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思维 | 很拼,但没用—高级的人生,没有廉价的勤奋
全文共计3833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大厨最近开通了公众号,会分享一些学习和职场的干货长文给大家,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支持。
最近听私信里一个小姑娘的碎碎念:
前天开组会的时候,明明已经用心准备了,还是被老板骂得劈头盖脸。
身边的人说我从脖子红到耳朵根,整个人像一只烤熟的虾子。
别人可能只是只是开玩笑,可我听后更加难过了。
是我太玻璃心吗?感觉别人说或者不说我都很羞于见人
最后,她特别委屈地说:
“毛毛姐,我真的已经好努力了。
不是说天道酬勤吗?
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呢?
我要怀疑人生了!”
1.
很拼但没用,努力没回报,越学越迷茫
我念博士的时候,当过两三年的Teaching Assistant,就是助教。
负责的就是上课跟课,辅导学生写作业,带实验课,课后答疑,改作业等等……
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第一次从一个老师的视角,去观察这些天资与努力水平各异的同学们。
在我的印象中,班上最勤奋的人往往不是学霸更不是学神,而是学渣。
他们真的很勤奋,很辛苦。
每天做得题比学霸多,课堂笔记记得比谁都认真,课后他们的邮件常常塞满我的邮箱。
但是怎么折腾,成绩就是上不来。
大家回忆下自己的初中高中,
是不是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
都会有一批尽管努力,
但学习成绩不好的中等生?
所以千万不要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自诩努力不比别人少,但结果呢?
他们的所有努力好像是飞蛾扑火,让人心疼。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这种勤奋型的学渣呢?
还有个词叫“低水平重复”,你怎么保证自己的努力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
很遗憾,我自己就曾经是这种“勤奋型的学渣”。
所以,下面就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聊一下吧。
2.
盲目的重复就是懒
我曾经的问题就在于:
会错误地将过程与目的混为一谈。
比如,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刷题实际上是通过大量重复训练来达成这个目的的过程。
而“努力”则是对这个过程的一种描述。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就是那个努力却又被周围学霸大神看不起的小姑娘!
我所谓的努力就是把实验的schedule排得满满当当,实验记录本写得密密麻麻,24小时连轴在实验室转,可是一个礼拜却拿不到一组能看的数据。
这是为什么?
有次一个访问学者老师看到我实验失败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你这个实验的步骤是五六年前别人留下的。你不改变任何条件,单纯的重复意义是什么?
我们这个行业,讲究的就是日新月异的技术。
五六年前摸索出来的实验条件,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了。
可看看你,宁愿人云亦云地跟随别人的脚步,也不愿意自己去找最新的文献!
去问问你导师寻求意见吧!
不然你再勤奋也没有用,这就是懒惰!
他现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当教授。
每次想起他来我又感激,又羞愧的想哭。
毕竟当时他说我的时候还有好几个人在场。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很勤奋。
学霸们也很勤奋,但是学渣们的勤奋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敷衍,
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们很少从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却试图用苦行僧般的虔诚来感动自己,
感动别人。
3.
避免盲目努力!
给自己的知识技能分个类,刻意练习!
比如另外一个大家经常问我的问题是:
“兴趣爱好太多,
想读书,想学跳舞,
想学英语,想学插画。
不知道如何抉择,分配时间去努力,
职业选择更迷茫。”
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但你的精力根本不足以支撑所有的爱好。
那么就必须有个筛子,选出哪些是需要花大力气付出努力的。
这样有方向,不会零散,随意地捕获不相关的知识。
尤其是在职业定位阶段,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优势,自然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看似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其实找的每一份都只能凭运气。
所以,大家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 第一,你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吗?
✅ 第二,你知道自己的职业短板是什么吗?
然后大家可以拿一张纸出来,以“擅长”为x轴,“喜欢”为y轴,画四个象限:
擅长又喜欢的,是优势;
不擅长但喜欢的,是潜能;
擅长但不喜欢,是退路;
不擅长又不喜欢的,是盲区。
⬆ 我自己随便写的,大家也可以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不要盲目追随别人做什么,你就原样copy。
什么叫擅长,
只要你做得比六七成的人好,
就可以称为擅长了。
在美国著名的测评公司盖洛普的调研发现,
全球仅有3%的人在做自己擅长的工作。
而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会大大的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画完这四个象限后做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
聚焦优势/培养潜能/利用退路/躲避或者突破盲区。
如何聚焦优势?
