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我所认识的顾之炎先生 2020年第31期(总514期)

我所认识的顾之炎先生

朱子通

谈到九溪精英,在九溪地戏恢复和屯堡文化兴起时期,无论如何是绕不开顾之炎先生的。在我的印象中,他常穿西装打领带,发型新潮,皮鞋铮亮,衬衣、袜子白净,很讲究,不像一般村民的打扮,后来知道他在贵阳一家公司跑业务。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识字不多的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能混出这个样,简直就是一个高级干部的派头。

顾之炎先生像

一个村子里,总会有独特而倍受争议的人。已故去四五年的顾之炎先生(依辈分我叫他二爷爷)就是这样的人,时常让人想起。

与顾之炎先生真正相识,缘于地戏。记得有一次去拜访他,那时,他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传承人了。我担心受拒,他却欣然受访。采访中,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健谈,只要进入话题,总是能左右逢源。谈到跳地戏的经历时,他侃侃而谈:“跳神[1]我是跟杨炳清老人学的,开始学跳《小军拜鼓》,通报军情;别小看是小军,唱腔、动作也马虎不得。之后师父让我戴(扮演)秦王李世民[2],我不敢。师父说你难道要戴一辈子的小军?我跳的时候你不得看啊?我恍然大悟,把师父戴秦王李世民时的唱跳动作模仿一遍,还加了自己的创新,师父竖起大拇指夸奖我跳得好。我说师父你没有教我却夸我?师父说,你啊还用教吗?”言语间,他的脸从平静向自豪变化,有几丝得意。

顾之炎先生还讲了他跳神的一件趣事,说一次他跳《尉迟恭洗马救驾》这段戏,扮演秦王李世民。戏中,他打了几个败势,手拉下脸子上的野鸡毛(翎毛)弯成弧形,弓步一开,侧身往下又划了个弧,“二哥块来救我”……这是表演秦王被单雄信追杀时的情景,动作柔软,声音略带悲凉。这时一个挑水的妇女经过,被吸引停了下来,却忘记放下水桶,一边换肩一边看,等看完了这出戏,她才发现水桶里的水已经漏了大半。这位妇女很懊悔地说了句“哎哟,我又得重新去挑水了,要不,等一下怎么煮猪食!”

我喜欢写毛笔字,每年春节常写春联卖。有一次,顾之炎先生经过我的摊位,说:“遇到不会写的字我教你写!”我闻言十分诧异(他读书少、识字不多),他却又马上说:“老贤,我是来请你帮我写对联的。”他指着摊位上我摆放的对联说:“它们认得倒我顾之炎,我却认不倒它们,真是天下怪事!”这让我见识了他说话的幽默。

顾之炎先生让村里人敬仰、难忘。除了他走南闯北的经商经历、头脑活泛、点子多、见识广外,更是因为有一份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

顾之炎先生

九十年代末,他在大西桥镇担任企业站主要职务,那时起,他就为宣传九溪而四处奔走,安顺、贵阳,只要有宣传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他慕名去拜访贵州省早期研究地戏而负盛名的研究专家沈福馨老师,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沈福馨老师的帮助下,顾之炎带着地戏队到韩国演出,回国时,受钟敬文教授邀请,到大学讲地戏,得到“地戏教授”的美誉。一时,九溪地戏名声大噪。后来,他不断接触了许多文化专家,开阔了视野,最后认识到家乡发展的优势是屯堡文化。在罗布龙、孙兆霞等地方学者、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九溪屯堡文化研究协会,开创了村寨研究屯堡文化的先例。之后,为了展示宣传九溪,他与九溪老协会[3]的老人和其他村支两委的干部于2002年2月23日,组织了前所未有的“九溪人民给安顺人民大拜年”的大型活动。村里人打着“屯堡第一村”的大横幅、十几辆彩车、三堂地戏队、一支舞龙队、老中青屯堡服饰展示队伍,近2000多人。活动声势浩大,却井然有序,显示了九溪村人的组织能力,体现了九溪发展的信心。

