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儿时饭菜香

文 / 圃葶             乐 / 菊次郎的夏天            图 / 来源网络

01

我妈说打小我就是一个特爱食物的人,这是好听点的说法。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是一个特能吃的人。

据说小时候我挺乖,最大的爱好除了看书就是吃东西。“我们家孩子好哄,给本书,别让她嘴里闲着,成了,过会儿再看,这孩子就跟个聋哑人差不多啦。”这是我姥爷对我的评语,跟这评语配套的还有一个小故事。

说有一天大清早,我坐在院子里吃包子看连环画,姥爷听到卖豆芽菜的吆喝声,急忙回屋去拿盆儿,又吩咐我去大门口等卖豆芽菜的,让他不要拐弯走到别处去。

等姥爷从灶房里走出来,看到我依然悠闲自若的吃着包子看画书,问,卖豆芽的还没来吗?我没吱声。再问,卖豆芽的来了没有?我还没吱声。

这时候卖豆芽的吆喝声又响起来,离我家已经是很远了。姥爷这个急啊,顾不上数落我,就往外追,恰巧这时候我抬起头来,问,还有包子吗?

这个故事是很破坏形象的,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故此,姥爷每每说起,总会换来我几记大白眼。

02

其实八十年代那会儿物资挺匮乏的,再说我是跟着姥姥姥爷住在一个小乡镇上,可吃的东西更是寥寥无几。但童年的回忆里,保留下的却大多是食物的影子。

排名第一的当属变蛋。它还有松花蛋、皮蛋的称呼,各地叫法不同。姥爷最钟情的食物就是它,没有之一。常常一大篮一大篮的挎回家,赶上大姨带着表哥表弟们回娘家,变蛋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招待品。

把新鲜鸡蛋用生石灰、盐、茶、草木灰的混合泥在蛋壳上严严实实的涂上厚厚一层,放在坛子里封死,隔段时间拿出来就可以食用了。

吃的时候敲破外层的泥封,剥开蛋壳,你会看到已经变成暗褐色却仍然亮晶晶的蛋清和依旧保持原色的蛋黄紧紧的包在一起。

蛋清我不爱吃,可能是因为它带着点苦涩的味道吧,蛋黄却是香喷喷的很有吃头。拌豆腐尤其好,或者直接切开浇点酱油,配上白粥,就是一道美味的早餐。

03

小时候最喜欢姥爷带我去茶馆,他说评书,我吃东西。茶馆里本身不卖吃的,但它邻街,便有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通常我会先要一碗放了榨得干而香的豆皮,过净了油的肉渣、雪白爽滑的面筋、切得细细的海带丝和很多芝麻粒的董家油茶,热气腾腾的端上桌来,唏哩呼噜一通猛喝,即使烫的哇哇乱叫,也舍不得慢慢的吃。茶馆里的客人经常被我这副馋猫样子逗的哈哈大笑。

喝完油茶没多久,狗肉烧饼就会接踵而至。小时候没有什么保护动物的意识和概念,能有肉吃就是莫大的幸福。

小镇上的狗肉是一绝,香而不腻,烂而不散,肥厚的地方尤其美味,一咬下去,满嘴流油。

烧饼的形状也奇怪,绝不是圆的,而是有点儿长,象鞋底儿一般的样子,上半部平平,下半部分却鼓出来,如同挺着一个大肚子。撕将开来,里面是一层一层的,可以揭着吃,象点心里的千层糕,十分有趣。

诚然,烧饼和狗肉都是美味。但倘若你来了这镇子上只吃烧饼或是单嚼狗肉,给镇子里的人瞧见,一定知道你是外地人。因为,小镇居民都知道,把烧饼和狗肉夹在一起吃,那可是美味中的美味。

据说只有小镇的烧饼配上小镇的狗肉才是一绝。单拿出任何一种去跟别家镇上的相配,味道总要差上几分。长大后,尝试过买别家的烧饼来做实验,果然味道不若之前鲜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南为橘淮北枳,造物真是神奇。

04

紧随着狗肉烧饼登场的是韭菜合子。

没下煎锅的合子象铁环一样的形状,四周圆滚滚的塞满了韭菜馅。油热了以后放进锅里,煎成油光光的,切碎的韭菜绿叶藏在焦黄的面层里,若隐若现。再扑个鸡蛋在合子中间,蛋白如玉,蛋黄似金,怎能不让人食指大动。

每次吃完韭菜合子,我的样子看上去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惨不忍睹。嘴角上、手指上全沾满了韭菜叶子和鸡蛋花的碎屑,油光发亮的,张嘴一乐,总能逗人捧腹大笑,嚯,这份阔气,一嘴的翡翠牙。

被茶小二带到后院去,洗干净了手脸,再回到茶馆里来,桌子上等着我的是一份糖点心。虽然糖做的面食糕饼统统被称为糖点心,但最得我心的只有蜜三刀和拧劲儿果子。

蜜三刀据说是苏东坡取的名字,因为这果子油润金黄,表面又有浮切的三道刀痕,所以得名“三刀”。外面的酥皮是红彤彤的,咬开以后又糯又香,清甜清甜的。记得当时创下的最高记录是一次吃了满满两盘子,撑得直打嗝,连水都喝不进去。
   
