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张庆凯|闲吟居诗话(91—100)
闲吟居诗话
九十一、除夕见“月”
乙未除夕,于微信乍有惊人发现:昔影视明星林芳兵开办“林芳兵绝美诗词”公众号,并“携同136名诗人春节放歌”,视频拜年。
及读其诗作,复见有惊人之举:其“除夜放歌同贺岁”之组诗,竟然两度见“月”。其诗云:
一枕相思梦远乡,笔耕伏案韵千章。
犹观燕绕偏亭喜,似嗅桃开满苑香。
浪迹天涯思小仔,身居异地念高堂。
坐依馨月观央视,掐算归期订国航。
又诗云:
玉蕊飞扬惊宇阙,啼莺婉悦醒冰川。
梅红竞秀千枝媚,春色争辉几树妍。
娇月欢眉同我醉,香茶暧腹与君绵。
唐音宋律香盈袖,妙笔生花锦绣篇。
更有不可思议处,一众追星族中,竟有箨庐崔栋森者,以除夕“月”入诗,投其所好焉。其“除夕草就”之《林芳兵女史发布〈百名诗人春节放歌〉拜读有感敬步原玉奉和》诗云:
冻雨初收霁色鲜,屠苏此夜暖心田。
一轮素月辉千古,九曲黄河汇百川。
群羽梳翎鸣欲醉,众芳逞艳闹争先。
乡音不改中华韵,共向春风奏管弦。
盖月之朔、望、晦为常识。林芳兵以演艺名,于诗词纯属业余,造景有失(抑或代指),或可谅之。而崔栋森辈,视其诗作,乃行家里手,居然如此这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今以除夕见“月”为万古莫见之奇观,故爰笔以记之。
九十二、章句
或谓陆游诗“有句无章”。又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唐五代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词,有篇而无句。”此二论或言之过偏,然皆指出其章句之失。
陆游诗近万首,“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刘克庄《后村大全集》),故其诗名句多多。或有全篇不太匀称,而不被诗选家选取者。然如《游山西村》七律,则是章句俱佳,尤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已被固定为成语而延用。
至于五代词,“有句”者当推李璟与冯延巳互赏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静安独赏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愚以为,诗中“有章无句”者,如普通之冠冕,穿戴者众,可按下不表;至于“无章无句”者,则不足为诗,当在不论之列。
而“有章有句”者,堪比皇冠明珠,当为诗人所追求之最高目标。如唐秦韬玉《贫女》诗云: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至今“为人作嫁”竟成习惯用语。如若不领会此诗之妙,可参看另一首同题诗: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此唐李山甫《贫女》诗,它且不论,其后四句只抵得秦诗“拟托良媒益自伤”一句。它如“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等,皆为千古绝唱。
再说“有句无章”者,可谓“一星如月”,虽不完美,殊为难得。最堪代表者,莫过于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全诗共十一联,多堆砌词藻,空虚苍白,独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脍炙人口,其妙处“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被誉为“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又如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载潘大临所题之“满城风雨近重阳”,以一句传唱千古,殊为不易。
九十三、诗家各有习用字
诗家个性、情感、风格各异,故形诸于诗各有其习用之字。
“许浑千首湿”。晚唐诗人许浑,江南水乡丹阳人,然“此生多是异乡人”(《题苏州虎丘寺僧院》)往往见水而思乡,思乡而恋水,故其诗喜用“水”字。如“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西楼晚眺》)、“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忆长州》)等。有好事者统计,《全唐诗》收许浑诗五百三十一首,其中用到“水”字有二百首,又用到雨、露等字者有二百五十余首,两者约占全诗百分之八十五。其习用字频率之高,无人能比。故有“许浑千首湿”(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桐江诗话》)之谓。
“杜甫一生愁”。老杜忧国忧民,感时对物,悲伤系之,则景物与人漠不相干,而又不能累无情之物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饮》诗云:'步屐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苏东坡又特激赏老杜诗中“受”字。宋范温《潜溪诗眼》云: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东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后,非“受”字不能形容也。(据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又南宋俞成《萤雪丛话》也有记载)
又杜甫诗沉郁雄浑,往往用“百、千、万”等大数字,以强化感情和气脉。其例句俯拾即是:“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春日江村五首》)、“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伤春五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北宋词人张先,于窄小境界求朦胧美,尤钟爱“影”字,不欲人以其词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而呼为“张三中”,自诩为“张三影”:所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又别有“花影闲相照”,“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
九十四、为赋新诗说“感动”
午览微信,见黄灏兄有诗赞诺奖得主又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屠先生呦呦:
一草痴痴五十年,风波冷眼自安然。
未争浅利群非党,曾遇浮名弃不先。
坚诺因怜民有疾,守心须执爱无边。
芸芸真正奖堪重,啼笑三无入史笺。
屠先生以中医药青蒿素研究成果获二零一五年度诺贝尔奖,实现中国自然科学诺奖零突破,惊艳世界,感动中国,虽万般夸饰,亦不为过。黄兄乃高级中医师,属业内人士,比我等外行有更深感触,理所当然,故其赞诗恰而真,字字出于肺腑。
相较于黄兄,我愧莫如也。昨日,有邀为感动中国人物之排球女教练撰赞诗者,其函曰:“请为郎平先生撰写律诗或绝句一首,中华楹联微信号拟集中为今年感动中国人物发诗祝贺。”余老乏激情,每有烦扰,又值公务紧要,意有不适,便回曰:“尚无诗兴。”旋即却谢之,请别择高手以襄盛举。
“于我心有戚戚焉”,虽了却此事,而歉意萦绕莫能排遣。后俟有暇,即成四句,函以致歉:
章句已佳颁奖辞,续凫截鹤或成诗。
奈何心率不同歩,感动先于五冠时。
此亦颇为惭愧之事,今不耻为记,成闲话一则云尔。
九十五、诗中设色
诗中有画,诗是无形画。故诗须设色,须讲究色彩运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连用两组色彩,明丽而柔和,又以“鸣”、“上”飞动之,画出初春宜人媚景,又展现出诗人淡泊、欢愉之情怀。类似着色以设场景又表达心情者尚有许多,尤以对比强烈醒人眼目,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秦观《八六子》)等。又有浓淡变化者,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上乃个别景物着色。又有总体把握,全篇句句设色者,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地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乃李贺《雁门太守行》,用色彩烘托战事气氛,画面一片肃杀景象。
