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出塞》传千古
唐诗学习之九
一诗《出塞》传千古
王昌龄的《出塞》被人们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能被评价如此之高。
边塞诗多矣,包括王昌龄在内的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都有不少边塞诗。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写出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些振聋发聩的悲壮诗句。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些千古名句。王之涣的《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写出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脍炙人口的秀句。
王昌龄的《出塞》,起句从秦汉溯来,时间遥远,从关和月展开,空间阔大。从秦汉以来,这边关的征战就接连不断,边关见证了多少骁勇杀敌的场面,也见证了多少铁蹄踏过的惨烈。诗人没有一一列举,只抓住了“关”和“月”,这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意象。乐府横吹曲辞就有《关山月》,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自古以来写关和月的诗无数。沈佺期的“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欧必元的“三秋空雾烟,万里吊婵娟”;卢照邻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或描写边塞广阔荒凉景象,或叙述将士思乡之苦,或寄情于闺妇思念边关亲人,或托意于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关和月就成了边塞的象征性符号。
人未还,是一种沉重的感慨。多少鲜活的生命,从这里走出去,却永远没有回来,变成了无定河边骨,这是对生命的怜悯,也是对战争的反思。转句,诗人想到了当年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多次击匈奴,屡立战功。汉武帝为嘉奖他,给他盖别墅,他竟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诗人感叹,如果他还在的话,怎么能任边疆不安呢!言外之意,当时的将帅无能不称职。这是一种多么含蓄地讽刺。
从另一方面讲,边疆安宁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结句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共鸣。诗,只有得到大家的共鸣才有可能传唱不衰。这也是这首诗一直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西江月·边关
万里长城依旧,千年征战堪忧。雄关座座揽星流,胡马敢来留逗。
垛口云摩冬夏,城门洞贯春秋。几回明月过碉楼,草木随风抖擞。
悠雲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