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二团姚尚明——心灵的回响(下) :写在《中原筑路》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 六篇散记定稿之际
心灵的回响(下) :
写在《中原筑路》嘉宾小分队寻访故地 六篇散记定稿之际
《中原筑路》首发式通知发出去了,需要做的事杂而零碎,而且件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很多战友不知道,有的还认为是我一个人干的,其实是误解。我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呢?
我们有一个坚强的小团队,这个小团队,平均年龄73.5岁。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默默奉献。这里,从年龄由大到小,我把他们一一介绍给大家。
张安龙、78岁,大会秘书长。他是四川渠县人,1965年3月一入伍就到了援越抗美前线,他是个通信兵,而且一辈子与通信结缘,从战士到通信科长直到退休。由于他是搞通信的,了解很多老战友的去向,我2002年搞第一版《铁道兵二团战友通讯名录》,他帮我打电话找联系人提供了大量线索。前年搞《南疆硝烟》和《活着真好》画册首发式,他是帮助牵头张罗的主要成员之一。有了经验,这次秘书长一职非他莫属。他从参会人员统计到会务的一些细节,都想得很周到。8日上午8点,他亲自开着家里的电动三轮车,到我家门前,和公务员小马、小于等人一起将会务用酒和《中原筑路》,装上了车。然后他驾驶着三轮车到了会场,又开始了人员的接待。望着这位78岁的兄长开着三轮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头一热泪水差一点掉下来了……
第二位是李知发,他今年76岁。大会外宾接待总指挥、寻访故地小分队指导员。他的工作从外地嘉宾报到前开始,就和每个一嘉宾进行电话联系,掌握他们的乘车、到站的具体时间,然后和宾馆联系入住、就餐等具体事宜。嘉宾报到后,他去看望,询问有什么困难,然后把会议时间、会场一一详细介绍,耐心解答大家的疑问。还向他们介绍附近的公交站。学兵陈明霞、唐西蕙提前报到去武当山旅游,李知发亲自带她们到铁二处公交站乘202次车。老李的热情服务,受到大家一致称赞。李知发1968年从荆州入伍,参加过援越抗美,回国后参加襄渝铁路建设,1971年提为排长,在排长和排职岗位一干就是12年,但他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像头老黄牛埋头拉车。寻访途中,他在车上给大家讲“断指”和“排险”的经历,生动而精彩,博得热烈掌声。笔者天天和他见面,是第一次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一声感叹:李知发呀,李知发,你有这样好的素材,怎么不写出来呀?《中原筑路》没有你的一篇文章,是我这个主编的失职呀!我马上想到,我要为他写一首诗歌:开篇大意是:你从古城荆州走来,身高一米五八,谈不上什么风采。但你的骨头最硬,即使手指被折断,鲜血直流,仍面不改色,从容豪迈。血,洒在白云山;心,捧给中南海。请毛主席放心,您的战士为早日修通襄渝线,那怕上刀山、下火海……
左起:姚尚明、张大礼、李知发、吴世昌、张安龙、张恒志、朱祖鑫、杨远春、陈先龙
张大礼,76岁,和李知发比,小一个月,屈居第三。张大礼也是荆州人,1968年从荆州一入伍就参加援越抗美,回国后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和李知发同在12连,1971年提为排长,1977年提升连长,1982年当了营长。张连长与一般连长有所不同,是1978年在全军“三学运动中,被铁道兵命名的为数不多的“硬骨头连队”的连长。连队完成任务、政治、军事、作风各方面都很过硬。限于篇幅,连队的赫赫功绩按下不表。只说这次大会分工他是会务总监和小分队继任队长。会议过程平稳有序,喝酒气氛热烈而有度,这都与他严格把控密切相关。5月10日,小分队出发去旬阳,他是继任队长。几句开场白,典型的军人气派和作风,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有这样的领导带队完全放心。路途中,集体活动诸如提个酒箱子等小劳动他都亲历亲为,硬骨头连长你不服不行。
排在第四位的是谭祖保,73岁。是一位从测量工、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科长一路走来的技术干部。他是安徽肥西人,1969年12月入伍,是铁一团带的新兵,新训结束后分在铁一师高机连,1970年6月,师高机连整编变为铁二团勤务连,谭祖保成为铁二团勤务连一名测量班战士。铁二团在鲍峡段的山山水水遍布他和战友们奋进的足迹和青春的汗水。他能记得蕲春民兵团在鲍峡段从东到西施工的每一座隧道、桥梁的名称,以及在哪个位置曾经在测量上发生过什么困难和问题。这次会议分工他负责财务和10日行程向导。他多天前就自制表格进行准备,会议当天和张大辉战友一起收款认真细致,每一笔都清清楚楚登记在案并与餐厅结账。小分队10日晚归程途中天色已黑,他站在前面介绍当年鲍峡工程的概况,并打开手机照明,为大家献上一支深情的歌——送战友。他说:“战友们,明天就要分别了,祝你们一路平安。”这时大伙的心境与这悠扬的歌声融为一体,让大家顿时感到难舍难分……
