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重3钱5分。
【功能主治】 产后血晕、血崩、风痉,气血不调,小产胎坠,诸虚百损。
【摘录】 《慈幼新书》卷首
化痰顺气,定喘止嗽。主卒然中风,痰壅气闭,神昏不语,胸膈不利,头眩耳鸣,哮喘咳嗽
大金丹
【处方】 甘草4两,黑郁金4两,玄明粉2两,白矾8钱,生硼砂1两,煅金礞石1两(共为细粉),冰片8分,薄荷冰8分,朱砂面3钱,姜汁3钱,竹沥膏4钱。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5分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功能主治】 化痰顺气,定喘止嗽。主卒然中风,痰壅气闭,神昏不语,胸膈不利,头眩耳鸣,哮喘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开水送下。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附子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9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止痛化湿为主;重用白术化湿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茯苓、人参扶正益元气,健脾利湿为佐;全方有温阳散寒,化湿利痹之功。
【按语】:本方以惧寒肢冷、寒湿痹痛、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羊水过多、水肿等。如风湿甚,加羌活、威灵仙、独活、豨签草;痹痛日久、血行阻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白附子、天南星;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等。
【同名方】:
《备急千金要方》附子汤,由本方加甘草、桂心构成。功能温阳散寒,利湿利痹。主治湿痹缓风,体痛,肉如锥刺。
鸡鸣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槟榔15克,陈皮9克,木瓜9克,吴萸3克,紫苏叶3克,桔梗5克,生姜(连皮)5克。
【用法】:水煎,两次相和,凌晨空腹冷服。
【功效】: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也用于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功效】: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方解】:本方所治为湿脚气,其中麻木冷痛,足胫肿胀,行走乏力为其主症。其病机为寒浊中阻,水湿内郁。脾胃寒湿,水液不化,可见胸闷泛恶;流注于下,着于筋脉,溢于皮下,则足胫肿胀,沉重无力,甚则麻木冷痛,不能行走。寒湿浸表,营卫不和,可见发热恶寒。治宜温化寒湿,行气降浊。
方中槟榔利水化湿为君药。木瓜酸温,下冷气化湿,舒筋通络,为臣药。佐以生姜、吴茱萸散寒祛湿,且能和胃降逆;陈皮燥湿健脾,理气畅中。苏叶、桔梗宣通气机,外散表邪;诸药配伍,开上,畅中,导下,共奏温化寒湿,宣通散邪,行气降浊之功效。
原书规定在鸡鸣时服药,是取空腹药力易行之意。另外,五更时自然界阳气始升,人体阳气也冻,药得阳助,效果尤佳。
【按语】:本方以脚气初起、麻木冷痛、足胫肿重,甚或挛急上冲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脚气病、丝虫病所致象皮肿、膝关节疼痛、湿毒、水肿、流火、亚急性肾炎等。如见寒湿偏胜,形寒苔腻者,加附子、肉桂;风湿偏胜,兼有恶寒发热者,加防风、桂枝、苍术;脚气冲心,心悸胸闷者,去橘皮、紫苏、桔梗、加沉香、半夏、黑锡丹。
【同名方】:
1、《伤科外要》鸡鸣散,由当归尾、大黄、桃仁构成。功能活血化瘀。主治胸腹贮血。
2、《古方选注》鸡鸣散,由荆芥、牛蒡子、雄鸡血构成。功能发散透达。主治痘发四五日,毒瘀不散。
3、《三因极一病症方论》鸡鸣散,由杏仁、大黄、酒构成。功能活血化瘀。主治血瘀凝滞,跌打损伤,气绝欲死,并久积淤血,烦躁疼痛者。
宣痹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防己15克,生苡仁15克,滑石15克,蚕沙9克,连翘9克,山栀9克,赤小豆皮9克,半夏19克,杏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宣痹止痛。
