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失眠,几个穴位就行
失眠有三种常见证型:心肾不交;心包有郁热;心脾不足。
1.治疗心肾不交的常用配穴有照海、神门、太溪、复溜
照海有安眠、镇静的作用,可通阴跷脉,因此对人体内部器官的节律有调整的作用。睡眠浅说明内脏的功能不能镇静下来。睡眠中阳应该入阴,人的感觉、知觉都静下来进入阴血里面,让它静化、镇静。如果阳不入阴,人的神气不能够静下来,内脏仍发生波动、活动,那么睡眠当然浅了。照海可使阳宁静,所以容易深睡。
神门为手少阴经的原穴,可安神,治疗失眠、心悸、胆小等。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属九针回阳穴之一,可补肾阳、滋肾阴,但偏补阳,强腰膝,治腰痛、失眠。神门、太溪同用可交通心肾;可加复溜滋阴利水,治心阴虚火旺,烦躁、失眠。
复溜为何又利水又滋阴呢?以大坝为例,若下游有干旱,则可开水闸,增加江的容积,更多水可灌渗至江两边干旱地区,同时江水流量增高,更多江水往大海流。滋阴属江河的灌渗作用,利水等于开水闸、增加江水流量。
2.厥阴经有郁热也可导致失眠
《临证指南医案》写:“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厥阴经疏泄失常也能导致气滞郁热而致失眠。治疗因厥阴经失调导致失眠的主要配穴:
(1)大陵、行间: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心包属火,大陵是五输穴之土穴,土为火之子,能清泄郁热。心包相当于心肌和冠状血管系统。心悸时,心肌之血供应不足;大陵可为心肌供应营血,调节心悸。大陵清热,和阴血、清郁热(虚象)。主治失眠,调节时差。行间是足厥阴经的子穴,有清厥阴经实热之效。大陵配行间可清厥阴经的郁热。
(2)大陵、照海:本组配穴可清郁热,安神。大陵本身具有和阴血、清郁热的功效,照海有安眠、镇静、滋阴的作用,同时通阴跷脉,亦可帮助人体阳气入阴,使睡眠深沉。两穴配合有滋阴,清厥阴郁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心烦烘热,失眠等症。
3.心脾不足也能导致失眠
心主神明,主血;脾藏意,主运化。脾虚,运化水谷失常,脾不养血,血不养神,故失眠。“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类证治裁》)心脾不足,故可出现血虚失眠。治疗心血不足的配穴:
(1)神门、太白:神门是手少阴经的原穴,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都有温补益气之效,可温补心脾。
(2)神门、三阴交:神门,温补心气可安神,三阴交可养血活血。
除以上三者之外,阳明经异常也可导致失眠,属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概念。配穴:虚象可取手三里、足三里、建里。实象可取内庭、中脘等穴。
导致失眠的因素很复杂,可累及多条经络和其相关的脏腑。有时可因几条经络同时病变而致。根据经络诊察的异常反应和症候的对接可进行辨经、选经、选穴,这样而致的指导治疗思路,可对患者病情有深入的认识,从而采取较合适的治疗方法。
附:宋柏杉老师对失眠病机的论述
下面谈下人体睡眠的生理。人体气血运行是这样的,气血昼行人体25周,夜行人体25周,一昼一夜,行人体50周,如图:
人体的气血就是这样的,象一个波浪线一样,白天在上面循行,但呈螺旋状,一周一周的走,走25周,然后入到一个平线,下面是夜间,阳气入了阴,人就开始睡眠了,阳气出了阴,人就开始醒了。
人体体阴而用阳,也就是人的机体部分分为器,人体功能的部分为气,也就是人体的气的功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状态要靠气来推动才能够实现。那么气是如何运行的呢?
大家仔细看那个图,我简略地画了一个气血循行的图和人醒和寐的关系图。阳气入于阴则寐,阳气出于阴则寤,这样一来失眠的病机就非常简单了。第一我们先看阳气的多少;第二看阴液的充足与否;第三看阳气入阴的结合点是否合适,这三个点,就能够决定人的睡眠正常与否,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知道人体睡眠的生理是这个样子。那我们推导一下失眠的病理是什么样的?
