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
什么是道?
就是一切真理在人心中的投影,也就是一种模型,这种模型之完美以至于可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一切历史,并且预测他们的一切未来。
为什么是人心中的投影,而不是客观存在本体呢?
因为咱们连投影都搞不清楚,去研究本体有意义吗?吃包子要一个一个吃,现在一个都还没吃呢,就想吃第十个了,你说怎么吃?
而且,对于客观世界的本体而言,根本不是可不可道的问题,而是可不可知的问题。
都见过太阳,太阳晒着很热对不对?所以咱们脑补了太阳很热。但是有多热呢?没人说的“清楚”。哦,书上看到说太阳表面几千度?几千度是多热?能说的清楚吗?别说几千度了,500度有多热,咱们感受过吗?
你以为我想宣扬虚无主义?你看,这又是一个“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的好例子。
我想说的恰恰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去认知客观世界,只是这种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第一个门槛就是我们的感官。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感”,听到、看到、触摸到等等,这叫做感性能力。这种感性能力是目前人(注意是目前,将来他们没准可以用脑机接口)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不信?你可以举个例子,有什么认知不是通过感性能力直接获得的?恐怕你找不到。
有了“感”之后我们就有认知了吗?不是,还需要一个叫做“觉”的过程。例如我们发呆的时候,虽然睁着眼,有人在你周围走动,他们反射的光到达了你的视网膜,你的大脑也接受到了信号,可你就是没看见,这叫“视而不见”,也就是你没有“觉”。
如何才能“觉”?你需要一个“注意”的动作,也就是把一种叫“意”的东西注入到“感”上面,只有在这之后,你才是“觉”了。好比手机开着摄像头,但是你没有点拍摄键,虽然屏幕上也会出现影像,但是过后不留,想回看是看不到的。这个拍摄键控制的就是你的“意”。
那么是不是“觉”了之后就“知”呢?仍然不是,这之后,“意”会开始“动”,他能且仅能被导向三个维度:
第一个,导向“欲”,例如你肚子叫了,肚子有了“感”,你“注意”了这个感也就“觉”了,然后你马上就会想吃饭,想吃饭就是你的“欲”,食欲,他是求生欲的一种。如果你无所事事,任由你的“意”继续游走,他会自然而然的流向“情”,于是你就有了情绪,如果可以马上吃到饭,你会感觉“喜”;如果不能马上吃到饭,你会感觉“怨”。如果你仍然放纵“意”,他会给你带来一个“念”,就是找吃的。这条线路最短,也是人们最熟悉的线路,所以大多数人一旦“感觉”之后,通常沿着这条线走下去,小孩子最明显,饿了就哭,吃饱就笑。大人难道不是吗?很多人别看身体长大了,可做起事来还是小孩,这种人叫“小人”,也叫“巨婴”。
第二个,导向“恻”,现在叫同情心,这个过程叫做“恕”,心之如也,即共情。如果你的“意”关注到了“恻”,那么接下去他会把你导向“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叫做“忠”,不偏不倚心之中也。如果再往深度分析,为什么就应该这么做呢?你会发现,支撑“义”的是“仁”,仁者爱人也,即大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过程叫做“成”,即完全。而如果你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训练这条路径,终有一日你将融会贯通,把他固化到了你的潜意识里,随其所欲不逾矩,这时候你就有了“德”,言直心直行直也,这个过程叫做“品”,即不断筛选不断累积。用现代话说,这个能力叫做价值理性,“德”就是加强版的“价值观”。这条路径很长,需要注入大量的“意”,因此一般人很难走得通,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就不会走。这就是“道德经”中“德”,当然这里我们还是先讲“道”,遇到了“德”我们再讲。
第三个,导向“名”,也就是概念,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名。这个过程叫做“认”,从言从忍,也就是以语言去切割、分类。至此,我们终于关联到第一句。“名”就是把“感”的信息高度抽象成概念的过程。这种抽象程度之高,必然会损失掉很多信息,例如:苹果是一个概念,但是你能说明白苹果是什么吗?圆的、拳头大小、红色,甜的?红色石榴也符合你说的特征,他是苹果吗?青苹果不红,他不是苹果吗?刚长出来的苹果又小又涩,他不是苹果吗?所以,你甚至连苹果都没办法用“名”来定义清楚,就更别说其他更复杂的概念了。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用现代话说,这个能力叫做“知性”,即形成“名”即概念的能力,因为他是一切“知”的开始。
有了“名”我们继续注“意”,就有了“理”,从玉从里,制玉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识”,繁体是“識”,就是把语言组织起来,语言的最小单元就是概念,所以也就是把“名”组织起来。用现在的话说,“理”就是逻辑,包括了朴素逻辑、形式逻辑、以及辩证法,统称工具理性能力。
继续注“意”往下走,终于到了“知”,从口从矢,即口传弓箭的使用,就是有用的经验,这里一定注意,非得是有用的才是“知”。而这个过程就叫“格”,枝条分叉,也就是把“理”像枝条一样全部关联起来,所以有“格物穷理”,而关联起来之后才能叫做“知”,所以有“格物致知”。
如果再继续,那就可以望见“道”了,即人行走在路上,这还是一个与人有关的字,所以,这个“道”指的不是宇宙的客观规律,而是这种规律在人心的映射,是人心中的“道”。走向“道”的过程需要占用全部“意”的带宽,这个过程叫做“悟”,即吾心之全部,这背后是个混沌系统,理性能力无济于事,需要调动情欲、价值理性等一切手段,才能“悟道”。因为已经跳出了工具理性能力范畴,也跳出了“情欲念”的范畴,还跳出了价值理性范畴,所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或者说自然语言这个种工具不具备为“道”建模的能力,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