【主治】:湿热痹症,骨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或兼有发热恶寒,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方解】:方中防己清热化湿,通络止痛,为主药;臣以滑石、生苡仁甘寒淡渗,以助清热化湿之力,杏仁宣肺理气,使之气化则湿亦化,为辅药;佐以蚕沙、半夏、赤小豆除湿化浊,连翘、栀子清泄郁热。诸药并用,使湿祛热散,经宣络通,而寒热除,痹痛止,诸症自消。
【按语】:本方以骨节疼痛、部分红肿、间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粘连、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结节病、湿热下注之脚膝肿痛等。如疼痛严重加姜黄、海桐皮、虎杖、桑枝、徐长卿;湿浊甚,加藿香、佩兰;湿热下注、脚膝疼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同用。
【同名方】:
《温病条辩》宣痹汤,本方由枇杷叶、豆豉、郁金、射干、通草构成。功能宣肺解郁。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于而哕者。
大金箔丸
【处方】 金箔100片,银箔100片,辰砂1两,牛黄1钱,生犀1钱,丁香1钱,沉香1钱,真珠1钱,木香1钱,脑麝1钱,琥珀1钱,硼砂1钱,乌蛇肉(酒炙)1钱,天麻(酒炙)1钱,雄黄1钱,蝎梢1钱,白僵蚕1钱,附子(炮)1钱,天南星(炮)1钱,防风1钱,白附子1钱,甘草(炙)1钱,香墨半两。
【制法】 金银箔同水银3分研如泥;余药为细末,再同研,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解心胸壅热,消痰坠涎。主一切风及痫。大人、小儿癫痫,无时发动,口吐涎沫,项背强直,神志昏愦。
【用法用量】 每服大人5丸,薄荷酒送下;小儿3丸,薄荷汤送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灵苑方》
大解散
【处方】 黄耆2钱,羌活2钱,赤芍药7分,桔梗7分,白芷5分,黄连5分,甘草5分,地肤皮3分,川芎3分,明天麻2分。
【功能主治】 痘疹。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梅毒发疮,或骨节疼痛,或下疳腐烂,不问新久难愈者
大解毒汤
【处方】 土茯苓9钱,川芎9钱,通草9钱,忍冬9钱,茯苓9钱,大黄1钱2分。
【功能主治】 梅毒发疮,或骨节疼痛,或下疳腐烂,不问新久难愈者。
【用法用量】 以水3合,煮取2合服。
【摘录】 《名家方选》
大防风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45克,附子45克,熟地6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白芍药60克,黄芪60克,杜仲60克,羌活30克,人参30克,甘草30克,牛膝30克,当归60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
【主治】:痢后脚痛痪弱,不能步履;鹤膝风,两膝肿大而痛,拘挛踌卧,不能屈伸;附骨疽等病症。
【方解】:方中附子、防风、羌活熄风利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补益肝肾、祛邪扶正,强筋壮骨;熟地、川芎、白芍、当归、黄芪、白术、人参、甘草补益气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全方有益肝肾,补气血,化风湿之功。
【按语】:本方以痹痛日久,腰膝无力,气血亏损为辩证要点。现代多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同名方】:
《千金要方》大防风汤,由麻黄、防风、当归、白术、甘草、黄芩、干地黄、山茱萸、附子、茯苓构成。功能疏风辟邪,除湿止痛。主治发热无汗,肢节烦痛
风湿骨痛药
【方源】:《上海市药品标准》
【组成】:老鹳草600克,丁公藤300克,桑枝150克,豨签草150克。
【用法】:加水浓煎取汁,加白酒适量。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3次。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腰膝酸痛,四肢麻木等。
【方解】:方中豨签草、桑枝、老鹳草、丁公藤均为祛风湿通络之品,合用效力更强,对风湿痹痛尤效。
【按语】:本方以风湿筋骨疼痛、腰膝酸痛、四肢麻木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附方】:
