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宛旦平故居

庆祝建党100周年文献之三   

邵阳红色的革命基地

宛旦平故居 

宛旦平故居位于邵阳市新宁县白沙镇宛旦平村。

宛旦平,1900年1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西冲乡宛家岔一个农民家庭。后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翰等人的培养教育下,宛旦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被中共湘区委保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黄埔军校毕业后,宛旦平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曾在武汉国民革命军11军24师任营长,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5月,宛旦平奉命离沪去广西工作,按照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和张云逸的指示,与俞作豫等人积极筹划龙州武装起义,他任第2旅参谋长兼第2团团长。

1930年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和左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在龙州宣布成立。宛旦平任红8军参谋长兼第2纵队司令,同时担任红8军军事委员会委员。3月20日,龙州军民在新填地广场举行何建南烈士追悼大会时,突然遭到桂系军阀梁朝玑师的袭击,宛旦平率2纵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决定放弃龙州城,由宛旦平带一个营扼守铁桥,掩护红军向凭祥方向转移。他命令营长带领部队沿河拉开战线,守住河岸,自己亲自率领第2连把守连通龙州南北的主要通道——铁桥,多次打退梁朝玑部的疯狂进攻,从上午一直打到晚上,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但他,这位红8军的参谋长,却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在铁桥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宛旦平故居为土砖砌成,现存建筑物仅为原建筑的三分之一,由于房顶严重漏雨,致使墙体和地基已严重受损,有裂痕,上世纪30年代曾遭受火灾。

宛旦平故居于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冈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武冈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武冈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市区中心城壕路,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室,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扑不灭的星火、抗战中的武冈、黎明前的决战、武冈换新天等五个方面陈列了武冈人民从1919年的至1956年的革命斗争史实,系统而详实了记述了在中国人的领导下,武冈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馆内图、文、物并茂,是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人的极好场所,武冈市委、政府将此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纪念馆是一个优抚事业单位,隶属于武冈民政局管理,武冈革命老根据地办公室在此办公。雄踞于武冈市大炮台开发区最高点上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其气势雄伟、风格古雅、风景壮观、地理条件优越。

该馆主体工程采用仿古建筑,外观高大挺拨,雄伟庄严,顶部覆盖金光闪烁的琉璃瓦,四角飞檐如钩,显得灿烂辉煌,更有雕栏画栋,多姿多彩,绿化带草木青翠,繁花似锦,使游人见而望俗,流连忘返。整个工程建筑融古典美和建筑美于一体,极具游览观赏价值。与纪念馆紧邻的汉白玉建市纪念碑设计新颖大方,造型简洁美观,站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建市纪念碑处,能俯瞰武冈全市区风貌。整个景点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城市交通便利,是一个游览观光的极好地方。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位于邵阳市洞口县竹市镇中学内。

竹篙塘(今洞口县竹市镇)国立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39年,接收沦陷区、抗战区学生2000余名。当时,国民党右派掀起一股反共逆流,“限制异党活动”,“从严处置异党”。共产党巧妙应对,实施“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16字方针,在校内建有两个由省委直辖但相互保密的中共秘密支部:一为中共洞口特别支部,支部书记雷震寰,党员以洞口籍学生为主,多在师范部、高中部活动,而且走出洞口,去绥宁金屋、瓦屋、黄土坑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在校内建立秘密读书会,发展新党员,针锋相对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1941年遭受破坏,但学潮不断,持续两年多。二为中共国立十一中支部,刘若云、熊邵安先后任支部书记,党员多是教员,支部一直坚持地下活动,团结进步学生,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非常时期隐蔽了党的组织,发展了新党员,壮大了党员队伍,培养了一批进步学生最早进入解放区。

1999年10月15日,湖南省原省长、国立十一中校友刘正题写的“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揭幕。内设陈列室,介绍两个支部的活动史实。