有一次,顾之炎先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有要事。我不敢怠慢,很快到了他家。他一脸严肃地说:“我任九溪村支书这几年,觉得九溪的杉树林、茶园、水电站、小煤窑、异地贩卖粮食作物等已经不是我们发展的优势了,反而是跳神、花灯、屯堡服饰、老房子等正在渐渐消失的文化,才是发展九溪最好的条件,是开发特色乡村旅游有美好前途的好东西。我已经向有关部门写了报告,打算把每年的七月半放河灯办成传统民俗河灯节,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九溪村的屯堡服饰、民居、自然条件、山歌、地戏、花灯、美食(青菜渎豆腐、糯米糖等)、说书、展言旨[4]、参桌子[5]等地方文化。顺应形势,立足实际,宣传九溪、发展九溪,让九溪走出国门。”他越说越兴奋,我越听越疑惑,这是不识几个字的人说的话吗?

现代文化的丰富多彩、媒体信息的发展,QQ、微信等网络平台在当地年轻人的眼里多彩纷呈,他们不再喜欢看跳神了,更别说让他们学跳神。对这种现状,顾之炎经常跟我提及,甚是担忧老辈人传下来的东西突然要断了。作为跳了大半辈子地戏并是国家级地戏传承人的他,很难接受。后来,2012年,他琢磨着把屯堡文化推进校园,在征询安顺许多屯堡文化研究者并得到认可的情况下,于是请朱发猛编教材,让我利用九溪小学代课教师身份之便在学校讲授服饰、方言、地戏;还亲自到学校听我上课,了解是否落实有效。他说:“两个朱老师做这件事,我放心!”其实,我也深深感受到他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坚持做下去,传承才有持续性。他为今天安顺少儿地戏学校九溪分校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顾之炎先生

顾之炎先生是一个村民,虽然读书不多,却有远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安顺地戏传承人。他走南闯北,到过的地方多,却依然热爱家乡,直到逝去之前一直念念不忘九溪屯堡民居的保护,九溪的花灯、地戏表演传承,以及九溪屯堡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顾之炎先生既是九溪屯堡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的践行者,更是九溪发展的追梦人,我永远记得他!

编者注

[1]跳神:地戏,村民一般称之为“跳神”,只是对外邀请时才称为地戏。见宋修文《九溪村志》(《文化安顺》编辑部整理稿第七章第三节)。

[2]戴李世民:演地戏必有面具,故曰“戴”。《九溪村志》曰:地戏的乐器简单,只有一锣一鼓伴奏。演员头顶纱帕,腰围战裙,背背战旗(俗称背色),头戴木制面具(俗称“脸子”),手执刀、枪、斧、铖(每位演员自备一把纸扇和一块手巾),且唱且舞,每唱至结尾处留下三字由众人和唱。演员主唱众人帮腔,以助长演唱声势。戏中演员分敌对双方,以武打场面为主。地戏演出有其一定程序和套路,但又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要舞台,只要一块平地就能演出,既适应农村地理环境,又适合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性。男女老幼站着或坐着观看比较方便。(引同上)

[3]老协会:九溪村老年协会成立于1989年12月2日,主要做纠纷调解,服务公益等事。见《九溪村志》第十三章。

[4]展言旨:即说言旨话。“言旨话”是一种隐语,说言旨话的方法是用四个字的熟语(也有三个字的,但不多用,有些是俗语),只说三个字,留下后一个字,让对方去理会。例如有人问对方在吃什么?对方即答:对河二(面),说明是在吃面。如果是吃鸡,则可说太子登(“基”谐音“鸡”)。见《九溪村志》第九章。

[5]参桌子:迎接地戏时考验演员的一种仪式。主办方在桌子上摆放与地戏剧目有关的实物,演员一见而能说出与之相关的剧中内容,即证明精于此道,则受人敬仰。

附:

顾之炎,男,汉族,初中文化,出生于1940年12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农民。著名地戏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作者简介

朱子通:九溪小学代课教师,大专学历。喜欢写作,爱好书法,热衷于乡土文化研究。有文章发表在地方报刊杂志上。

2020年5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