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印乡痕| 冀东砸夯号子

全文共2022字         阅读全文需8分钟

过去,乡村里的劳动往往是沉累的,而乡村里的歌声则是悠扬的。

不知哪时,也不知是谁,把歌声融进了劳动里,于是,那劳动的辛苦里便有了轻松,有了乐趣。砸夯号子——一种特别的歌声,经常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而那时,又是有谁家在起房盖屋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家建房自然重视基石,家乡人叫“盘子石”——石头筑起的房基,筑“盘子石”叫“码盘子”。“盘子石”会高出地面一尺到二尺。房子越老,越低;往后,就越高起来。现在有的则超过了一米,望过去,已超过了城里楼房的“盘子石”。

“码盘子”前,先开挖地槽,深二到三尺左右,在沟底填五六寸厚沙石料,要匀要平。这时便要砸夯了。

夯,用轧地轧场用的碌碡,竖起来,两侧各一根木椽捆实,往上再系牢两根木棍,呈人字形,交叉处用绳绑紧,称“起夯架”,夯就成了。砸夯需五人,两端各两人,一个抬一木椽头,中间人双手扶人字架负责领夯。  

砸夯号子,一人领,四人随。把夯抬进地槽,立好,领夯人扫一眼四个人,四人会意,便心力集中起来。领夯人一张嘴,砸夯号子声便悠扬地响起来了。——(领)哎,嗨,哟欧——,高抬起哟,(合)来哟,呼嗨嗨。(领)来哟,呼嗨嗨,放平展哟,(合)放平展啊。(领)来哟,呼嗨嗨,一夯压半夯啊,(合)压半夯呀。(领)房东家哟,不容易呀!(合)知道了啊。(领)知道了啊,体谅人那,(合)是好人呐。(领)盖好房啊,为儿女呀,(合)父母是马牛呀,(领)来哟,呼嗨嗨,砸好夯哟,(合)盖好房啊……领一声,和一声,砸一夯。每一夯要压半位,夯夯排紧,延着地槽四角走。号子声越亮,夯抬的越高,夯越给力,夯得大地咚咚作响;号子声越短急,夯起落越快,如唱戏的鼓点,那是砸夯人兴奋了,又往往围着一圈老少乡亲看热闹,无疑也点燃了砸夯人更多的亢奋。带有表演般地热烈过后,砸夯人便也要歇息了——喘息平静后,喝水,吃“点心”。  

砸夯是集体劳动项目,需要的是力气和一致性。四个砸夯人都是年轻壮劳力,赤裸着上身,流着汗。领夯人年龄会大些,团组中,他需要的智慧与嗓子,比体力更紧要。砸夯号子声,高吭与低沉,舒缓与急骤不断变化,调剂着砸夯者体力与情绪。这时,领夯者更像乐队指挥,组织、调动、调剂着每个乐者的乐感与神经,从而演奏出和谐而美妙的乐章。

四爷,头脑灵活,嗓子好,一声唱出去,音漫四野。四爷是村内领夯人,李家张家吴家起屋都请四爷领夯。还有个原因,四爷是个瓦匠,砌石垒砖,挑脊作檐都是拿手活,也是整个工程的“领作”(作:平声),类似如今的工程项目经理。一座房屋,从划线开槽到上瓦封顶,乃至砌灶搭炕,往往由四爷设计又组织实施。后来,实行唱样板戏,四爷又是司鼓,成了文武场的指挥。无疑,四爷是村内全能人物。四爷领夯,声音高吭嘹亮且悠长,为人称道。

砸夯号子内容丰富,眼观之物,皆可成为唱词,那当然要看领夯者造化了。  

印象深的,除了本村四爷外,就是修112国道“老井沟”桥的领夯人了。那是六十年代后期的一个春天,正是河枯水浅,建桥修路的好季节。从五区(东新庄地区)来了一群修桥人。“老井沟”桥不大,近二十米长,十米宽。中间一个桥墩,两头各一个附桥墩。桥基挖了一人深,需夯实,夯一遍铺层沙石料,直到砌石高度。砸夯者四人,个个壮实,胳膊上凸显着肉块,无疑是人群中精挑细选的。

领夯者四十岁左右年纪,有些瘦高,腰板挺着,两眼有神,眉毛粗重,望上去精气神实足,上身着蓝色挎篮背心掖进粗黑布长裤内,一条宽宽的黑色布带束在腰间,脚穿黑色胶靴。浑身上下干净利落,双手往“起夯架”上一搭,目视下四个壮汉,便开始了领夯号子——浑厚、高亢、滋性、穿越,好听极了。(领)哎,嗨,哟欧——聚起神哟,要走心啊,力气活呀,别靠嘴啊,若靠嘴呀,那是我呀,都学我呀,难干活啊……领夯人领唱般地先开个头,接下来才是一句领,众人一句和,夯便一下下抬起来,一下下砸下去……领夯号子铺垫的瓷实得当,单声独调,才慢引出了众人号子,犹如绵长细雨连结了闪电雷鸣,场面就变的火热起来。 