1、 桑枝虎杖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由桑枝、金雀根、虎杖根、臭梧桐根、红枣构成。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或劳损,关节肌肉痹痛,手脚麻木,动作不利。
2、 豨签丸(《济生方》),由豨签草构成。功能通经络,祛风湿。主治中风,口眼歪斜,时吐涎沫,语言蹇涩,手足缓弱;及风湿痹痛。
风湿灵片(《中药制剂手册》),由老鹳草、制川乌、防 风、制草乌、续断、牛膝、桂枝、威灵仙、防己构成。功能熄风散寒,温经活络。主治关节酸痛,风寒湿痹,手足麻木等。
2、 豨桐丸(《集验良方拔萃》),由臭梧桐叶、豨签草构成。功能祛风湿,利筋骨。主治腰膝酸软,风湿痹痛,步履不健。
3、 伤湿止痛膏(《古今名方》),由生川乌、乳香、生草乌、没药、马钱子、丁香、肉桂、荆芥、防风、五加皮、老鹳草、落得打、骨碎补、白芷、山奈、干姜、薄荷脑、芸香膏、冰片、水杨酸甲酯、颠茄流浸膏、合成樟脑、松香、凡士林构成。功能散风止痛,舒筋活血。主治风湿疼痛,肩背腰痛,关节酸痛,跌打损伤等。
4、 风湿宁(《古今名方》),由制川乌、制草乌、独活、羌活、当归、川牛膝、木瓜、川芎、蜈蚣、麻黄、马钱子粉、桂枝、制乳香、制没药、制附子构成。功能熄风燥湿,活血理气,舒筋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温阳通痹汤
【方源】:《程门雪医案》
【组成】:生黄芪15克,全当归15克,川桂枝、大白芍、细木通、淡附片、生白术、木防己、左秦艽各9克,炙甘草4.5克,北细辛3克,煨姜2片,大枣6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通痹,祛寒化湿。
【主治】:遍身疼痛、畏寒恶风、多汗症属周痹者,即全身性、游走性的痹症。
【方解】:本方为上海已故名医程门雪先生的经验方,方中生芪益气扶正;当归、桂枝、白芍、木通、附片、白术、防己、秦艽湿阳通痹,化湿祛寒;炙甘草、北细辛、煨姜温阳通痹止痛。全方共奏温阳通痹,祛寒化湿之功。本方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腰痛皆有良好效应。
三金汤(片)
【方源】:《中草药通讯》
【组成】:金樱根、海金沙、雷公根(积雪草)各9克,金刚刺,八月扎各15克。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或依法制片,名三金片,每片0.5克,日服3次,每服4片。
【功效】:消炎止痛,止血利尿。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尿路感染。
【方解】:方中金樱根、海金沙、雷公根消炎止痛利尿;金刚刺、八月扎止血利尿。诸药共奏消炎止痛,止血利尿之功。
祛毒,养血,活络。主外感毒邪,浸淫肌肤
大解毒汤
【处方】 土茯苓9克,川芎3克,木通4.5克,银花9克,茯苓6克,大黄4.5克,防风6克。
【功能主治】 祛毒,养血,活络。主外感毒邪,浸淫肌肤。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林端昌方
大椒丸
【处方】 大川椒(去目)2分(炒出汗),荜茇1分,辣桂1分,川白姜1分,华阴细辛1分。
【制法】 上为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脚筋冷缩,顽痹。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后温酒吞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七
大胶艾汤
【处方】 阿胶6克 干地黄 芍药各9克 艾叶 甘草 当归 芎藭各6克 干姜3克
【制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妇人产后血崩,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跌打损伤,内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
【用法用量】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胶令烊,分二次服。体虚者,分三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宣肺利水汤
【方源】:《邹云翔医案》
【组成】:净麻黄1.5~3克,生石膏、冬瓜子各15克,冬瓜皮30克,葶苈子、旋覆花(包)、白苏子、光杏仁各9克,苍术、白术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利水。
【主治】:水肿(慢性肾炎)合并外感。症见水肿并发外感,发热微汗,咳嗽痰多,口渴欲饮,舌苔薄黄,脉细微数等,属风热袭肺、痰人内蕴者。
