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证

(1)原文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2)原方组成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炙甘草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临床用量及煎服法

大剂:柴胡30g,白芍30g,枳实30g,炙甘草30g。

小剂:柴胡15g,白芍15g,枳实15g,炙甘草15g。

注:原方为散剂,本人将其改为汤剂使用。

上方加水15小碗(约1800ml),将药浸泡1小时,煎煮1小时,取600ml,分3次温服,每次200ml,每日1剂。关于大、小剂量的使用,应根据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的不同,灵活运用。上方为50kg成人用量,小儿根据体重数折减。

(4)方解

此条文论述的是少阳证,仲景将其放于少阴病篇内,用意是鉴别少阳证“四逆”与少阴病“四逆”。少阳“四逆”,是少阳气机郁滞,阳气被遏,手足气血流动不畅,而出现四肢末端欠温,其脉应为弦脉或弦沉。少阴病之“四逆”,是因少阴阳气虚衰,其人手足厥冷,伴恶寒,脉微欲绝。少阳属半表半里,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气机畅通,气血津液流动不息。若气机郁滞,就会发生气郁不畅,不仅阳气不能达于肢末,出现“四逆证”,还会于体内出现胀、满、痛等病变。若在胸,影响到肺之功能,则为咳;影响到心脏,则为悸;若在腹,影响到膀胱,则小便不利;影响到大肠传导,则泄利下重;腹中气滞,而腹中痛。因气行无定处,其病变亦无常度,故原文用“或然证”出现。以上诸症,用行气散结之四逆散治之。

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味组成。原方为散剂,现代多作汤剂用。本方由芍药甘草汤合枳实芍药散加柴胡组成。柴胡散心胸、胃肠之结气,解少阳邪热,推陈致新。本方用量小,主要取其散结气、推陈致新之作用,而不用其解少阳邪热。《伤寒论》第29条用芍药甘草汤治“脚痉挛”,小建中汤中亦重用芍药,且芍药和炙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专治腹中急痛,可见本方治拘急性疼痛效佳,原方证治腹中痛,用意即此。《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载枳实芍药散用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有破积散结,除满消烦之功。诸药合用,有行气散结,消积除烦,缓急止痛之功。

(5)临床应用

本方为少阳证方剂,主治胸腹、胃肠胀满疼痛,有推陈致新,行气行血的作用,为仲景治气滞、气结、气郁之代表方。对少阳经所属胸腹部及内在多个脏器因气结、气滞、壅塞不通、阳气运行不畅所致的肢体逆冷等病变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方与它方合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音沏,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现分述于下。

·四逆散合瓜萎薤白半夏汤,主治胸胁胀满,胸中痹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

·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主治头晕头痛,胸胁满痛,胸痹心下痛,胸满气促,咳喘,小便不利,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等。用于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附件炎、附件囊肿、闭经、痛经等。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主治右胁胀痛,心下痞满,乳房包块疼痛,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乳腺增生症、痛经、月经后期、月经量多等。

·四逆散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胸胁满痛,心悸,口干口苦,咳喘咯痰,心下胀满,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小腹坠胀等。用于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脑萎缩、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哮喘、冠心病、乳腺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盆腔炎、急慢性前列腺炎、附件炎等。

·四逆散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男子阳萎、早泄。

·四逆散合小建中汤,主治心下疼痛,腹中痛。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

·四逆散合小陷胸汤,主治胸胁满痛,心下按痛,咳嗽咯黄痰等。用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主治咳嗽,咯痰不利,咽中异物,心下满痛,嗳气不舒等。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等。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主治胸胁、心下痞满,呃逆嗳气,恶心欲呕,大便稀溏。用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四逆散合小柴胡汤,主治胸胁满痛,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乏力等。用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四逆散合《外台》茯苓饮,主治胸胁满痛,心下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咳嗽咯痰等。用于急慢性胃炎、感冒、咳嗽等。

·四逆散加大黄,主治胸胁满痛、腹痛腹胀、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燥等。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

(6)临床验案

【案一】

李某,男,68岁,仪陇县人。以“胸痛,胸胁胀满,心悸1年”,于2019年3月1日初诊。

刻诊:1年前出现上述症状,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并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出院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异山梨酯、复方丹参片等药,时好时坏,劳累时加重。症见面色略清紫,精神尚可,自述左胸胁及胸前区闷胀,有时疼痛,伴心累心悸,舌淡紫,苔白微厚,舌下静脉瘀滞,脉弦滑略紧。

中医诊断:少阳、太阴、少阴合病,兼寒凝血瘀心脉。

西医诊断:冠心病。

处方: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柴胡30g,赤芍30,枳实30g,炙甘草30g,全瓜蒌45g,薤白30g,生半夏(热水洗)45g,桂枝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桃仁15g,丹参30g,三七粉(分冲)10g。

上方加水15小碗,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服,每日3次,每2日1剂。3剂。

3月7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诉胸胁胀满减轻,感觉舒畅多了,无压榨感,但时有疼痛,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再进4剂,煎服法同前。

3月16日三诊:胸胁胀痛明显减经,偶尔发作一次,感乏力,气短心悸,舌质淡,苔白,舌下静脉瘀滞,脉弦细弱。上方加黄芪50g,干生地黄50g,全当归30g,以益气养阴。煎服法同前,再进3剂,以观后效。

3月23日四诊:胸胁胀痛消失,该疗程期间只有2天偶尔发作2次胸前胀痛,心悸心累减轻。效不更方,继用前方10剂,诸症消失而愈。

【案二】

王某,女,31岁,仪陇县人。以“经行腹痛,白带量多1年”,于2019年3月5日初诊。

刻诊:1年前出现每行经时腹部胀痛,白带量多,色微黄,稠糊状。B超提示:慢性盆腔炎、盆腔少量积液,经我院妇科治疗(抗炎药、中成药花红冲剂),效不佳,反复发作,时重时轻,经人介绍,求中医治疗。症见精神尚可,饮食、二便正常,每次月经时腹胀痛,白带量多,有时色黄,舌质边尖红,苔白微厚,脉弦微细弱。

中医诊断:少阳、太阴合病,兼血虚血瘀。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处方: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柴胡30g,枳实30g,白芍30g,炙甘草30g,全当归30g,川芎30g,茯苓30g,炒白术30g,泽泻30g,益母草45g,玄胡30g,薏苡仁45g。

加水15小碗,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4剂。

3月15日二诊:白带明显减少,效不更方,再进5剂。煎服法同前。

4月1日三诊:服上方后,本月月经来时:无腹痛,月经量、色、质正常,无白带。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双尺沉。再服四逆散合金匮肾气丸(汤)。

柴胡30g,白芍30g,枳实30g,炙甘草30g,蒸附片20g,桂枝20g,干生地黄45g,山茱萸45g,泽泻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淮山药45g。

上方加水15小碗,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5剂后,经B超检查提示:无盆腔积液。诸症消失而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