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挑明了解说,错过此处,纵有铁鞋无有寻觅处
《太极拳谱》的“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裆护肫。
只有郝月如的解释最准确,郝月如上承郝为真、李亦畬、武禹襄,并直接得到李亦畬的传授。
但是,尽管你看了、也读懂了,但是你仍然是迷迷茫茫,不知练法。这都是因为少了一个直观的说法,没有说出直观的、整体外貌的形象。
身法八要的整体外观形象就是“川字步”、高架三体式,并且是动态走架中的“身法八要”,身如游龙,决不是静止不动的“站桩身法”
身法八要,其中的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六条无需多言,就是身体的中正、收敛入骨,身如绳吊。而“裹裆”与“护肫”则大有说道了。
裹裆就是一腿实一腿虚的高虚步、川字步、高架三体式步,用虚腿一侧向内包裹,两腿合并为一腿的意思。
借鉴“游身八卦掌”的术语,就是“剪子腿、摩膝、摩脚踝”,也是两腿合并为一腿,两腿内劲贯通,一提一踩,如蹬自行车。
这也是“尾闾正中”的作用,主宰于腰,腰与尾闾要随两脚的虚实转换自动调整到“从头到脚的垂直线”上。所以外形上显现出摇头摆尾、身如游龙的身法,古人又称太极拳是大姑娘拳,身形如模特走猫步,腰胯游动,“身形应当似水流”才是根正苗红的太极十三势长拳。
而且裹裆是两腿虚实转换的连续动态过程中的要领,而绝不是静立站桩,《太极拳谱》也绝没有“站桩”一说。
符合身法八要的太极拳就是左右川字步的轮流连续转换。
《十三势歌》说,“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太极十三势行功走架时,两腿始终处于虚实轮流转换之中,就是左右川字步的连续转换,也就始终处于”三虚包一实“的状态,一实腿着地,一虚腿“裹裆”,两手虚灵“护肫”,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自然包含其间了。
这就是动态走架的“身法八要”,守此八要,则全身内劲收敛于腰间,“五心纳气,汇合于腰间丹田气海”,此乃练就丹田内气、内劲的高级修炼法。“五心”者,两手心、两脚心、头顶百会之心。
身法八要与身法十三要,互相解悟
郝月如在《身法八要》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后五条,成为《身法十三要》。新增加的五条是: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
有经验的朋友就会体会到,后加的五条不过是《身法八要》的延申和细化,但也让后来人更加解悟到《身法八要》的真谛。
腾挪、闪战是身法八要的延申,是实战用法。而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早已包含在八要之中了,这也可以反证太极拳的《身法八要》始终是虚实分清、一腿实一腿虚的川字步、高架三体式的身法。
不得不吐槽的大架,身法不符合《太极拳谱》的“身法八要”根本,却又处处引用《太极拳谱》的拳论,阴差阳错必定难免
不得不吐槽一下普遍的大架太极,长弓大马,架势舒展,在《太极拳谱》的“身法八要”的立场上说,那就是以缺点为特点,却又要套用《太极拳谱》的拳论,两者注定是不合拍的,阴差阳错,难免似是而非。
“身法八要”是太极拳的根本、基本功,大架、小架都由此分道而各行其是。
以练身法为根本,则上下一条线,全身拧成一股劲,步子不要大、手臂不要伸展太过,而是收敛劲整,与“游身八卦掌”的“游身、身如游龙”之义相同,以练身为主而不是光练手法步法,更不可以腰背直板板地无活动气,这就是小架,太极拳的正宗原味。
《身法八要》明了后,太极拳的原始真相跃然纸上,就是左右川字步的左右轮换的连续动画片,也就是打拳如走路,活步走架,绝不可以出现大弓步大马步
须要特别说明的是“护肫”,两手守中用中,两手不离胸腹之处,两手相系如胸前抱球,走化只须化出胸腹之外即可,无须“舍近求远”,如掤捋挤按,只须出了胸腹区域之外即可,至于走大圆、两臂直伸,那是用功于无用之地,外强而中干,表面看起来架势气势很足,实际中线空虚,内劲不连,这就不是”护肫“了。
符合《身法八要》的原始太极拳就是左右川字步,打拳如走路。“进退须有转换”就是两腿分清虚实,虚腿要裹裆、摩膝。“往复须有折迭”就是“护肫”,两手不离胸腹区域,左右上下往复折迭。“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太极拳与“龙形八卦掌”的命名含义一样,图画中的龙的四肢短小,纯是身体的身法游动,身体游动起来才是“势不可挡”,手脚只是顺势加把劲而已。所以“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动起来才是“一动无有不动”,上有“两手相系”的护肫,两手不离胸前的一团揉球内劲,下有两腿相随的裹裆摩胫、两腿并为一腿,脚下腾挪轻灵,脚下无根,如龙游空,脚下生云。
全身内劲畅通、节节贯串,自然就松柔了。反之,如果内劲未通,空言“松松松”,只能是松懈,空洞无劲。
这就是符合《身法八要》的太极十三势长拳,与世间普传的那些个“太极”,是不是天地之差?!
太极拳的《身法八要》挑明了讲解,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错过了此处,便纵有铁鞋,走遍天下也无有寻觅之处了,也就会错过一辈子了。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揖手 2021/06/14 星期一 端午节 特别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