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隶书经典《作太元传》欣赏
邓 石 如(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帝颙琰嗣位,为避“琰”字讳,邓石如乃以字行,又号“顽伯”。因其长期负笈(指竹制的书箱)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号“笈游道人”。康有为评他的书法篆刻为“千百年来一人”。
.........................................................
从一个“少产乡僻,眇所见闻”的穷孩子成为著名书法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他的刻苦好学。他年少时以白居易为楷模,惜时发奋,习书、写作、刻章,致使手腕起茧。但因家境贫苦,买不起碑帖和书籍,于是他从17岁始,以书法、刻印鬻艺出游,以寻求书刻艺术的“群书”。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穷困的境遇没有阻止邓石如寻求书刻艺术的决心,他甚至在62岁时还登泰山观碑。一次游黄山,踏遍三十六峰,见怪异而具情趣的石块,他感到对治学有所启发,就贮装了满满两大囊。为减轻负担,他竟然抛弃行李,但重负仍压得他足破肩肿。担石归途路经广德,市人皆笑其迂腐,而他依然扬扬有喜色。
40多年的刻苦寻求,邓石如不仅通过临摹古人碑碣吸取了必要的养分,而且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中,进一步锻炼了书刻技巧。
求艺的路上,他得到了正直、热心肠人的帮助。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一天,邓石如在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寿春书院诸生刻印、书扇。该院主讲梁谳见到邓石如的作品后,连声赞道:“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䮚轹数百年钜公矣。”
..........................................................................
当梁谳得知邓石如学书刻印的苦衷后,非常同情,除直接给予指导外,还将邓介绍给江宁的朋友梅镠。梅镠家中藏有“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的许多金石善本,虽家道中落,仍接纳了邓石如,不仅尽出所藏供邓纵观博览、悉心研习,而且还为他提供衣食及笔墨费用。
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累8年之久,在梁谳的指导下,学成了正、草、隶、篆各体书法,所治印苍劲庄严,流利清新。
邓石如寻求书法刻印艺术能吃苦,肯钻研,有恒心,加上一些有识之士的鼓励和帮助,终于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书法、篆刻艺术大家,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