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社】分享几种利润操纵方法以及破解之道

侵权必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其他商业用途!

利润操纵的方式太多了,依着准则走的那都不能算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今天给大家分享几点心得,以及核查关注。
一、一审已判决败诉,是否就得确认损失了?
答案是否定的,想不确认损失,也不是不可以。你只要不服一审,提起上诉,上诉结果不确定,则无需确认损失,也无需确认预计负债,再补充个有力的外部证据,即代理律师出个说明,二审胜诉可能性大并写明判断依据。
此情形,核查关注,一是基于谨慎性原则,获取案件资料,独立判断是否确为一审误判;二是如有必要,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协助判断,比如工程造价诉讼,可请其他第三方造价机构重新评估造价,是否公司申诉涉及的造价金额更为公允恰当;三是函证代理律师,取得回函确认胜诉可能性及其判断依据。
二、利润不够,政府补助来凑。
地方政府要政绩,也愿意给你提供一定的补助增加利润。你就像科创板刚推出,各地比家数,现在精选层也要推出,各地甚至各区政府都在争抢第一批。
通常对于小额政府补助,监管不会太关注,但是如果金额较大,就会质疑如下:
1、是否对政府补助构成重大依赖;
2、相关主管单位是否有权发放补助,是否存在追回的风险,如果追缴,是否应由实控人兜底。
此情形,通常补助会有政府打款单,打款单上会写有事由,其次补助会有补助文件。对于大额补助,我们更要关注补助文件的合法性,也许就是主管部门,比如某管委会的一纸公文就将补贴发放了,此时就需要有地方政府、国家机关的相关补贴文件作为支撑。
三、利润不够,投资收益来凑,不用花一分钱新增投资,就能确认大额投资收益。
只要找个评估师将现有长投评估一个公允价,然后修改投资协议,由对方或双方决策改为我方决策,比如之前约定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重大事项由双方共同决策,修订后改为由我方董事会决策。如此,我方对该笔投资由重大影响转为控制,从而对该笔投资在合并报表层面视为按公允价值处置,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的差额确认为处置投资收益。
此情形,如果没有活跃市场,想要评估大额增值,一定会用收益法评估,核查关注评估假设参数的合理性,未来业绩预测的合理性,有无合同订单做支撑等等。
四、前述都属于合理利用准则规定,给自己谋划大额利润。再说一个造假嫌疑比较大的操作(本案例建议大家动手画图,方便理解):
甲上市公司收购乙公司及其子公司丙,业绩对赌期3年,3年后又将乙公司的子公司丙处置给乙公司原股东。处置前,将乙公司的应收客户账款转让给丙公司,形成对丙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处置后,由于丙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从而该笔其他应收款就在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体现出来。来分析一下这个案子,标的公司完成业绩对赌后,将其子公司处置,顺带将对赌期内形成的应收账款通过本次处置转移出表,形成对其原子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原子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可以看成是乙公司原股东承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业绩对赌期的应收账款都是虚构的,上市公司当初收购乙公司,支付给乙公司原股东的收购款,就在本次处置时收回来,不是通过处置价款,因为处置价款也许没多少,因为乙公司子公司估计也没啥业务了,而是通过这笔由应收账款转让形成的其他应收款,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为什么乙公司要将对赌期间的应收账款转移出体外,就是因为这些业务是虚构的,应收账款根本收不回来,移出体外,转移给标的公司原股东,形成对原股东(控制的丙公司)债权,原股东之所以认下这笔债权,也是因为这些业务是虚构的,当初收购后,发现玩不下去了,又不能一下子业绩下滑太大,于是就想出了这个办法,虚构到对赌期结束,还钱走人,大家谁都不会受处罚。当然业绩是否虚构,只是大胆的推测,了解了其背后存在的原因后,核查关注点就出来了:
对于此类处置子公司,顺带将应收账款转移的,多数是应收账款不真实或质地很差的。于是,应当重点针对处置前,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核查,对应的就是收入真实性,关于收入核查,扩大穿行测试、截止测试样本量,这是我个人最推荐的两项内部核查程序,此外,外部就是走访、函证程序。
五、最后谈一谈今天看到的证监会处罚案例,也有一些启示:
1、中安消的处罚案例。对于工程类项目,不仅仅取得完工进度确认表就确认收入,必须要做到,①是否有第三方监理盖章;②要实地查看进度;③是否有招标程序;④是否有施工资质。这四点缺一不可。
2、抚顺特钢处罚案例。关注成本结转的准确性,对于钢铁企业,不合格钢铁产成品可以作为原材料使用,称为“返回钢”,企业为了减少产成品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将应结转未结转的产成品一部分作为返回钢处理,计入原材料,如此存货虚增,成本减少。此外,还将一部分产成品虚构在建工程领用,转入在建工程。证监会称之为长期系统性造假,很难核查,企业系统的将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物供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财务核算系统都进行了修改,你拿到的成本单据全是假的,怎么查?只有靠实物,盘点期末返回钢,是否确为不合格钢,当然外行也许很难辨别,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单据、表格都不如实物靠谱,要重视盘点程序,存货的盘点、在建工程存在和造价、固定资产的存在和价值,这些资产的真实,也能间接说明主营业务成本的真实,之前我们还说过收入的造假也能通过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大额采购将资金移出体外,同样,关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的真实性,也能间接一定程度说明收入真实性。都是相关的,环环相扣,报表是平衡的,其他所有科目都真实准确了,那么收入、成本也就真实准确了。
~END~
C社,解决实务痛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