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14期:学文化不同于学知识,当知识和“两个模式”相结合,文化就在一个人的身上产生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14期#
昨天我们谈到了有文化和有知识是两回事,那进一步来说一个深层的问题就产生了,学文化应该怎么学?有人说我学会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读过了《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还有人说我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可以做到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信手拈来。那么请问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他是学到了知识还是学到了文化呢?
很显然,以上这些还属于有知识学知识的领域,我们还不能说这个人真正学了文化。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我曾经在承德市邮电局办公室当过秘书,那个时候住在太平桥,上班在火神庙,而且单位楼下走不远,就有小吃一条街,早晨可以骑着自行车先去吃早点,然后再去上班。
这个小吃街上好吃的东西很多,有砂锅馄饨,有坛子肉,有饸饹面,有拉面,有炒饼,还有牛肉锅贴。有一天我在小吃街上偶遇了一个熟人,其实说熟也不是特别熟,就经常一起跑步,他也挺喜欢《三国》、《水浒》,诗词歌赋,正好我也有这个兴趣,所以就能聊到一起。我们俩一起去吃了大碗的拉面,一个人还加了一个鸡蛋。吃完出来,快到上班的点了就有点着急,我们快步走到马路对面放自行车的地方,开锁上车就准备出发。
结果我都要出发了,就发现他上了自行车又下来了,然后一个人蹲在地上不知道在干什么。走近一下才发现,这地上斜侧着有一个小木板,上面有几个钉子尖朝上,旁边还散落着几颗铁钉。看起来估计是旁边的平房里边,谁家收拾柴禾,把这东西掉到这儿了。这位仁兄就小心翼翼的把这个木头都捡起来,然后夹到自己自行车的后衣架上。
我当时很年轻,脑子里的第一想法就是:他捡这块木头是回去要烧火。所以我张口就说了一句,“这块破木头要它干什么,咱们抓紧走吧,要迟到了”。他告诉我防止这钉子扎到过路的行人。我不以为然的说,“这大白天的谁没长眼睛,都能看得见”。他认真的告诉我,“那万一是黑天,万一是老人或孩子呢”?他这么一说,我忽然觉得仁兄有点不简单,然后上班的一路上他给我念叨:年轻人要懂得多做好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说实在的,当时我还觉得他有点絮叨,一直走到火神庙那个路口,我们俩分开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对这个人真的是油然而生敬佩之心。等红绿灯的时候,他回身扶了扶后衣架上那个穿着钉子的木头,然后跟我说,“这个木头要扔垃圾堆里,还会扎到扔垃圾的人,不管扔到哪儿都有危险,所以我干脆就把他带走,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为什么要谈这么一件小事呢?因为有一天,我在露雨轩茶楼里见电视台的朋友,也是在赶时间,路过元大都遗址城墙墙根的时候,我发现马路牙子上不知道谁就扔了几块木头,看起来就像门框或窗框的样子,上面真的有钉子,尖儿朝上在外边露着。看到这场景的一瞬间,大家猜一猜我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好多年前在小吃街上吃完那碗拉面以后,一个絮絮叨叨的素昧平生的大哥,他弯腰把这木板捡起来,夹在自行车后衣架上的情景,接下来我就走过去把这木头也捡起来了。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一瞬间我完成了一种文化的学习过程,那位曾经一起跑步的大哥,他没教给我任何知识,但是他用具体的行动向我传播了文化。
毫无疑问,学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点:第一,建立言行一致的信念模式;第二,建立知行合一的行动模式。我们都知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都知道“愤怒伤人伤己还影响智商”,但是事到临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小事,我们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你看这个就属于学到了“文”,但没有“化”,学到了知识,但是却没有建立模式。所以提升文化的过程一定是学和习并重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有意志磨练,有情绪管理的修炼过程。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一句话:当你的知识体系跟信念模式和行动模式相结合的时候,文化就油然而生了。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