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76
大麻子膏
【别名】 大麻膏
【处方】 大麻子1合,柏白皮1两,白芷1两,甘草1两,栀子仁1两。
【制法】 上锉细,以猪脂1升,煎至白芷色黄为度,以绵滤去滓,盛于瓷器中,候冷。
【功能主治】 小儿卒被汤泼火烧。
【用法用量】 大麻膏(《普济方》卷四○八)。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一
想学针灸的加群
大麻子赤小豆汤
【处方】 大麻子(熬)5升,赤小豆5升,生商陆2升(薄切之),升麻4两,附子(炮)3两,射干3两。
【功能主治】 疮痈毒气深重,毒肿无定处,或涩恶寒,或心腹刺痛、烦闷者。
【用法用量】 以水4斗,煮诸药,取2斗5升,去滓,研麻子令破,以麻子汁煮豆,令极熟,去滓,可得6-7升,1服1升,1日1夜令尽。
【注意】 服药后,小便当利,即毒除肿减。食兼此豆益佳,如汤沃雪。凡用麻子,皆不得用郁悒者,可拣择用之。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四
对针灸感兴趣的加群
大麻丸
【别名】 大黄丸、搜风顺气丸、顺气丸、消风顺气丸、镇风润气丸
【处方】 大黄15两,枳壳3两(炒),槟榔5两,郁李仁5两,薯蓣5两,牛膝5两,独活3两,防风3两,山茱萸3两,麻仁10两(别研),菟丝子4两(酒浸,别捣粉),车前子6两。
【制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疏风顺气,益阴润肠。补精驻颜,疏风顺气。补益通利。润三焦,和五脏,润肠,除风湿。主中风后,风壅气滞,阴亏津伤,大便秘涩,身体羸瘦,腰膝冷痛,四肢无力,遍身虚痒。脚气,及一切风气虚损。风壅大肠涩滞。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上热下冷,腰脚疼痛,四肢无力,多睡少食,渐加羸瘦,颜色不定,或黄或赤,恶疮下痉,口苦无味,憎寒毛耸,积年症癖气块,丈夫世事断绝,女子久无子息,久患寒疟,吐逆泻利,变成劳疾,百节酸疼,腰膝无力,大肠闭则痛发,膝下似水冷。脚气欲发,大便先闭。中风,风秘,气袐;便溺阻隔,遍身虚痒,脉来浮数。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用法用量】 大黄丸(《圣惠》卷二十三)、搜风顺气丸(《直指》卷三引《圣惠》)、顺气丸(《袖珍》卷一引《简易》)、消风顺气丸(《医林绳墨大全》卷六)。镇风润气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直指》引《圣惠》此方中无山茱萸、菟丝子,疑脱。《医方类聚》引《简易》本方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酒、粥饮送下,百无所忌,平旦、临卧各一服。服经一月消食,二月去肠内宿滞,三月无倦少睡,四月精神强盛,五月耳目聪明,六月腰腿轻健,一年百病皆除,老者返少。
【注意】 忌牛肉生;孕妇勿服。如服药觉脏腑微动,以羊肚肺羹补之。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峻猛,能下燥结而祛瘀热,加以蒸晒,则性稍和缓,故以为君;麻仁滑利,李仁甘润,并能入大肠而润燥通幽;车前利水,牛膝下行,又能益肝肾而不走元气;燥本于风,独活、防风之辛以润肾而搜风;滞由于气,枳壳、槟榔之苦以破滞而顺气;数药未免攻散,故又用山药益气固脾,山茱温肝补肾,菟丝益阳强阴,以补助之也。
【临床应用】 1.便秘:教授韩远举,福唐人,言渠祖母昔年常苦大便闭涩,初作即腰足冷痛,久遂不能行。渠取游氏与蔡君谟所藏异方,服之一日,而腰膝温暖如初。即从此大肠复无前日之苦,平时头风、血气诸疾,消除殆尽。饮食快美,肌肤充肥,迨今七十七,而步履轻健,耳目聪明,皆韩同年所传药功力之效。
2.言语謇涩:予通判邵阳,日遇王仲及舍人,自靖解官还郡中。见其手颤,言语謇涩,似有瘫痪候,授以此方,随即平复如常。
【摘录】 《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千金月令》
温经摄血汤
【方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红参10克,白术10克,炮姜10克,炙甘草3克,吴茱萸3克,焦艾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摄血。
【主治】:脾阳虚弱,暴崩或漏下,色淡清稀如水,少腹胀痛,觉有冷感,喜热熨,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迟。
【方解】:方中白术、红参、炮姜、甘草温中补虚,益气摄血,为主药,炮姜、焦艾温经止血为辅药,共呈温经摄血功效。佐少量吴茱萸以条达肝气,使肝气不舒,疏泄复其常度,出血自止。
【按语】:本方以暴崩或漏下、色淡清稀、少腹胀痛喜热按、舌淡苔白脉虚迟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增殖症、崩漏、月经量多、子宫肌瘤等。如气虚甚,加黄芪、山药;血多,加煅龙牡、乌贼骨;漏下者加玄胡炭、蒲黄炭等。
岳美中崩漏验方
【方源】:山东中医杂志,1981,(创刊号):9
【组成】:熟地炭15克,当归15克,白芍炭15克,川芎6克,附子炭6克,炮姜炭6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扶阳摄气,固阴止血。
【主治】:经漏。
【方解】:方中附子炭、肉桂、益火扶阳;炮姜炭温经散寒,为主药。熟地炭、当归、川芎、白芍炭养血益阴,为辅药。方中四味用炭,取其性而有固阴止血之效。全方既有四物汤治济阴,又有桂、附、姜之益阳,阴阳互生互济,有扶阳摄气,固阴止血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经漏下血日久不愈、色淡质稀、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如见气虚,加党参、黄芪;淋漓日久色黯,加益母草、茜草、蒲黄。
