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砂纳水方法
小地看福德,大地看机缘。大贵不过二朝,大富不过三代。真正好风水之地不易找,找到也多是别人的地,不能乱葬。无真龙真穴,只要立向好,配合水法,亦可平安,丰衣足食。
不会消砂,祸事如麻;不会纳水,百事见鬼
俗语云:“不会消砂,祸事如麻;不会纳水,百事见鬼。”“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地”,“砂主人丁水管财”,可见消砂纳水在堪舆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堪舆者只有正确而熟练的掌握消砂纳水之法消砂,也叫收砂,简单讲就是用阳宅或者阴宅坐山的五行属性同周围的树、铁塔、建筑物或者山头(砂)之五行属性进行比对,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吉还是凶,然后进行收吉避凶。
子午卯酉太阳火,
甲庚丙壬太阴火,
乾坤艮巽本属木,
乙辛丁癸便属土,
辰戌丑未即是金,
寅申巳亥皆属水,
此是拨砂真妙法,
见砂分金配度坐,
山峰须看人盘位,
吉凶祸福有分明。
生我为食神吉,
我克为财吉,
同我旺财吉,
克我为杀凶,
我生为泄凶。
赖公拨砂诀
论拨砂之法,惟赖公砂诀最实用,其法从坐上拨吉凶。拨吉则吉,拨凶则凶。其权操在于人,而非天成之吉凶也。砂法有五种:生砂、旺砂、奴砂、杀砂、泄砂,其中生砂、旺砂、奴砂则吉,杀砂、泄砂则凶。
砂以尖圆方为吉,歪斜破碎为凶,此为形象之吉凶,若不明方位之生克,则吉未必吉,凶未必凶。此拨砂之法,固以方位生克为主,然亦须参看形象,生、旺、奴,得吉形则吉,泄煞得凶形则愈凶,故必形象方位互参。
风水知识赏析:前后龙虎、寻龙点穴、龙穴砂水向
论穴
地理最注重者莫如穴,穴者生气会萃之所也。其象形极为明显,入首,为来龙发脉之所,犹人之首,为开帐之势,犹人之左右手,即大龙虎砂也。八者为内砂小龙虎,气聚于中,犹人之两股,结穴即在其中,男女相交,而能生育者即此,结者凝结聚集之意,故称结,其穴之深浅高底,偏左偏右,宜前宜后,全以近身之内八字为准绳二以外气为主,一以内气之土色为主,阴中取阳,阳中取阴,刚柔相济,乃为正结,古以晕为言者,意亦在此,书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和而后雨泽降,高而不露风,低而不受水,避风避水,所以称风水,阴阳相和之阳,即生气交合之所,形气相感,其吉可知,理也亦宜也。观乎天察乎地,察乎植物开花结果之所一也。非既有花果而知其气聚,当其未花未果之前,已可知其此株之必无花果,而必有花果矣,不特如是,即其花果之大小强弱,亦可于事前测而识之,此无他理也亦宜也。地理之知其前因后果者,一理而已矣,形气兼参,自得其妙,谁曰舍体而言用,舍用而言体,以一而分为二,非地理之道也亦明矣。
论穴
论前后龙虎
古论前后左右,大都以朝南为例言之,南方为后天之离,易曰离为雉,南方属火,火色朱故称朱雀!北方为坎,易曰坎为矢,矢者兽属,北方属水,水色黑,故称元武,东方为震,易日震为龙,东方属木,其色青,故称青龙,西方为后天之兑,易曰兑为羊,属兽类,西方属金,其色白,故称白虎,乃前后左右之代名词耳,实则无所谓龙虎雀武也。龙未必纯吉,虎未必尽凶,总之不论前后左右,务必高低相称,处处合情则为吉,无情则为凶,地理立穴,一如人事,主客仪容,务必相称,主弱宾强,则非所宣,书日山有情水有意,面面相顾,方称全美,世以龙地龙穴称之者,实为怪谈,世又有以喝形名地者,更属无稽,言龙言虎言禽言兽,地之外形,或有近似之模样,其内气之结作,何尝有此肖像,乃好事好奇者,以此命名而玩世耳,所以有甲以为是禽,乙又以为兽者,而丙则或以为非禽非兽矣,诸如此类,姑听之而姑置之可矣,于理则无之也。语云能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而俗人亦往往好听之而亦好言之,且不以为俗也。然欤否欤,质之高明以为如何。
论前后龙虎
辨龙穴砂水向
看地与看植物无异,不过命名之不同耳,植物之根,即地之来脉来龙也。其开花结果之所即穴也。乃即形止气蓄之所,其左右分枝,即所谓砂也,干为主而枝为客,干名龙而枝称砂,花果之向上而长者即向也。惟水则或左或右,原无一定,花果枝叶之赖以生化者,重在根干也。赖以保护者,在乎左右之枝,得以滋润者,赖在雨露之水,其成份之大小多寡!务以根干花果之大小强弱为断,润泽适宜,则滋长必繁,如或太过不及,则虽有花果,而成熟有异矣,地理之论龙穴砂水向者,其义亦与此相符,曰龙贵阴者,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老,阴来化阳也。阳则气和有济,元武要垂头者,认面别背之分辨法也,砂贵揖水贵朝者,顾我有情无情之分也。其他如后山鬼撑,砂外曜气,以及案内案外官星贵人等等诸说,乃辨本身龙力之大小强弱之分也。与植物之大小强弱,形同一理,平洋依水为龙者,龙非水也。来气来脉为龙也。水有情则砂自有意,一为立体,一为眠体,所分者不过如是耳,用法之或重脉气或重水势,则与山地无二也,得诀传眼者,自能分别用之矣。
辨龙穴砂水向
龙力长短辨
经云一代风光一节龙,龙来长短定枯荣,其数法,由近穴第一节起为第一代,龙如此论,水亦如此论,平洋地龙微而脉隐,亦如是论,三十年为一世,测某代应验如何如何,即如是论之,古师每有其说,而阅者难明,绿列此图以明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