我们首先在头脑里建立一个睡眠的模型,我们在遣方用药就有的放矢了。下面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失眠的病理,首先如果是同为阳气太多导致气的运行过了入阴的结合点,这个时候引起的失眠我们用什么方子呢?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用比如三黄泻心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栀子豉汤可不可以?至于具体使用哪一个方子,就要看大家的喜好和用药习惯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阳气不足,不能把人体的气血推进到入阴的结合点,这样引起的失眠(睡眠困难)如何治疗呢?我们能想到的比如回阴升阳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干姜汤等等,大家根据个人的用药习惯,随便选一个,只要大方向不错,就会有效的。
也许有的人疑问,老师为什么用干姜桂枝能治疗失眠呢?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答,在五脏配属五行的关系中,心属于火,心阳不足,导致心脏失养,心主神志功能受到影响而致失眠。这样的失眠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在临床这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家不要总是想到安神定志,那样思维是狭隘的,不是一个中医家应该有的思维,任何一个中医家就是一个战略家,应该学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下一个失眠的证型是真阴不足,不能潜敛阳气,这种失眠临床上遇到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们能想到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封髓丹、潜阳封髓丹、天王补心丹,天麻勾藤饮等等,大家可酌情选用,可根据临床出现的兼夹症,选用合适的,临床疗效一定会可靠的。
下一种失眠的状态是阳气入阴的结合点出了问题,也就是心为阳,肾为阴,心肾即阴和阳结合的点出了问题,该怎么处理?我们临床经常选用的有交泰丸,桂枝地黄汤,我个人更倾向于桂枝地黄汤,一般桂枝20g左右,地黄180-300g之间,临床疗效就这两味药,要比交泰丸更好用些。
我们来回顾一下失眠的几种情况;第一,阳气的太过与不足,第二阴液的不足,不能潜敛阳气,第三,阴阳气,阳气入阴的结合点出了问题,可见,失眠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三个着眼点就行了,如果只要大家能区分这三种病机,即可在临床上应用,大伙看简单不简单?
阳痿的五种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一)取穴 常用穴:中极、关元、曲骨。
备用穴:次髎、阴廉、大敦、神阙、三阴交、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常用穴2穴,备用穴2~3穴。下腹部穴针刺前,先令患者排空小便,以2.5~3寸毫针深刺,以获得电击感向尿道根部放射为佳。余穴以局部出现酸胀重麻为度。针感强,得气好者,以平补平泻法,轻快捻转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10分钟。得气差者,用缓慢有力的提插捻转,施以补中有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20分钟。起针时,略加运针。大敦、神阙用艾条作雀啄灸,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程疗。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每周能进行2次正常同房;有效:每周可进行1次正常同房;无效:治疗三个疗程或以上仍无改善。
共治疗369例,其中有疗效统计355例,痊愈219例(61.7%),有效96例(27.0%),无效40例(11.3%),总有效率为88.7% (2~6)。快者1次即愈,但亦有超过45次以上者。曾对20例,在接受针刺前采用暗示,指导同房方法及进行中西医药物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用上述方法后,除3例为器质性阳萎无效外,其余17例均获痊愈。
艾灸
(一)取穴 关元。
(二)治法
以陈艾做成中等大小之艾炷(约黄豆大),无瘢痕直接灸,每次灸100~200壮,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12例,治愈7例(58.3%),有效5例(41.7%),总有效率为100%。
穴位注射加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阳萎穴。
备用穴:①三阴交、肾俞;②长强;③八髎;④关元、石门、气海。
阳萎穴位置:共由五穴组成。由脐部(神阙)至耻骨联合上(曲骨穴),作一联线。上1/3,中1/3,下1/3,各一穴;中1/3旁开1寸各一穴。
(二)治法
0.5%普鲁卡因注射液,士的宁注射液(2毫克/1毫升)或5%葡萄糖注射液31毫升与士的宁注射液1毫升混合液,丹参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各2毫升混合液。
每次选常用穴及一组备用穴。常用穴针刺,备用穴行穴位注射。阳萎穴以2.5寸毫针5根,依次进针,经提插捻转,使针感向阴茎放射为宜。备用穴可选上述药液之一种注射。第1组穴用士的宁注射液,每次取1对穴,2穴交替,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后,待有针感出现,注入0.5毫升药液,每周2次。第2组穴用 0.5%普鲁卡因注射液。经皮试后,常规消毒,用7号针头,顺长强穴刺入,沿尾骨上刺至坐骨直肠窝处,注入药液20毫升(切勿注入直肠内)。亦为每周2 次;第3组应用混合液。先令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摸准骶孔,用龙胆紫标记。临时将2种药液按比例混合,抽入50毫升注射器内,充分摇匀。穴区常规消毒后,将5号齿科针刺入以上八穴,约1寸深,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4毫升。注意,必须使针尖刺入骶孔,并回抽无血,始能注药。隔日1次。第4组穴用丹参、当归液,每穴注入0.5毫升。
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据不同药液和穴位而异,一般以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7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判,痊愈347例;有效5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6%。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2组。①起阳(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会阳;②大赫、命门。
备用穴: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选1组,效不佳时加用或改用备用穴。起阳,进针1.5寸,达到阴茎海棉体为度,使针感至龟头,提插,使局部有热胀感;会阴穴,用手接压阴囊根的阴茎海棉体,进针0.8寸,使针感亦传至龟头。用捻转补法,5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第2组,用1~3寸毫针刺入,轻微捻转使针感向阴茎放散。用烧山火补法,以刮针法使出现热感。退针时徐徐上提,当针尖将要拔出时,用左手拇、食指向下轻压,右手徐捻出针,急速按针孔,使热感传至阴茎。亦留针 30~40分钟。备用穴按常规针法。上述方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268例,结果痊愈229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9%。
艾灸加指针
(一)取穴 常用穴:关元、肾俞。
