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带雨林:让野象安家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三毛《橄榄树》
西双版纳野象“出游”的新闻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这群“流浪者”每一天的轨迹和生活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它们今天到哪里了?以何为食?睡得可好?有没有被人欺负?这一事件引发了关爱野生动物的爱心大讨论。
野象为什么要离开家园?
有人猜测是象群首领这位“带路大哥”走偏了方向;有网友一本正经地断言,它们是瞄准昆明,来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结方大会(COP15);有专家分析,野象很可能是因为雨林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化,食物来源被破坏而背井离乡,不慎闯入城镇......
图源:云南日报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严询如此解释并倡议:“我们这么多年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象的种群数量在快速增加,所以必然就引起象要向外扩散......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给它们提供更多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因为保护区里面这些年适应大象采食区域越来越小,希望更多给大象营造一种“食堂”,或者是栖息的草场,让它能够获得更多的野外食物”。
不论是哪种解释,人与象发生家园冲突的“趣闻”,再度提醒我们关怀自然,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视生物栖息地对我们共同的价值。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为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拥有全球1/2的生物量和物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氧平衡、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养分循环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全球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2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其中亚洲热带雨林消失速度最快。
我国的热带雨林现仅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西藏、广西和港澳台部分区域。其中云南热带雨林占全国近6成。亚洲野象赖以生存的西双版纳雨林是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带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然而目前被保护的热带雨林仅占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并零星分布在大面积退化生境中,呈现斑块分布的热带雨林“孤岛”。
作为全球北回归线附近最大的一片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受橡胶林等经济植物扩大种植的影响,面临雨林面积缩减、雨林空间分布格局片段化导致的“岛屿效应”加剧等问题。与此同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锐减及退化也引发当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旱季水资源短缺、野生动植物减少、因栖息地减少导致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日益频发等。
据西双版纳州林业局统计,1991年至2010年间全州共发生野生动物肇事15.3万余起,95%以上由野象引发,近76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
经济林面积扩张与天然林面积锐减
自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国营橡胶园以来,西双版纳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区。随着包括橡胶林、茶园等经济林的不断扩张,热带季雨林、山地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天然林面积锐减。2000年-2010年西双版纳州天然林面积锐减14.06万公顷,而橡胶林面积增加13.76万公顷。随着人工橡胶林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人工橡胶林这种“绿色沙漠”给西双版纳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生态风险。
雨林生态格局碎片化
根据1980年至2015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演变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橡胶林及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原有的热带雨林森林生态系统逐渐萎缩,且整体呈现碎片化趋势。原来连片的热带雨林逐步被农田、城镇等其他生态系统所包围,一个个彼此割裂的生态孤岛严重阻碍原有热带雨林间正常的物种迁移和种群间的基因流动,进而影响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980、1990、2015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变迁
保护区栖息地适宜性下降
随着西双版纳州对自然保护地内的森林火灾、砍伐等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自然林窗逐步消失,影响了森林中草本与藤本植物的有机更替,导致亚洲象偏好的竹林、竹阔混交林、灌丛和草地植被面积不断缩小,减少了亚洲象的食物量,导致其适宜栖息地的退化或消失。
2016年西双版纳景洪市提出了以三达山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为启动区的雨林修复计划,以期通过对橡胶林的改造与生态修复,实现向雨林生态系统的渐进回归。
西双版纳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0.2%,动物种类数量约占全国的25% 以上;尤其在分类高级阶元中,一些动物的目、科数量, 西双版纳与云南或全国接近或相同。可见,西双版纳野生动物在全国甚至世界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随着近年来西双版纳包括人工橡胶林等经济林的大面积种植,致使以亚洲象、印支虎、绿孔雀、野牛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正面临着栖息地急剧萎缩、栖息地质量下降、生境破碎化、迁徙通道减少、种群遗传衰退等问题。
过去西双版纳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主要集中在亚洲象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栖息地质量提升等生态系统尺度,但对于亚洲象这种雨林旗舰物种且活动空间大的陆地动物,聚焦于地块或生态系统尺度的保护修复难以保证象群更丰富的食物空间和活动空间,尤其是当亚洲象种群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下,更大尺度(如景观尺度等)的生态修复(如区域生物通廊构建串联碎片化的保护区)迫在眉睫。
生物栖息地的生物廊道联系
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生物廊道,可为物种的交流提供渠道,提高物种和基因的交流速率和频率,增强种群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同时还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以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在三达山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1100米以上保留较为完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通过构建2公里宽且呈条带状的生物廊道,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勐养子保护区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勐仑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与尚勇子保护区走廊串联起来,为包括野象在内的多种生物共同构筑成区域重要的生物通道,达到连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建设连接周边重要物种源地的生物通道
雨林栖息地生态修复
雨林栖息地修复过程包括林窗阶段(GP)、建群阶段(BP)和成熟阶段(MP)三个阶段[5]。通过间伐橡胶林形成林窗,结合生态修复分区中所要恢复的热带雨林群落类型,补充必要的群落建群种,在局部形成分散的雨林斑块;斑块逐步扩大形成初级的雨林生物链和植被群落,沿沟谷逐步形成线性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的斑块,促进生境交流。为了缩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采取必要的人工措施,清除或控制建群和成熟阶段的非热带雨林成分,为后续的热带雨林种群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期生境条件。在自然演替与人工协助更新的双重作用下,区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雨林生境的回归与重现。
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雨林生境营造中植被选择坚持本土为主、定向培育、适地适树、生物学稳定性与可行性的原则,以望天树、常绿榆、绒毛番龙眼群落为例,结合热带雨林的分层植物(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特征,乔木层选择包括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多花白头树、重阳木等,灌木层选择包括爱地草、柳叶箬、下延三叉蕨等。
结语:
“野象旅行团”的流浪仍在继续。祝愿它们早日回归到草木丰茂、食物充足的热带雨林,那里才是它们天然的家园。
热带雨林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区域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不断深化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才能达成回归雨林生态系统的最终目标。值得欣慰的是,这次西双版纳的野象旅行团让更多的社会目光关注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让我们在关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尊敬自然、保护自然。正如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副局长刀建红所言:“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是生态环境保护中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 《西双版纳景洪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综合规划》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项目主管:朱荣远、王泽坚
负责人:卓伟德、劳炳丽
项目组成员:任婧、王希铭、蒋国翔、曾胜、陈郊、王婳、钟远岳、吴谦、钟广鹏、石蓓、李瑶、陈嘉伟
合作单位:
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生态旅游开发研创中心
深圳意库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
作者 | 卓伟德
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设计中心主任
作者简介: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关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品质营造与城市价值实现,长期致力于综合性城市设计的技术创新与设计探索。从业以来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层面城市规划项目数十项,多次获部、省、市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奖,在实施层面的城市设计领域积累丰富工作经验,曾参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一带一路”空间战略规划、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代表性项目包括:《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文化综合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征集》、《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东莞市长安滨海新区概念规划》、《常德市阳明湖片区区域策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专项规划及城市设计》均获得竞赛第一名;实施性项目包括《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圳市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合肥滨湖卓越生态城区综合规划》、《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作者 | 蒋国翔
作者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博士。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规划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负责《深圳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辽源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呼和浩特市生态系统专项规划》、《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西双版纳景洪市回归雨林民族生态示范园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常德中心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