为突出色彩,吸引视觉,“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南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其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三)、“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秋日夔州咏怀》)等等。
刘勰谓:“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文心雕龙·物色》)贵在时见者,如周邦彦《玉楼春》云: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黃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繁而不珍者,或可举黄庭坚《水调歌头》词: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九十六、三不可作
“诗不可强作,不可徒作,不可苟作。强作则无意,徒作则无益,苟作则无功。”(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骊塘文集》)
宋潘大临见秋来景物件件可入诗,恨为俗氛所蔽翳而未能得句,一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兴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搁笔。意败则无诗,此“不可强作”者也;
宋“程师孟知洪州,于府中作静堂,自爱之,无日不到。作诗题于石曰:'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长是点灯来。’李元规见而笑曰:'此乃是登溷之诗。’”(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堂之爱可耳,作诗亦未必不可,然作诗题石只为惧人不知之用,未免矫情,故招“登溷”之诮。此“徒作则无益”也;
范仲淹“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首……述边镇之苦,欧阳公呼为'穷塞主’”(北宋魏泰《东轩笔录》)范公“塞下秋来”之作,乃戍边生活写照,出于真情实感。而欧阳修不以为然,亦作《渔家傲》送王素出守平凉词一首,其结二句云:“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以为较范词有气魄,实则“想当然耳”,仅“止于谀耳,何所感耶。”(清贺裳《皱水轩词筌》)此“苟作”者也。
九十七、春来春去愁煞人
有网名霜花满袖者,“体制内”人也,老退二线,耽于网络,钟情于词,尝入十数诗词群,随众填词。某日席间,霜花以其春课“感春来春去”《点绛唇》词见示,余拜读一过,以酒酣未便置评。明日,霜花又于微信群里求“砖”,且不厌其改,凡九易其稿,成如下面目:
心雨声中,风来香透阑干右。分花拂柳,照水舒红袖。
一瞬桃鬆,人过玄都瘦。绾思久,兰亭如旧,欠欠春千绺。
余感佩其专情、执著又勤勉,然如其所言:“小令与绝句不易写,善为者见天赋”,或非勤能补拙也。
又明日,余于视频会间听会走神,思及霜花所作,戏为打油次韵一首,贴于微信群而调侃之曰:
絮乱冬春,有人心左情伤右。哭花哀柳,泪下湿襟袖。
小令初成,消得新来瘦。寻思久,这春依旧,发已不成绺。
夫感动于心发而为言者,未必庄出也。语固油而心尚善也,善哉善哉!知霜花能以善者之仁而善待之也。
九十八、三余·三多·三境
时间有三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言及董遇,裴松之注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自是,学足三余便是读书之诀窍。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云:“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堪为例证。
为文有三多。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看多,既言数量又言范围。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摩诘五律百首,再读老杜七律百首,次之李青莲绝句一、二百首,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
做多,首推李贺,其母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又白居易“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昔梅圣俞日课一诗。”陆放翁“七十八日得诗一百首”,“日课尤勤于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刘后村语)艺熟必精,理势然也。
商量多,唐诗僧齐己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往谒郑谷求教,又贾岛与韩愈“推敲”之佳话,皆堪为范。
学问有三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分别摘引晏殊《鹊踏枝》、欧阳修《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词句,以喻三种境界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三种境界分别代表博览、深思、贯通。但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此三种之境界。为学者不可不知也。
学问之道无他,用三余、达三多、臻三境已矣。
九十九、才子气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无论作诗作词,不可有腐儒气、不可有俗人气、不可有才子气。人第知腐儒气、俗人气之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气亦不可有也。尖巧新颖,病在轻薄;发扬暴露,病在浅尽。腐儒气、俗人气,人犹望而厌之;若才子气则无不望而悦之矣,故得病最深。”
杜牧之《过华清宫》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明谢榛以为不及鲍防《杂感》诗“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托讽不露(《四溟诗话》)。按樊川风流倜傥,诗风抝峭,偶有“尖巧新颖”者,病在轻佻漓薄也。
刘梦得《游玄都观》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固知政见不同,斗争不可调和。然形诸于诗,未免“发扬暴露”,病在识浅度狭也。
一〇〇、百年后知谁
袁枚《随园诗话》云:“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
余读此则诗话,尝眉批曰:“批伪君子。”某尚书以其一品官阶或可入《清史稿》,然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百年后,人但知有苏小,而不知有某尚书。伎者,封建社会底层之特殊人群也,属被玩弄被压迫者。敢以苏小为乡亲者,其思想具有人民性,较之以狎伎为时尚又视伎为另类之卿相士大夫所谓道为先进,何过之有?
近人傅庚生先生,或对袁枚其人有深入研究。傅先生以袁枚为“擅文而入魔者”,“恒以小慧自圣”。尤其不惯袁枚以苏小为乡亲,亦大加诃责之曰:“岂宜为后世之知名乃甘与一伎相骖靳以邀之耶?”(《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余甚纳闷,岂傅先生为恶子才乃甘与某尚书相骖靳以论之耶?
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