秘红丹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川大黄、油肉桂各3克,生赭石18克。
【用法】:分别研为细末,和匀。用冷开水分3次送服。
【功效】:平肝和胃,凉血止血。
【主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吐血、衄血及吐衄之症。
【方解】:出血之症,临床多见,本方主要特点是治疗屡服他药无效者,因凉因热,服之均有效。方中大黄凉血止血;肉桂、赭石平肝和胃。
止血粉
【方源】:《中华内科杂志》
【组成】:川贝母30克,阿胶珠90克,三七末1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3~6克,每日3次。
【功效】:补血活血,收敛止血。
【主治】:溃疡病出血。
【方解】:方中川贝母,阿胶珠补血止血;三七粉活血止血。用本方配伍大黄、黄芩、黄莲、煎水送服,止血效果尤佳。
大麻仁粥
【处方】 大麻仁10克 粳米50克
【制法】 先将大麻仁捣烂水研,滤汁,与粳米煮作粥。
【功能主治】 润肠通淋,活血通脉。适用于产后血虚便秘、小便不通利、关节凝涩等。
【用法用量】 任意食用。
【注意】 大麻仁食入过量可致中毒,故不宜过量。
【摘录】 《食疗本草》
大麻仁饮
【处方】 大麻仁5合(研烂,绞取汁),豉3合(以绵裹作袋子)。
【功能主治】 折石败热。主乳石发动,致人虚劳,下焦有热,骨节烦疼,肌急内痞,小便不利,大便涩难,口干舌燥,气乏少力。
【用法用量】 以水4盏,将麻仁研烂,绞取汁,并豉袋子与水同煎至2盏,去滓,分为4服,早晨、日午、晚食前各1,夜更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虚劳,小便不利、心神烦闷,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2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赤芍药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虚劳,小便不利、心神烦闷,不欲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清粥饮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二十九
四生丸
【方源】:《妇人良方》
【组成】:生荷叶9克,生艾叶9克,生柏叶12克,生地黄15克。
【用法】:原方用法,将上述4药各等分捣烂为丸,每服1丸,约30克,水煎服。现多用鲜药捣汁凉服或燉温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方解】:方中侧柏叶凉血止血,为主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助主药加强止血之效,并能养阴滋津,以兼顾伤阴之象,为辅药。生荷叶、生艾叶既能止血,又能散瘀滞,使止血而不留瘀,共为佐药。方中荷叶、侧柏叶、地黄生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力增生,生艾叶温而不热,且有止血、和血作用,诸药配伍,有凉血止血之效。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吐衄之症。本方三寒一温,可防过寒伤阳之弊;四药生用,能增强凉血止血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出血鲜红、舌红或绛,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可适当加入鲜芦根、鲜藕节、鲜旱莲草、鲜小蓟;临床如见瘀滞出血,加丹皮、三七、茜草、赤芍;胃热炽盛,加大黄等。
症属虚寒者禁用。本方只可暂用,中病即止。如多用久用则寒凉太过,有使血凝成瘀之病。
【同名方】: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生丸,由五灵脂、川乌、骨碎补、当归构成。功能通络祛风。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2、《儒门事亲》四生丸,由大黄、牵牛子、朴硝、皂角(蜜炙)构成。功能清热通腑。主治实热便秘等症。
3、《妇人良方》四生丸,由炒僵蚕、地龙、五灵脂、白附子、草乌构成。功能通络祛风,温经化痰。主治浑身麻痹等症。
赤芍药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赤芍、当归、炮附子、黄芩、白术、炙甘草各30克,阿胶60克,干地黄120克。
【用法】:研为末。每服9克,温酒调下,日服3次。近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阳健脾,养阴止血。
【主治】:血症。症见吐血、衄血偏于虚寒者。
【方解】:方中赤芍、当归活血止血;附子、白术、炙甘草、黄芩湿阳健脾;阿胶滋阴养血;干地黄滋阴止血。本方药味偏温,故仅适于虚寒性出血者,临床定见恶寒,手足欠温,口淡等症。
茜梅丸
【方源】:《医方大成》
【组成】:茜草根、艾叶各30克,乌梅肉15克。
【用法】:共研细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克。乌梅汤送下。
【功效】:凉血,行血,止血。
【主治】:鼻出血。
【方解】:方中茜草根凉血止血;艾叶、乌梅肉行血止血。全方配伍共奏凉血,行血、止血之功。
【按语】:常用本方加用仙鹤草、白茅根、辛夷花、鲜藕节等治之,常获效验。
【附方】:
鼻塞散(经验方),龙骨、枯矾各15克,百草霜7.5克,共研为细末,用湿药棉蘸药塞鼻腔。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引发的鼻出血。
茜根散(《奇效良方》),炙甘草3克,生姜5片。黄芩、茜草根、侧柏叶、阿胶(蛤粉炒)、生地黄各6克,用于鼻出血不止。
生蒲黄汤
【方源】:《眼科六经法要》
【组成】:生蒲黄、旱莲草各24克,丹参、郁金各15克,丹皮、生地、荆芥炭各12克,川芎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血散瘀,活血止血。
