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城市魅力,平安智慧城市的数字化答卷

数字化和城市魅力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智慧城市的初衷也不是让所有的城市千篇一律,如何为数字化提速的同时,打造有温度、有魅力的城市?

撰文 /   Alter

编辑 /    胖爷


半个多月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公布,用了一整个篇章来阐述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涵盖了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态,数字化转型正深度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上层建筑对数字化的推进,无疑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按下了快进键,从原本的选择题逐渐成为城市的必选题。

然而需要理性思考的是:当前不少智慧城市都是按照单一标准打造的,即一座城市形成了强大的范式,其他城市通过参观学习进行拷贝。这样的路径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一些过于刻板的复制,缺少本地特色的规划,甚至缺少了基本的人情味儿。智慧城市加速建设的背后,城市原本的魅力却在不断消逝。

数字化和城市魅力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智慧城市的初衷也不是让所有的城市千篇一律,如何为数字化提速的同时,打造有温度、有魅力的城市?

01

高效便捷的数字政府,唤醒城市的温情

一座城市的魅力,可能不是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宽敞的马路,有多少体育场和公园,而是在钢筋水泥的空间里有多少温情的存在。

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某个政府机构办事的时候,往往需要在不同的窗口间跑动,动辄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时间留在线上,当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经是触手可及的通用技术,政府需要改变过去繁杂的“流水线”式的办事流程,建立和数字化趋势同步的治理体系。

正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方向已然非常明确,“数字化”命题已经进入到落实执行阶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从小渔村升格为国际性大都市的深圳。

作为国内常住人口和人口增量双双夺魁的城市,深圳所面临的治理问题恐怕不亚于国内任何一座城市,但深圳并非掉进“大城市病”的陷阱,几乎所有的深圳人都在感受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暖:

深圳每年引进的大学毕业生约11万多人,他们要准备十几份材料到相关部门多次核验提交,到各委办局跑动至少4次,环节多、周期长。如今毕业生们随时随地在“i深圳”简单填报即可,全程零费用、零排队、一次跑动,自动审批。每年将给毕业生节省过亿元的办事成本和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哪怕是手续繁琐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也实现了秒批办理;如果在上班路上出现了轻微交通事故,不用因为等待交警处理而耽误上班时间,拍个照片就能定责处理……

上述的所有场景,都来自于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APP,目前已经实现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在线办理,涵盖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游玩预约、文体资讯等服务,为深圳市民办事效率提升60%,人均办事时间节省2小时。

不只是深圳这样的“标杆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盐城,也验证了“数字政府”的“善解人意”,并被央视《新闻直播间》“点赞”。从项目中标到“我的盐城”上线,平安智慧城市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截至目前,平台接入了57个部门和单位、425项服务,并根据盐城的数字化水平制定了“建设+运营”的模式。盐城的800多万居民可以像2000公里外的深圳市民一样,享受全程全时的服务。

城市的持续扩张拉大了地理空间的距离,但数字化正在让时间折叠、让空间折叠,逐步唤醒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高效便捷的数字政府不应该只是深圳等大城市的专属,而是所有城市的标配。

02

随时随地的数字生活,强化城市的韧性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城市的使命俨然有了新的要求:当不确定性风险发生时,城市需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避免“停摆”的现象发生。

于是“韧性城市”的概念在2020年迅速走红,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早已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而在所有打造“韧性城市”的方法论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的科技名词,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的词汇,也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外界对“韧性”的理解。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将“韧性城市”作为城市进化的目标,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身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头部梯队,平安智慧城市对“韧性城市”的理解和纲要不谋而合:城市的定义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建筑和规划,数字孪生世界同样是城市的一部分,继而通过数字世界延伸城市的功能和边界,通过随时随地的数字生活,帮助城市从冲击中快速恢复,并不断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大抵也是智慧城市在2020年被聚焦的原因,当一座城市被黑天鹅事件摁下暂停键,诸如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数字化场景,为城市提供了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应对疫情常态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诊所。平安智慧城市为广东省卫健委打造的“疫情哨点信息系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上线,覆盖了居民端、诊所端和监管端,一旦民营诊所发现患者出现发热现象,可以在小程序中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对患者进行核酸检测,重启了民营诊所的哨点作用。

再比如就业中扮演积极角色的职业培训,平安知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培训融合,推出了千人千面学习推荐、互动直播教学、智能实训陪练等创新功能,满足了职业培训全方位、智能化的需求。目前平安知鸟已经累计服务1500多家政企单位、5500万用户,累计参训学习人次超过12.2亿。

其中知名内衣品牌都市丽人引入平安知鸟后,推出了精英PK赛、董事讲课等趣味活动,促进了学习率和销售业绩的双提升。

学校、医院、商场等传统设施组成了城市的骨架,形形色色的数字化服务则充当了城市的血肉,只有同时拥有了骨架和血肉,城市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一步步进化成人们心中的“韧性城市”。

03

万业加速的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的品质

经济增长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命脉,在数字经济占比越来越高的当下,几乎没有哪座城市的管理者想要错过数字化的浪潮。

自从2017年“数字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出现了“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 “壮大数字经济”、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提法,一次次为数字经济开辟了绿色通道。只是不同城市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似乎并不统一,以至于一些城市忽略了自身的经济特色,一味追逐电商、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风口,但在缺少专业人才和产业基础的局面下,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数字经济进行了准确的注解: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个中隐藏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数字经济的重心在于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和现有的产业金融融合创新,进而催生出新的业态,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平安智慧城市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以赋能者的角色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例如在山东某地,港口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港口的地理位置分散、业务复杂度高,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下,需要建立和现有体量匹配的创新机制。

平安智慧城市的企业数字化团队在中标后立刻驻场进行需求分析,将自身的数字化实践和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和港口的现状进行结合,为客户提供了详实的智慧港口顶层规划 与系统设计工作,涵盖智慧基础、智慧设备、智慧生产、智慧服务以及智慧经营等,并给出了智慧港口下一个三到五年的实施路径。

智慧城市的核心痛点也在于此,实体经济的转型无法套用既定方案,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建立新的标准与规则,对建设方的能力边界和行业经验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既要懂技术,又要有行业经验,还要有能力提供定制化、专属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大概也是平安智慧城市从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平安集团本身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深圳浓郁的科技氛围又赋予了平安强大的科技硬实力,最终走通了“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技术赋能路线。

数字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激活城市的经济业态,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为城市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线,在转型中积累城市经济持续繁荣的资本。

04

写在最后

按照行业的共识:数字技术重塑了底层生产力,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并深度重构原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模式。

不过放大到城市的维度上,数字化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城市更新进化的工具:通过数字化提升政府治理的效率,让城市不再机械和冷漠;通过数字化服务缩小生活的物理半径,让城市不再脆弱和单调;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城市的竞争力,同时保留城市鲜明的性格……城市的数字化有着多元的使命。

一座城市的魅力,本质上还是由人塑造的。

END

主理人 | 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虎嗅、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开白以及读者交流,请联系个人微信「imhefe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