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储望华:红星闪闪放光彩
▼
来来来!今天搞点红色音乐教育~
作品名字叫《红星闪闪放光彩》,但这是钢琴改编版的曲名,它是根据歌曲《红星歌》改编的,来自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是里面的插曲。
我还记得在我读小学的年代,最悲催的事情就是:
好不容易放假了,狗日的学校竟然要求我们每周去电影院看革命电影,而且那个套票,必须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每场盖章,开学再交回给班主任!
什么?你以为是学校请看电影?
想得美!学生自己掏钱买票!
你能想象一群小屁孩被迫在电影院里看《淮海战役》、《开国大典》、《南征北战》……那种感觉吗?
其中就有这部《闪闪的红星》,弄得我当时只要一想起主角潘冬子那张苦大仇深的革命脸,就想抽他丫的……
▼
不过,撇开痛苦的童年阴影不说,这首《红星歌》的旋律确实写得很好,由傅庚辰作曲。
它在体裁上是一首进行曲,既有儿童歌曲的活泼,又具有革命音乐所需的力量,非常切题。
钢琴版本是储望华改编的,同样改得非常成功,曲名来自歌曲第一句的歌词:
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
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
这首歌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次,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这是《红星歌》第一次出现的片段:
▼
作品一开始是引子,旋律是来自后面主题的简化提取。
整个引子都处于钢琴的高音区,力度为p,弱的,速度是中板,弹的时候不要太快,悠着一点。
这是描写在遥远的地方,传来了红军的声音,仿佛是呼唤一般:
要严肃指出的一点就是:
引子的最后,是两个跨小节连线的二分音符,也就是四拍。
这里特别容易出现两种错误:
一是不数拍子,音弹完随便就进入主题;二是看不到作者标的poco rit.,渐慢一些。眼睛呢?要看乐谱啊!
▼
引子结束以后,速度与情绪变成了Vivace,开始了小碎步一样的进行曲。同样这里因为描写小孩子的脚步,还是处于高音区,左手的伴奏全是带点的跳音,也是为了表现小孩子的活泼感。
引子结束后,吸一口气,开始弹吧:
虽然是进行曲的节奏,但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力度是mp,中弱,所以不能弹得太强了。
这里请注意,如果一开始的力度掌握不好,那后面的高潮部分就很难营造起来,整个曲子的演奏,也会显得没有层次感,很乱。
主题有种活泼可爱、且充满自信的感觉,对不对?
我们可以想象:这里就是主角潘冬子在很得意地操着步,模仿红军叔叔的样子。
▼
主题第一遍完了以后,在低八度的地方反复,左手的伴奏型也改变了,由原来跳音变成了有低音的分解和弦:
看到力度的mf了吗?第一遍演奏时是mp,这里强一点了。
第二遍时,音乐形象不像第一遍时可爱,但是却更稳重了,音域降低,伴奏型改变,力度也比前稍强,仿佛是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由原来天真的小孩子形象,变成了更成熟的小战士。
▼
中间段落是抒情段,与前面的进行曲风格形成对比。内容上这是一段“忆苦思甜”,它在原曲里的歌词是这样的:
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
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
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
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
钢琴改编版中,这段抒情旋律交给了左手弹,右手仅作为伴奏:
这段旋律非常深情,原歌词表达的是对红军的盼望,结合电影去理解,这就是电影里的那位红军叔叔,对着主人公潘冬子的谆谆教导。
钢琴版左手的音域恰好是男中音的音域,所以应该弹得稳重而扎实,不要太浮夸喔~
而且这段的和声着实编得好听极了,我超级喜欢的!
▼
抒情对比段结束后,又重新出现主题,但是大变样了,这里变成了真正的进行曲:
右手旋律的织体加厚了,夹杂了很多和弦;左手伴奏是铿锵有力的八度音,就像革命信念一样坚定啊亲~力度上也进化成了f,强的!
进行曲过后,还是这个主题,但钢琴加花演奏,右手变成了弹双声部,力度p,音乐形象又回到了小孩子的形象:
总结一下,主题五次出现的力度:mp-mf-f-p-f,每次都不一样,这也代表着音乐形象其实是每次都不同的,当中有递进的关系,音乐的高潮也是这样营造出来的。
▼
我个人来说,是很喜欢这个作品的,傅庚辰的歌曲真的写得很好,朗朗上口;而且钢琴也改编得非常形象、通俗、好听!
改编者储望华的钢琴弹得很好,本身也可以算是一位钢琴家了,对这个乐器很熟悉。所以这首《红星闪闪放光彩》也很大程度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不像一些弹琴比较渣渣的作曲家写的钢琴作品,弹着总让人有些别扭。
至于作品的时代性,我觉得真没什么,好的艺术不会因为它的时代,也不会因为政治因素所影响,好货就是好货!
我让学生弹这个作品时,经常开玩笑,说他可以想象成这是描写奥特曼的成长史,同样可以很形象!
最后讲个段子,真事:
我读书时,某年储望华来学校讲学,我心中那个激动呀,赶紧抱着乐谱,打算在讲座结束后找他给我签名的……
结果因为太激动了,在请他签字时大喊了一声储望华!!
全场人都扭头瞪着眼睛看我,我也愣住了,憋了半天才又小声憋出了“老师”两个字……
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