目前属于优势的要加大优势学透、外化,让别人知道,看到你的价值所在。
把一个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精进,这个人就是成功的。
日本的小野二郎就是把一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
小野二郎在日本享有国宝级的地位,安倍晋三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慕名来他的店里就餐。
纪录片导演大卫·贾博以小野二郎为主角导演了一部《寿司之神》,纪录片里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是工作时永远站着,不能坐下。
超过五十八年的工作时长,他都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技艺中度过,可以说为做寿司这一件事倾注了自己的人生。
小野二郎说:
为了提供更好的让外国客人领会寿司的奥妙,
告诉客人寿司食材的来历和料理方法,
还特意花了3年时间去学习英文。
近几年中国客人越来越多,
但中国客人绝大多数既不会日文也不会英文,
吃了半天都不知道在吃什么。
所以又去学习了基本的中文,
现在能熟练的用中文报菜名。
潜能?退路?盲区?
属于潜能区的,哪些想变成优势的,也要学透。
一些落在退路区的东西,可以作为储备粮暂时保存起来。
盲区类的东西,没有大用场的就躲过去,不用花大功夫。
可是,如果有一些必备知识或岗位要求的能力落在了你的盲区,请立刻马不停蹄地学起来。
比如photoshop之于平面设计师…
4.
不要着急,从小目标开始积累成就感
努力但没用的时候,感觉很丧,
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但是你的焦虑,你的自责,人潜在的贪图安逸与生来的懒惰之情会放大这种想法,
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最后陷入这种负面情绪的死循环中,一场雪崩就这样到来了。
所以,请把目标放低一点,从做好手头上的小事开始。
做一切可以提升信心的事情,做一点值得炫耀的小事,如果能被称赞是再好不过了。
比如我一个朋友,从小就有学乐器的梦想,可是小时候受限于家庭条件,长大后又天天在忙工作,有钱却没有整块时间去上课了。
可是,前不久我看到她在朋友圈发自己口琴的小视频,她几乎每天都坚持打卡练习口琴。
这种努力有效果吗?
当然了,我一个乐盲的耳朵,都能听出来吹得越来越好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正面案例:
建立一个小目标(学习口琴)
+做一点值得炫耀的小事(朋友圈小视频限制在15秒内,能完美表演15秒并不难)
+获得别人的称赞(朋友圈点赞无数)
=有动力有目标的持续努力。
5.
尊重大脑的生理机制,学会合理休息
有一部电影叫做《百万美元宝贝》,讲述了一个对拳击有强烈兴趣的女孩叫麦琪,有一天她走进训练馆,请求法兰基收为门徒。
麦琪是个以当服务员为生的女孩,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价值,她用坚毅的决心软化了法兰基,他终于决定把麦琪培养成出色的女拳击手。
影片讲述的是勇气和梦想让这对师生放下了往日的痛苦,心中有了新的力量,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
我记得,里面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是“打出一记重拳的最好方法,是退后一步”。
有时候,真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
《精力管理》这本书里说:
“人生应该是一场接一场的短跑,
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
短跑观意味着:当你学习/工作90~120分钟后,
你应该休息15分钟。
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
所有适应高强度学习的学霸,没有一个不是特别擅长见缝插针的休息。
会学的人往往也最会玩。
这么朴实的道理,大家小时候估计都被长辈们提点过。
关于休息,我的方法就是换不同的学科来学。
卢梭说:
“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
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
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
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
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
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后来到了职场上,我也不习惯一天下来只忙一个项目,常常都是多线操作,“反复横跳”。
如果当天手头上没有第二任务,我甚至会去给自己找点别的事干,就是为了防止大脑对单一任务产生疲劳。
而反观呢,有些同学处于间歇性三分钟热度,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
不会合理休息,一立flag就是这一个礼拜要在图书馆坐满40小时这种。
所以,你的朋友圈里有没有这种令人敬佩又有点心疼的勤奋型学渣呢?
可以在下面留言说说你遇到的例子。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