【方解】:本方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江苏已故名医邹云翔教授经验方,慢性肾炎水肿患者兼有肺经证候或间有表证者,均可用之。方中麻黄发汗解表、石膏、冬瓜子、葶苈子利水渗湿;白苏子、杏仁、苍术、白术宣肺利湿。
健脾渗湿汤
【方源】:《邹云翔医案》
【组成】:生黄芪、茯苓皮各30克,青防风、防己、陈皮、生姜皮各9克,大腹皮12克,白术、淡附片各15克,炙桂枝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行水,健脾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水湿泛滥(慢性肾炎)。症见头面胸腹及四肢皆肿,小便短赤,脉沉细等,属肺、脾、肾俱虚者。
【方解】:方中生芪、茯苓皮益气利水;防风、防己、陈皮、生姜健脾行水;白术、附片健胃湿阳;桂枝湿阳化气。本方若加车前子、大黄、可用于肾病综合症水肿较旺者。
三仁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杏仁12克,飞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或暑温夹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濡。
【方解】:本方白蔻仁芳香辛温,行气化湿,作用于上中二焦;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解肺气,以通调水道,因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散;生苡仁甘淡微寒,渗利湿热,以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渗湿,性寒泻热,三仁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苦温燥湿,利于杏仁、蔻仁宣上畅中;滑石,通草甘淡而寒,辅薏仁以清利湿热;竹叶辛淡甘寒,轻清透热,淡惨化湿,均为辅药。诸药配伍,宣上畅中渗下,以治弥漫之湿,其中尤以宣上为主,使气机宣泄,湿祛热除,诸症自消。原方用甘澜水煮,甘淡质轻,不致增湿耳。
【按语】:本方以身体疼痛,头痛恶寒,胸闷不饥,苔白不渴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胃肠炎、肠伤寒等,还用于治疗急性高山反应。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著者,可加藿香、香薷;淋证,痹症、水肿等湿热者,皆可酌情加减用之。
阴亏津少,或阴虚发热者,忌用;湿温病热重于湿者,慎用。
【同名方】:
《医学入门》三仁汤,本方由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牡丹皮构成。功能破於排脓消痈。主治肠痈、胃痈、腹痛烦闷不宁,或胀满不进食。
【附方】:
藿朴夏苓汤(《医原》),由本方去滑石、竹叶、通草,加藿香、茯苓、猪苓、泽泻、淡豆豉构成。功能解表利湿。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大交泰丹
【别名】 交泰丹
【处方】 金星石1两,太阴玄精石1两,银星石1两,云母石(白色片子)1两,代赭石1两,桂府1两,滑石1两,禹余石1两,寒水石(吉州者)1两半,不灰木1两(色青黑性软者)。
【制法】 上药入瓷瓶子,炭半秤,煅,候火耗一半,取出放冷,研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弹子大,候干用。
【功能主治】 阴阳二毒伤寒,或因下早亡阳,或致结伏胸膈,四肢厥冷,脉息俱无,心躁如火;或因冷物伤脾,夹脐疰痛,生硬入胃、中满痞塞,潮发寒热;翻胃哕逆,霍乱吐痢,小肠痃癖,胁肋气痛;小儿疮疹倒靥。
【用法用量】 交泰丹(《杨氏家藏方》卷三)。
【摘录】 《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卷一
大降气汤
【处方】 紫苏子(微炒)、川芎、细辛(去叶土)、前胡、当归(洗,焙)、厚朴(去粗皮,生姜制)、桔梗(去芦头)、白茯苓(去皮)、半夏曲(炙)、陈橘皮(去白)、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上盛下虚,膈壅涎实,咽干不利,咳嗽喘粗,腹肋满闷。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紫苏5叶,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热服。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