【主治】:血分有热,眼底出血,视物不清,视力减退等。
【方解】:方中蒲黄、旱莲草合用滋阴活血止血;丹参、郁金、丹皮、生地、荆芥凉血散瘀止血;川芎活血止血。本方加白茅根、荠菜子治疗肝火上炎之结膜充血、眼底出血者,疗效颇佳。
中风诸疾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研)半两,吴茱萸(汤浸,焙炒)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白芷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1分,当归(切,焙)1两1分,茯神(去木)3分,乌头(炮裂,去皮脐)3分,秦艽(去土)3分,细辛(去苗叶)3分,白术3分,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羚羊角(镑)1两,桂(去粗皮)1两,白槟榔(煨)1两,半熟干地黄(切,焙)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中风诸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
发背及一切痈肿,脏腑涩滞,大小便不通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3两,木香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牛蒡子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发背及一切痈肿,脏腑涩滞,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暖水送下。以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六十一
热病大便不通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2两(研入),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研入),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木通1两(锉),羚羊角屑1两(锉)。
【制法】 上为细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热病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溃疡丸
【方源】:《新中医》
【组成】:白及粉12克,甘草粉18克,蜂蜜30克。
【用法】:上药制丸3粒。每服1~2丸,日服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蜂蜜兑服。
【功效】:益胃止血。
【主治】:溃疡病。
【方解】:本方主要适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白及止血镇痛;甘草、蜂蜜健脾和胃。若痛剧,加延胡索、白芍;胃酸多,加乌贼骨。
【附方】:
和血丹(《广东中医-祖国医学版》1965年第3期),本方构成略。主治溃疡病。
清热凉血汤
【方源】:《谦斋医学讲稿》
【组成】:生地、赤芍、丹皮、黑山栀、黄芩、黄莲、金银花炭、侧柏叶、山茶花、藕节、白茅根、茜草、仙鹤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心、肺、肝、胃有热所致的衄血,一般吐血等症。
【方解】:方中生地、丹皮、山栀、黄芩、黄莲清热凉血;赤芍、金银花、侧柏叶活血止血;山茶花、藕节、白茅根、茜草、仙鹤草凉血止血。诸药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三奇丸
【方源】:《名家方选》
【组成】:黄芩、黄莲各9克,犀角、滑石、地黄、青黛各3克。
【用法】: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以上为1日量,分3~4次服。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咯血、吐血、下血。
【方解】:方中黄芩、黄莲清热;犀角、滑石、地黄、青黛凉血止血。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时气胃中壅热,大便不通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2两(研入),川大黄2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研),犀角屑1两,川朴消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木通1两。
【制法】 上为细末,入大麻仁等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时气胃中壅热,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六
肺脏风毒,皮肤结硬,及遍身瘙痒生疮,大肠不利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2两(锉,研如膏),防风1两(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旋覆花1两,川大黄3两(锉碎,微炒),木香1两,槟榔1两,川升麻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末。以不蛀皂荚20梃,捶碎,用水4升,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肺脏风毒,皮肤结硬,及遍身瘙痒生疮,大肠不利。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火麻仁丸”。
【摘录】 《圣惠》卷六