        离开小镇外出求学,老家的亲戚偶尔带蜜三刀给我吃,却是甜得发腻,甚至还能吃出未化开的糖粒,跟儿时的记忆一丝丝相符的地方都没有了。

拧劲儿果子得名也是缘由于它的形状,象个蝴蝶结般,却又绝不对称,就象是两个人一边往左拧,一边往右拧而造成的样子。这种点心吃起来比三刀子要硬一些,味道也很好。
   
        后来读《红楼梦》里面刘姥姥游大观园吃到那种象花一样的小面果子,不知怎么的,我就联想起拧劲儿果子来了,我想,如果比一比味道的话,大概也不会输给贾府的小点心,说不定还要稍胜一筹。
   
        等我开始聚精会神对付糖点心的时候,姥爷的评书也告一段落。他坐下来慢悠悠的喝一壶茶,等着我把点心消灭光。然后在我一声接一声的打嗝中,牵着我的手,顺着来时的路,带我一起回家去。

长大后,体形臃肿,体重超标,遂开始清淡饮食,健康养生。

变蛋早就敬谢不敏,狗肉也进入了黑名单,而韭菜,更是经年累月吃不了一回。食物本身朴实无华的味道仅仅只存在于儿时的回忆之中了。 

布衣粗茶醒木凉,蝉鸣星稀玉轮光。
岁月长河回首望,常忆儿时饭菜香。

野渡无人舟自横
笑对苍穹写平生
微信ID:FFLL2005
(0)

相关推荐

  • 夺命的韭菜合子 ...

    夺命的韭菜合子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些韭菜合子,当时吃的挺美,没曾想今天早晨出大事了. 先是我开始上吐下泻,反复几次后开始出现淌虚汗,发烧等脱水现象.后来老公也中招了,上吐下泻,发高烧.还好念大一的儿子较 ...

  • 何延根抒情诗——《姥爷爱吃韭菜包》

    姥爷爱吃韭菜包 于是送韭菜包成了一种习惯 只要答应了就必须送过去 昨天说好送韭菜包 结果半夜大雪 清晨时雪已没过鞋口 姥爷住在润泽园 平日里坐车  不到五分钟 今日却遇大雪 说到要做到  这是做人的准 ...

  • 河南童年美食你吃过几种?

    河南童年美食你吃过几种?

  • 正月十一、十二日有何風俗?

    正月十一日,俗為岳父宴請子婿之日.初九慶祝天公誕辰剩下之食物,於初十吃之外,尚有剩餘,娘家不必再破費,利用剩餘之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故稱為「十一請子婿」.此俗尤其體現昔人之節儉,與今人對待食物之態度大 ...

  • 最忆儿时油饼香(车向峰)

    又近年关,看着商场里应有尽有的商品,我时常会陷入买什么.买多少的纠结. 作为70后,我最深刻的儿时记忆是:一帮眼睛泛着绿光的孩子,一天到晚琢磨还有什么可吃.无论是春天刚冒新芽的辣辣缨,夏天顶着绒球的蒲 ...

  • 余雪平:犹忆儿时蚕豆香

    儿时,妈妈缝做的棉布衣服,有两个大口袋,装起东西来,可抵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布袋子.逢年过节,妈妈烘炒好了蚕豆.花生.红薯条,还没等凉透,我们姐弟妹仨,便大把大把塞进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心情好的恰似这喷 ...

  • 程俊:常忆儿时“红盔甲”

    当草和容一起来到座落在分路镇关湖大港边的"志芳种养殖家庭农场"时,看到那个撑着小船在虾网中间穿梭的人,让草仿佛产生了一种错觉,"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诗里 ...

  • 高宏|常忆儿时杀年猪

    每年过了腊八,年关就近了,年味逐渐从大街小巷高悬的中国结,超市商铺和早市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从乡村集市上众多的摊点,从行色匆匆的购物人群,从卖熟肉的店铺中散发出的香味中弥漫开来.年的概念由抽象的名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李华林:【常想儿时红薯香】(散文)

     常想儿时红薯香  作者:李华林    图片:网络 上周五,老家来人,二姐给我捎来半袋红薯.解开编织袋,看到那些还沾着星星点点泥土的红薯,我的眼睛倏地亮了,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想起小时候关于红薯 ...

  •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袁隆平院士,毕生的愿望,就是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这个愿望,搁在地表人口第一大国,那可不是想实现就实现的,但他,做到了. 作为一个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世世代代都对大米有着生母般的眷恋,一天不吃米饭,就两 ...

  • 谭喜爱:端午粽香忆儿时

    端午粽香忆儿时 谭喜爱 记得小时候,五月初五是小端午,我们一般不包粽子,只有五月十五大端午前,家家户户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碾好糯米,备好绿豆,花生米,买来粽叶,糖枣等. "五月五,冻死老黄牯. ...

  • 散文随笔:最忆儿时故乡炒米香

    最忆儿时故乡炒米香 文/梁征 自从我记事起,每年的腊月,故乡的空气中就会陆陆续续飘起炒米香.虽然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每年腊月仍然会"飘来"故乡的炒米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乡愁. 汪曾 ...

  • 郭久兴||散文:忆起儿时黄豆香

    忆起儿时黄豆香 文/郭久兴 我出生在赣中西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乡,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物产富饶,特别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每年到了夏收季节,放眼望去只见阡陌交错的田野稻浪翻滚,田塍豆(又称六月黄)的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