朱祖鑫,72岁。虽比谭祖保早两年当兵,是老兵但小一岁,只能屈居第五。朱祖鑫幼年时有艰辛的家庭背景,原也姓谭。和谭祖保500年前是一家。啥原因变姓朱?《南疆硝烟》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朱祖鑫1950年出生,属虎。这属相与他的性格特别相似,说话有虎气,工作有虎劲。对越自卫还击时他是一连副连长,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他功不可没,个人三等功并光荣地参加铁道兵英模报告团。朱祖鑫每讲起报告团的生活、特别是开国上将、出生麻城的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夸他这个湖北小老乡打得好并用茅台和他碰杯时,那眉飞色舞、两只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时的形象,特别地可爱。朱祖鑫退休后有一爱好——钓鱼。他常常独自、或夫妻、或结伴到池塘边、水库边、河流边垂钓,从早到晚一晃就是一天,不管满载而归,还是颗粒无收,他都高高兴兴。这风吹日晒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古铜色的脸闪闪发光,小酒七八两像毛毛雨完全就是小菜一碟啦。这次会议他是行政总指挥和寻访故地小分队队长,协助我跑公安、会场布置、客车调度等等,开幕式指挥领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那气势完全不减当年。9日乘客车去五山,作为队长,他的开场白以及领唱歌曲,更让大家眼前一亮。学兵陈明霞表扬说:“朱大哥是最具军人风范的铁道兵!”会议小结,朱祖鑫多喝一杯酒,对他这个队长由于家庭原因请假一天,没有参与第二天的行程深表歉意!
我是71岁,1970年12月入伍。简况从略。
年龄最小的是周长亮,70岁。山东郓城人。1973年入伍,典型的山东大汉。笔者和周长亮有工作、生活交集。那是1974年至1975年,我在一连一排当排长,他是三班长。是正宗的战友加上下级关系。周长亮作风稳健,办事有主心骨,有吃苦精神。对越自卫还击时他是一连排长,无论是侦察、抢修、前进抢修、后期遮断,他都不怕死勇敢地走在前面,出色完成任务。连队集体二等功有他的贡献!周长亮还有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久前,小分队成员张恒志被选拔光荣地参加央视在株洲“劳动如歌——五一特别节目”的拍摄,在旅游途中得到消息的他特别高兴但立即发了愁:没有军装。怎么办?他拔通了我的电话,说明情况希望我帮他找一套军装,我知道周长亮有并和张恒志身高腰围相近,电话和他协商,他立即表示同意,解了张恒志燃眉之急。这次会议周长亮是会议副总监和小分队随车警卫员。他认真协助张大礼工作,使会场平稳有序,小分队两天出行往返平安顺利。
介绍完团队成员后,我觉得还有话要说,就是虽不是团队成员,但他们更像是团队成员。一是副团长李清玺,这位老领导时刻关注着《中原筑路》的进展,在要举办首发式的多天前,他就通过家乡亲朋,为会议赞助寄来10箱共计60瓶四川特供酒,酒味纯纯的,酒瓶红红的,为首发式增加了浓浓喜庆的色彩。李清玺老领导前些年患病,腿脚不太方便,我代表全体参会人员与各路嘉宾,向他深深地躹一躬表示感谢,衷心地祝愿他早日康复!二是会议嘉宾、编委、白河女民兵代表孙文芬。首发式上她给我赠送上等好茶,她主动为大会分忧解难,为外地来宾准备些途中用药风油精之类,还准备些水果和糖果,让大家在途中解渴,10日下午从旬阳返回白河途中,她主动担任起联络和向导的工作,所有这些,使我和小分队成员十分感动。
请大家注意:在这个团队里,除周长亮外,其余人员,军龄比我长,是老兵,是领导。年龄上,比我大,是兄长,但他们和周长亮一起,自觉服从我的领导,对分工从不挑三捡四,说说讲讲,他们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勤勤恳恳,不计名利,埋头工作,默默奉献。正是我们这个团队的高度团结和紧密配合,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小分队两天故地寻访也十分顺利。
首发式的场景和故地寻访的脚步渐渐远去,而短暂时光里结下的战友情谊,任时光流逝,永难忘怀!这心灵的回响久久荡漾,荡漾在松柏环绕的五山区杨家老湾村,荡漾在六里坪官山河大桥上,荡漾在鲍峡城关镇小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荡漾在红号村那老旧的蓝球架子上,荡漾在白河县城拥挤的街道里……
姚尚明 2021年6月1日11点20分于十堰
校对:张有安
责任编辑: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