国立第十一中学纪念碑于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贺绿汀故居

贺绿汀故居位于邵东县九龙岭镇新庵堂村,南面与第四村民小组的民居相连,北距贺家老院子350米,故居内现住6户村民共26人。故居围墙边有小池塘,池中水波滟潋,水欢鱼跃;故居前后各有一座小山坡,山上鸟语花香,山花烂漫,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常青,山下田野麦浪翻滚,稻花飘香,映衬得故居愈发显得古朴大方,高雅幽静。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邵东人。民国12年(1923)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音乐、绘画。民国15年在家乡教书时参加了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参加了广州起义,后随起义部队到海丰,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工作,创作了《农运歌》。民国20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科。民国23年秋,以《牧童短笛》《摇篮曲》获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从此为乐坛所瞩目。同年应明星公司之聘,进入电影界。此后,他一面在音专继续学习,一面为左翼进步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配乐并创作了《春天里》、《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四季歌》、《摇船歌》、《怨别离》等插曲,以及《心头恨》《谁说我们年纪小》《清流》等歌曲。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前后,他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赴内陆宣传抗日。次年春到武汉,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后随厂内迁重庆。这阶段他创作的歌曲有《全面抗战》《游击队歌》《干一场》(即《上战场》)《保家乡》等,特别是作为演剧一队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在敌后根据地和大后方得到广泛流传。从武汉到重庆以后的两年间,除为影片《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等配乐外,还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合唱曲《胜利进行曲》(之二)无伴奏合唱《垦春泥》,歌曲《嘉陵江上》《阿侬曲》以及笛子独奏曲《幽思》、管弦乐《晚会》等。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他前往华东抗日根据地,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部、新四军鲁艺文工团和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抗敌剧社等处工作。1943年夏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44年秋调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从事创作。1946年奉命返回延安筹建中央管弦乐团,1948年秋负责组织华北文工团。在此时期,主要活动是培训音乐干部,并创作了一些反映解放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如《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现为名誉院长),并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及上海分会副主席。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八大代表。1953年出席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并多次代表中国音乐家出席“布拉格之春”、“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评委等;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3年,在瑞典召开的国际音乐理事会第二十届年会上,他被通过为荣誉会员。在上海音乐学院几十年间,为新中国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呕心沥血;创作了《人民领袖万万岁》《十三陵水库》等大合唱歌曲。“文革”期间,他遭到残酷迫害,被关押五年之久,在狱中写了80万字的反对“四人帮”的文字材料,谱写了《满江红》战斗歌曲,被誉为“硬骨头音乐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先后四次回乡探亲、考察,参观工厂,关心家乡群众疾苦、文化教育和建设,捐资支援地方公益事业。

贺绿汀始终把自己的音乐活动和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创作近200首歌曲、3部大型合唱曲、6部歌剧(两部与人合作)、25部电影音乐、5 部话剧配乐、7首管弦乐曲及一些钢琴和其他器乐独奏曲、140多篇论文、译著等。1993年7月20日,首都音乐界人士聚会庆祝贺绿汀从事音乐工作七十周年,周恩来总理亲笔为他题词:“谱写生活的强音、呕歌人民的事业”。

贺的著作已出版的有《贺绿汀独唱歌曲集》《贺绿汀歌曲选》《贺绿汀合唱曲集》《贺绿汀钢琴曲集》《管弦乐六首》《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一、二)《贺绿汀作品精选》(音带二盒)。

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新宁老山界红色旅游区

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境上,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 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

老山界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战胜的第一道困难,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与后来长征中的万水千山相比,翻越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很多老红军在回忆录中都谈到了老山界,都对翻越老山界刻骨铭心。

新宁县是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红军曾二次转战新宁,1930年10月,张云逸率红军从广西百色转战新宁,与江西中央红军汇合。1934年11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翻越新宁老山界向贵州推进,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经新宁县人民政府同意,在工农红军第八军创始人之一,红八军参谋长第二纵队司令宛旦平烈士故乡——白沙镇宛旦平村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宁老山界红色旅游区位于新宁县白色沙镇和金石镇所辖区域为20平方公里,景区内环境优雅,古树耸天,有雄伟壮观的楚南第一峰,海拔1772米的红色老山界,有新宁古景的“石幕扁舟”、“层岩瀑布”,有千年古树——木龙过江、有百年古祠和古塔,有“新宁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宁县名人事迹展览馆”、“新宁县历史人物事迹陈列馆”等三十多个景点,集休闲旅游、参观学习、攀岩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位于邵阳市隆回县金石桥镇五罗村芦基湾。

1935年12月13日,贺龙、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由溆浦县金鸡垅进入隆回境内,驻黄金井、五罗一带,并在芦基湾陈家大院设立战斗指挥所。15日晚,担任后卫任务的6师奉命派一个连队往鸭田方向警戒,在鸭田附近遭到敌保安团的袭击。原来敌人害怕贺龙部队再次攻打湘中重镇新化县城,令第六区保安司令员晏国涛、副司令谭友晋带领保安1团、5团从新化县城赶到鸭田一带阻击红军部队。16日早,贺龙命令红6师发起攻击,从老鸭田的三板桥沿河而上,一直把敌人赶到卿家庄。中午,敌人增援部队赶到,红军才向金石桥方向撤退。为确保主力部队后方安全,17日凌晨,贺龙命令红6师兵分三路,奔袭鸭田,围歼保安团。在当地百姓特别是孙家垅游击队的支持下,贺龙指挥的鸭田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消灭保安团1个营,活捉敌兵100余名,缴获重机枪3挺,无线电发报机1台及许多枪支弹药。

指挥所原为当地大地主陈习仁兄弟的宅院,坐南朝北,占地4000平方米,为两正两横的木构四合院结构,有槽门、院坪和天井。贺龙曾入住的后正屋左厢房仍保存较好。

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于1982年3月被隆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隆回县委宣传部公布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2月被邵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罗东成,湖南省邵阳市作协会员,1950年11月出生,1966年(老三届)初中毕业。湖南省建工集团第四工程公司水电施工员,下过乡、当过工人、曾借调军营搞过地下国防工程。爱好写作,其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及各公众平台。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   周前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