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见精神寿必长——《论语》悟读【368】
坐见精神寿必长,身腰挺直富而康。
《论语》第十四章第四十二章: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通“逊悌",孝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等孔子。孔子骂道:“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悟读】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中华传统礼仪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对一个人行为举止最基本的要求,也强调人们须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仪态仪表。
本章夫子严厉批评原壤一生不知礼,起因就是“原壤夷俟”。
钱穆《论语新解》:原壤,鲁人,夫子之故人。
“夷”,古代中国称呼东部的少数民族为东夷。“夷”的甲骨文象一蹲踞之人,表示蹲踞。《甲骨文字典》:“夷,夷人多蹲踞,与中原之跪坐不同。”
远古之时,我国古人皆“席地而坐”。《孔子讲学图》中的夫子坐在一张矮床上讲课,周围的弟子坐席听讲。此时的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晋朝的古书中开始出现“凳子”的名称,逐渐出现了“垂足而坐”。
蹲踞,如同今人坐地,臀部着地,两膝上耸。这种坐姿在中原人看来不雅观,容易走光,故贬称东部人为“夷”。
本章夫子看似批评原壤的坐姿,其实强调的还是儒家之传统礼仪要求。因为无论坐姿还是站姿,都是一个人礼仪礼节之重要呈现。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世人多以此来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乃至性格,虽非科学,但从《易经》角度看,却不无道理。
坐如磐石蓄势发,起似浮云慢悠扬;
坐见精神寿必长,身腰挺直富而康。
“男抖穷,女抖贱”,这句俗语批评的就是有的人坐无坐姿,站无站姿,抖腿晃肩,既晃福气,又抖财气,更显轻浮,是谓败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