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缺的不是关爱,而是一个骂醒你的人——1名1型病龄20多年的糖友心声
最近中央八台在重播《芈月传》,有个剧情是嫡公子荡为了抢公子通的狗,和通打起来,不仅摔死了狗,还推倒通,导致通的额头流了很多血。芈月将此事告知荡的母亲——腹黑的王后芈姝。芈月说公子荡身上有一股戾气,而芈姝认为芈月小题大做,居心叵测;更认为自己的孩儿没有错,小小年纪居然打赢了更大的哥哥,英武神勇值得表扬。
这事让我想起朋友丽。丽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境不太好,父亲还常年酗酒,导致父女关系紧张。丽每每向我们抱怨,我们都尽量劝慰她。可是劝慰很多时候却只能换来她更多的忿忿不平。埋怨世道不公,有关系的人都找到了好工作,她却完全倚仗不了家里人;埋怨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家庭和睦生活顺意却还要在她面前卖弄;埋怨她总是遇上倒霉事,工作永远遇不到好领导,薪酬永远不合心意,工作环境永远让人委屈。为此,她毕业7年换了6份工作,最近刚参加完第7份工作的面试。
如果说秦王后芈姝姑且因为身份显赫恃宠而骄,或者是被嫉妒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自己和孩子的缺陷;那么我这个朋友就是永远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仿佛全世界都与她为敌,家庭幸福的总是有阴谋的,升官发财的都是用了旁门左道的,只有她自己是百分百努力却还是得不到老天眷顾的。
驱不散她心中的愤世嫉俗,就像我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她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问题都是别人的。她更愿意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楚楚可怜的身世似乎成了她的一张王牌和谈资,为自己的不如意找到一个推卸责任的借口。
我患1型糖尿病20多年,曾经有个糖友和我走得很近,那时候我和她都刚失恋。我在网上发了帖子,我说:凭什么一段感情的结束总要以眼泪收场,好像不哭得肝肠寸断就不足以显得荡气回肠?那时的我血糖飙到25mmol/L,似乎自暴自弃才对得起失恋的打击。那个糖友和我感同身受,我俩每天活在自怨自艾的小情绪里。
然而我和她不同的是,我只是缺了一个骂醒我的人,她却是那个一直想装睡的人。
在那以前,我对糖尿病的认知一直非常愚昧。十多年来没到医院复查过,不了解前沿医学,更不懂怎么管理自己的身体。由于才得病那会儿还没有家用血糖仪,测血糖非常不方便,所以几天测一次血糖好像也是正常的。出院之后由于从没到医院复查过,对测血糖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一个月测一次也很正常”这样的认识上,唯一的控糖方式就是严格甚至于扭曲的控制饮食。
直到那一次失恋的打击,让我血糖飘忽不定了很长时间。我在网上求助,有专业的糖友不断教育我,骂我得病那么多年还像个初病之人一样什么都不懂。我仿佛恍然大悟一般看到了自己的无知。
我知道了速效胰岛素的存在,知道了黎明现象、苏木杰反应这些专业名词,还知道了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这些重要的检查,更知道了原来保持血糖稳定并不需要一味控制饮食,只要学会合理换算,糖尿病人什么东西都可以吃。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经常测血糖的重要性。
那个曾经和我走得很近的病友,却一直没有缓过来。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她努力工作,加班加点熬夜,饮食不规律,却从来想不起测血糖,到最后累垮了身体,眼底和肾功能都出了问题。她一方面向我抱怨身体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却埋怨每个相亲对象都歧视她的疾病。
我想说,得病确实有可能成为我们谈恋爱和结婚的障碍,不过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我知道的得病后结婚生子的糖友同样不乏其人。但如果你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都不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别人又有什么义务来可怜你?
如今,我很感谢当初那些一边骂我,一边教给我控糖知识的糖友,是他们骂醒了我。如果没有那样的点拨,也许我到现在还沉浸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并且以为别的病人都和自己一样。
经常会看到一些糖友因为长期控制不好而患上并发症,甚至离世。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我都有种兔死狐悲的伤感,担心着自己今后的身体。还是那群骂我的糖友,用一种见惯大风大浪的冷静教训我:如果你很努力地控糖了,那真要出现不好的结果,你也无憾了;最可怕的是,等出了问题了,你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做的不够。
我看到很多糖友,都会在仅仅十年左右就出现严重并发症——尿毒症、透析、功能障碍、神经萎缩、血糖波动造成的全身不适等等。引发这些词语的缘由,也许仅仅是因为长期不测血糖留下的后遗症。
在这些糖友中,有很多是装睡的人,在自暴自弃;也有很多是很努力的人,管住嘴、迈开腿,积极配合治疗。只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等并发症真正来临了,这时候我们做的很多努力所收到的效果都非常微弱。对于这群努力的人来说,如果那时候能有一个提醒他们的人,告诉他们多测血糖比寄希望于肾移植更可靠,又或者更早一点,在他们还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时候提醒他们,多测血糖比虚无的怨念、哀叹更有用,会不会好一些?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说过于残忍,会说我在没有完全了解来龙去脉之前就妄下结论,说我没有看到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如意,说我没有看到他们先天身体条件可能比一般的糖人更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们那些还在装睡的人能从逝者的经历中找到某种启发,将我视作那个骂醒曾经沉睡的你的人,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就像那个骂我的糖友说的:何必杞人忧天想象自己并发症的那一天?该来的总会来,重要的是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将自己有质量的生命尽量延长,不要留下遗憾。毕竟,多测血糖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总比治疗并发症廉价得多,也轻松得多。
那么你,究竟是那个希望一直装睡的人?还是像我曾经一样只是缺少了一个骂醒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