妇人肠胃风结,大便常秘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2两(别捣如膏),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木香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末,入大麻仁膏,研令匀,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肠胃风结,大便常秘。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温水送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二
苍玉潜龙汤
【方源】:《北京市中医经验选编》
【组成】:生地、龟板、生石膏、龙齿、石斛、天花粉、沙参各10克,丹皮、白芍各4克,羚羊角4.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属阴虚有热,伤及阴络,热迫血溢,热邪为害。症见全身紫癜、鼻出血,呃逆,纳少,腹胀便干,小便色红,唇舌色淡,舌苔薄黄,脉滑数无力。
【方解】:方中生地、龟板、事情、龙齿养阴清热;石斛、天龙粉、沙参滋阴补虚;丹皮、白芍、羚羊角凉血止血。若出血甚者,去天花粉,加藕节、鲜茅根、小蓟、羚羊角、阿胶。
自拟藕节地黄汤
【方源】:《郑侨医案选》
【组成】:生藕节30克,生地黄、玄参各15克,麦冬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热伤阳络鼻出血症。
【方解】:方中藕节凉血止血;生地黄、玄参、麦冬、甘草滋阴清热。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若属温热久病、阴亏热邪盛者,加丹皮、白芍、炒黄芩、黑栀子;久病已阴亏、孤阳独炽者,加牡蛎、龙骨、大蓟、小蓟。
清热固经汤
【方源】:《简明中医妇科学》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0克,炙龟板15克,生牡蛎15克,阿胶15克,焦栀子10克,地榆10克,黄芩10克,藕节15克,棕榈炭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主治】:血热崩漏,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日久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苔黄。
【方解】:方中黄芩、地榆、栀子、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为君药。地骨皮、生地滋阴清热,使热去而不伤阴;龟板、牡蛎育阴敛血;棕榈炭收涩止血,阿胶养血止血;共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佐使药。全方寓滋阴敛血于清热凉血之中,达到除热血止之效。
【按语】:本方以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苔黄或黄腻,脉洪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产后出血、崩漏、咯血等。如见经血夹瘀块,加益母草、茜草、肝火盛,加柴胡、夏枯草、少腹痛、苔黄腻,加黄柏、蚕沙;见神倦懒言等气虚症者,加沙参、黄芪;口渴者,加花粉、麦冬。
清经散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牡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9克,熟地9克,青蒿6克,茯苓3克,黄柏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凉血。
【主治】:肾中水火两旺,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黏稠,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牡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泄火,为主药。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为辅药。茯苓行水泄热,白芍柔肝和阴为佐药。全方虽属清热泄火之剂,但有养阴凉血之品,使热去而阴不伤,达至安血调经之效。
【按语】:本方以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黏稠,舌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倒经、经行下利、经行浮肿等。如见经行量多有块,加生炒蒲黄、茜草、经行腹痛,加香附、乌药;血热甚,加炒地榆、炒槐花、知母等。
积年心腹气、肺气、脚气、冷热气、痃癖气,不能饮食,纵食不消,脏腑不调,大肠秘涩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3两(别研如膏),川大黄2两(锉,研,微炒),诃黎勒皮2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积年心腹气、肺气、脚气、冷热气、痃癖气,不能饮食,纵食不消,脏腑不调,大肠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酒下亦得。如未利。加至30丸。
【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大肠风壅,秘涩不通
大麻仁丸
【处方】 大麻仁(研如泥)5两,芎1两1分,附子(生,去皮脐)半两,大黄(锉碎,酥炒)2两,甜消半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肠风壅,秘涩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