备用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常用穴为主,酌加备用穴。先以艾条作回旋灸,每穴灸5~10分钟,关元灸5~15分钟,以局部红热为度。灸后以双拇指点按肾俞,小鱼际滚动补法按摩5分钟;食指点按关元,手掌顺时针旋转按摩5~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1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针刺取穴顺序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针刺包括体位选择,揣穴定穴,消毒,针具的选择,进针,补泻手法与出针等内容,但并没有告诉你针刺顺序。而临床常常用多个穴位治疗疾病,而针刺施术顺序对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
针刺顺序即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提到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的影响。临床用同一腧穴处方,由于施术先后不同,产生效果因之而异。
《灵枢·五色篇》中有记载“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体现了腧穴针刺顺序对疗效的重要影响,《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举一病例,“如治一急性胃痛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顷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给予行针时,其顺序恰于其反,结果其病又作,复又施术如前,才告痛止”。
此例可以看出,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影响之巨大。而符文彬教授更是认为,针刺的不传之秘在于针刺顺序,足以见得针刺顺序的重要性。
关于针刺顺序规律,一般有几种取穴顺序规律,现简要整理介绍如下:
一、主配穴处方中,先针主穴
在一张针灸处方中,一般先针治疗主症的主穴,后针治疗兼症的配穴,此规律为临床基本规律,大多医生用此法。若主穴非一个穴位,通常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施术,而配穴也根据治病需要进行针刺顺序的选择。
二、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
按照病症的缓急,通常“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症先针治标穴以缓其急,缓则先刺治本穴以治其本,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三、先病后病同时存在:先病先刺
疾病的发展常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故宜先病当先刺,后病当后刺。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条中先病必须与后病同时存在,若先病或后病转为急症,则采取“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的方法。
四、特殊作用穴位当先刺
按照临床经验,某些特殊作用或特殊刺法,当先刺其穴。如符文彬教授治疗精神疾患等疾病经验为先升清后降浊,针刺中采用印堂,百会二穴取其升清降浊调节气机之效,故先刺之,后用它穴以辅助。
五、依证的虚实定序
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灵枢·终始》提到:“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难经·八十一难》指出:“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这里的先后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法的先后,也即整个疗程的先后顺序;二是治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每次施术的先后顺序。
阴阳互为制约、互为消长,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阳气旺盛了,阴邪会自然消匿,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我们知道,背为阳,腹为阴,所以在施针时,阴盛阳虚者,先针背,后针腹。
如我们治疗哮喘,在取穴上也不外大椎、定喘、肺俞、心俞、膈俞、脾俞、天突、中府、孔最等,但在针刺顺序上是先刺背部腧穴,再刺胸腹四肢腧穴,或第一疗程刺背部腧穴,第二疗程刺胸腹四肢腧穴。哮喘病多属阴盛阳虚,所以先针背后针腹的针刺顺序是能够取得理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阴虚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是滋阴潜阳的一种体现。阴精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应首先顾及其不足的阴,阴精充足了,亢奋的阳气将自然平复,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在临床上,阴虚阳盛者常表现为上盛下虚,上为阳,下为阴,所以针刺时,要先刺其下,补其阴,后泻其上,潜其阳。比如高血压病,临床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上盛下虚症,常选百会、风池、曲池、上巨虚、太溪等穴,在针刺顺序上可遵循先太溪、下巨虚、上巨虚,再百会、风池、曲池。在依证的虚实定序规律中,补泻手法的先后顺序也有规律可循。《难经》中“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这里不仅指出了补泻的母子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补泻的先后顺序。虚实夹杂之证,若需补泻手法同施,多先施补法,后施泻法。
六、依主客经传变定序
表里同病,先刺主之原,后刺客之络;表里未传,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
表里经由于其经络相合,而互为表里,因此疾病的传变常常是两经之间相互传变,例如手太阴肺病,可以传及手阳明大肠,此时肺为主,大肠为客。相反手阳明大肠病传给手太阴肺,则大肠为主,肺为客。杨氏《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中就有古人应用此规律的经验总结,今人用来也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依“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故表里未传,先补客之原,后泻主之络的理论。也就是说,若表里经尚未传变,要先补将被传经的原穴,再泻传变经的络穴。经气充盛了,邪气就难以深入,原气会聚之处在于原穴,所以治疗时应先补被传经的原穴。络脉为联接两经的穴位,既是邪气传变的通路,又是两经经气相交接之处,所以在先补客之原的基础上,还需再泻主之路,以断其路。
七、依病症与治法定序
针灸经典中,有关针刺顺序的系统论述不多,但有关具体病症的针刺先后顺序的记载并不少见,如《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中记载“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先后施”,并对宿食、中鬼邪、脚气、耳鸣等十七种疾病详细记载了针刺的先后顺序,《拦江赋》、《席弘赋》、《玉龙歌》等中医歌诀中也有关于针刺取穴顺序的记载。
此外,运用灵龟八法、子午流注针法时,当根据其针刺规律施术。
如子午流注针法先刺值日穴位开穴,后刺其他穴位等。
故针刺顺序是决定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采取一定的针刺选穴顺序,对于激发正气,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