那位精干的领夯人还有个本领——就是见人唱人见物唱物,信口拈来。见一青春貌美的女子骑自行车驶来,便嘴中有词:往哪瞅呀?往哪瞧啊?正对面呀,美人娇哇,骑在车上,腰三摇啊,我有心那,尽心瞧啊,只可惜呀,夯拽脚啊……见一骑驴的过来,蹄声踏踏。领夯人又会现挂:那边过来,两个影啊,成一个呀,没分

开呀。六个脚呀,用四个啊,那两个呀,耸拉着呀。两个脸啊,分上下呀,人脸小啊,那是美的呀,驴脸长啊,那是气的呀。走的走啊,坐也走呀,坐着的呀,管走的呀……生动、活泼、有趣。他唱一句,众和一声,夯便起一下,俨然成了道风景,周边围了一群看热闹的人。

起屋建房砸夯,建桥、砌高墙砸夯。于是,村内外便常有砸夯号子声响起。  

八十年代起,水方便了,地基就用水沉了——将水泵管子接到地槽浇水,那时很多农户有了自用的水井水泵。再后来就筑水泥钢筋起梁了,且直到现在。

也是从八十年代起,砸夯劳动绝迹,砸夯号子自然也就听不道了。

——此文选自作者已出版文集《国印乡痕》。

作者简介

张国印,河北省遵化市人。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五十多万字。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  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晓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那远逝在夜幕里的打夯号子

    自记事时起,每当中秋节刚过,人们还在留恋地回味着唇齿间月饼诱人的余香时,如火如荼的秋种秋收就开始了.等到那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高粱换成了久违的金钱,等到那弥漫着庄稼秸秆清香的肥沃秋野播下来年的希望, ...

  • 乡音在耳情更浓

    自弱冠之年离开家乡,走南闯北,转战东西,不经意间已由而立之年走入了不惑之秋.任繁华洗却泥土的芬芳,风霜磨平性格的棱角,岁月改变年轻的容颜,但多年来家乡的种种声音却一直在我耳畔回响,给我生活的勇气,奋斗 ...

  • 国印乡痕|岳父是本书

    全文共1150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岳父在世时觉得他象加盐的水淡而有味,岳父不在了觉得他象一坛老酒闻久愈香.接下来,随着离别岁月的渐远渐长倒愈发让人感觉他就象一本书,愈读愈耐读起来-- ...

  • 国印乡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全文共2193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农村的改革巨变始于土地,且是个渐进的过程.三四年时间内,先是农活小段承包,然后是联产承包,再后才是彻底分田单干,叫大包干责任制. 小段承包属牛刀小试 ...

  • 国印乡痕| 文学里的时光味道

    全文共1575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见我闲人般的日子,便有朋友问我能写几本书,我竟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会写多少,就像稚童不知道自己人生未来一样.因为写作是靠心智的,是水到渠成后再 ...

  • 国印乡痕 / 散文 / 麦秋,麦秋!

    农事里有两个秋天--大秋和麦秋.大秋是所有粮食及其它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高粱.玉米.谷子.豆子.粳子.白薯.芝麻.棉花.麻类.萝卜.白菜等等.大秋作物多,成熟时间也早晚不齐,从"处暑十天乱割谷 ...

  • 国印乡痕| 遵化与《人民日报》

    全文共1591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家乡河北省遵化市更是可圈可点. 自然遗存与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光世界文化遗产就有两处--人间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和保存最完整.规模 ...

  • 国印乡痕| 说灯

    全文共2168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几天前,卧室的灯暗了下来,不知何故,又开关了几次还不亮,看看其它地方都无异常,便知是灯管出了问题,俗话称--烧了. 第二天,买灯管前,怕出错先用手机 ...

  • 国印乡痕| 一棵树的记忆

    全文共1923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过去农村树多,村内一半的天空中有着树的身影.去个陌生的村庄,指路人左右指引,完了往往会说一句,见着有一片树的地方就到了. 树的品种有槐树.榆树.杨树 ...

  • 国印乡痕| 作家王立新:对文学热爱真切

    本文作者与作家王立新合影 全文共1766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1月9日上午在唐山新华书店参加品书.选书活动,见到些熟悉的文友.因为人不多,初次相逢的几位很快也认识了. 冬天日短,活动完 ...

  • 国印乡痕| 老油房

    全文共1654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编者按 国印老师的乡痕系列散文,如一轴徐徐展开的长卷,向我们展示了华北农村六.七十年代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这幅画卷中,有国印老师忠直地体察.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